為什麼行星的運行軌道和方向是一致的,有例外嗎

2020-11-24 騰訊網

從理論上講,行星在其軌道上以某種方式運行的概率大致相等,但實際上,情況並非如此(至少在太陽系中是這樣)。這是為什麼呢,太陽系行星的軌道為什麼都在一個近乎平面的軌道上呢?

關於行星的運行軌道和運行方向幾乎一致,它們都朝著同一個方向旋轉,原因就是:角動量守恆。

行星運行方向為何一致

在一顆恆星和它的行星存在之前,只有一團雜亂的氣體和小分子。我們都知道,太陽系形成於46億年前。拿太陽系來說,在太陽系形成前,太陽系的前身是一團氣體塵埃,氣體雲內部有少量的旋轉。它可能是由附近星體的引力、雲團攪動時的局部質量差異,甚至是遙遠超新星的影響造成的。關鍵是,所有的分子雲都至少有一點旋轉。

在一個像分子雲一樣的大系統中,每個粒子都有一些角動量,它們在一個非常寬的區域內聚集在一起。這是很大的動量,當雲在它自己的重力下繼續坍縮時它是守恆的。角動量也使雲團變平,這就是為什麼太陽系接近平面的原因。

當雲團最終崩塌時,它就形成了一顆恆星,不久就形成了行星。然而,角動量總是守恆的,這就是為什麼所有的行星都沿著相同的軌道運行,為什麼幾乎所有的行星都朝著同一個方向旋轉。沒有任何東西能讓它們轉向另一個方向,所以它們會繼續沿著原來氣體雲的方向旋轉。

有例外嗎

不過也有一些例外。每當以這種方式形成的物體使它們沿相反方向旋轉時,它們通常會與與原雲團方向相同的物體相撞。這摧毀了任何外圍的物體,或將它們送到與原始雲相同的方向。

不過,金星和天王星是兩個巨大的例外。天王星圍繞一個幾乎90度的軸旋轉(在它的一側)。與此同時,金星的自轉方向與地球和其他行星相反。

在這兩種情況下,都有強有力的證據表明這些行星是在遙遠的過去的某個時候被大型物體撞擊過的。撞擊的力量大到足以克服物體的角動量,並使它們產生不同的自旋。還有一系列其他的理論;例如,一些天文學家認為金星可能已經顛倒過來了。重點是,這兩個行星都發生了一些不尋常的事件。

太陽系和銀河系的起源

一般來說,分子雲的質量是太陽系的數千倍,由於它們的密度較低,所以體積要大得多。

我們不知道我們的太陽系起源於何處,我們也不知道有多少其他的恆星誕生在同一塊星雲中,可能有幾百顆,甚至幾千顆。

不管怎樣,可能是由於星際風、磁場、超新星爆炸,或者是其他一些平均密度的差異,我們的母分子雲的體積開始坍塌,這是由於重力在某些地方稍微增大了一點。

雲越集中,引力就越大,所以它崩塌的速度也就越快。塵埃和氣體碰撞,整個系統能量和動量是守恆的(因為它是一個孤立的系統),假設行星軌道是隨機的,可以用計算機來模擬一下軌道的形狀。

當給計算機編程來模擬一群隨機發生的塵埃和氣體坍縮時,結果是,由於機緣巧合,它會選擇一個初始方向。一個隨機的塵埃雲會坍縮成一個圓盤,大多數粒子都在同一方向上運行。

不過,據研究,我們銀河系的大部分引力都是暗物質造成的,科學家目前仍在研究暗物質是如何影響恆星的形成的,直到我們對暗物質有了更多的了解,我們才能確定計算機模型是否是正確的。

值得一提的是,科學家發現的數千顆系外行星中,「熱木星」(離恆星非常近的氣態巨行星)的數量遠遠超過我們的預期。一個流行的觀點是,行星的碰撞比我們過去認為的要多得多。這意味著更多的行星離恆星非常近,更多的行星實際上是從恆星系統中噴射出來的。

相關焦點

  • 太陽系的行星自轉方向一致嗎?原因是什麼?
    太陽系裡的所有行星都是由太陽系原始星雲裡的物質吸積而形成。它們本應該都繼承太陽初期形成時太陽系原始雲盤的旋轉方向,順著太陽的自轉方向來公轉和自轉。但偏偏就有兩個不聽話的行星非要逆向自轉。它們就是金星和天王星,真是拿它們沒辦法。
  • 為什麼太陽系七大行星軌道都符合波得定律,只有海王星是個例外?
    太陽系是銀河係數千億個星系中的一員,有八大行星,它們穩定繞著太陽公轉,它們的運動軌道應該也是符合宇宙最基本的天體運行規律。其中八大行星距離太陽的軌道距離必然也是有某種規律,早在1766年的時候,德國一位中學教師戴維·提丟斯發現了一個簡單的幾何學規則,後來這個規則柏林天文臺的臺長波地歸納成了一個經驗公式,它就是波得定律。
  • 為什麼天體大多沿橢圓軌道運行?維持正圓軌道有多難
    為什麼天體大多沿橢圓軌道運行?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因為天體幾乎不可能沿正圓軌道運行,所以它只能沿橢圓軌道運行。天體運行的軌道其實是引力和天體沿直線運動的趨勢相互拉扯的結果,如果這兩者能達到平衡,就會得到正圓軌道。
  • 為什麼行星軌道是橢圓形?
    前言我們知道,行星的運行軌道是橢圓。但在我們通常的理解下,圓形才應該是最穩定的。如果是橢圓軌道就必然會距離恆星時近時遠,近的時候萬有引力變大,難道不會吸過去嗎?遠的時候萬有引力減小,難道不會飛走嗎?其實要解釋這個問題僅靠語言描述並非易事,因為運動方向、慣性半徑、運動速度都在不斷變化,所以僅靠想肯定是想不明白的。
  • 彗星軌道和行星的一樣嗎?
    注意到行星的不同軌道(快速和圓形),柯伊伯帶天體(橢圓和大致共面)以及這顆星際小行星。圖片版權:Tony873004 of Wikimedia Commons當你研究行星在我們太陽系中的軌道時,正確的答案是幾百年前給出的:首先由克卜勒運動定律描述,然後由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導出。
  • 宇宙中的行星為何不會下沉?因為萬有引力,因為有固定的運行軌道
    宇宙中並沒有方向的概念,行星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也不會存在下沉的概念,並在自己的固定軌道上運行。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對地球之外宇宙的探索也不斷地深入。我們知道地球是太陽系的一顆行星,圍繞著太陽不停地做著公轉運動。而月亮也作為地球的一顆衛星,也圍繞著地球做著公轉。
  • 為什麼行星的自轉方向不一樣?
    現在我們都應該了解我們的太陽系的基礎知識,除了沿著軌道繞太陽公轉,還有八顆行星圍繞一個軸以特定角度自轉。但你知道嗎,在太陽系中,有一些偏遠的行星,他們與包括地球在內的大多數其他行星的旋轉方向是不同的。哪些行星以不同的方向旋轉?
  • 冥王星為什麼被踢出「九大行星」的行列
    八大行星自轉方向多數也和公轉方向一致。只有金星和天王星兩個例外。其次,人們發現冥王星附近還有其他一些和冥王星大小差不多的天體,甚至它的衛星都有自己一半大小。這讓科學家們非常為難,這些新發現的天體難道都要算作太陽系的行星嗎?不過在1998年就有天文學家們提議冥王星不應該屬於行星行列,當時這個提議沒有被認可!
  • 為什麼太陽系天體都是在黃道面運行,而不是呈一個球狀軌道呢?
    很多人對太陽系所有行星都在黃道面上運行,而沒在一個球面上運行感到奇怪,其實這是我們宇宙天體的一個運行規律。下面我們就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太陽系所有天體都在一個扁平的盤狀軌道運行,這是由恆星生成規律決定的,不光是太陽系,任何恆星系統行星的運行軌道幾乎都是盤狀的。恆星的祖宗都是一團巨大的分子雲(星雲),在萬有引力作用下,分子雲會漸漸凝聚收縮,遇到大質量天體碰撞等事件的擾動,會加速這種凝聚。
  • 為什麼行星軌道是橢圓形而不是圓形的?
    對於許多兒童來說,一個受歡迎的科學項目包括製作太陽系的立體模型,用彩繪的泡沫塑料球製作行星,用金屬絲製作軌道路徑。時至今日,當大多數成年人想到太陽系時,他們會想像出一組同心圓環,最大的圓環上有最遠的行星,而太陽恰好位於中心。雖然這有助於項目的整潔,但它實際上並不正確。太陽系行星(以及太空中絕大多數行星)的軌道實際上是橢圓形,而不是圓形的。
  • 為什麼金星自轉的方向與其他行星相反?
    這讓許多天文學家意識到地球和金星被鎖定在3:2的潮汐共振中。太陽系中有許多天體似乎被鎖定在各種自旋軌道共振中,特別是木星的小行星家族。水星似乎也與太陽在引力作用下有某種共振,因為水星的日(58.646天)和年(87.969天)的比例也為3:2。作用在旋轉物體上的力會產生一些特殊的「雜技」。
  • 太陽系當中,八大行星的公轉方向,為何都是一致的?
    太陽系當中,八大行星的公轉方向,為何都是一致的?我們知道在太陽系當中存在八大行星,其中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四顆固態小行星,還有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四顆氣態巨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又由於溫度極低,表面覆蓋一層冰殼,也被定義為氣態巨行星下的冰巨星分類。八大行星圍繞著太陽公轉的同時也在自轉,同時太陽本身也在自轉。
  • 為什麼水星過境事件並不常見,它與行星繞太陽運行的軌道有關?
    當站在地球上的人們,觀察到太陽的前方有水星在緩慢穿行,便產生了所謂的過境事件。那麼,為什麼水星過境事件並不常見,它與行星繞太陽運行的軌道存在著怎樣的關聯?頻率和地點-為什麼水星過境事件並不常見為什麼科學家們會將水星凌日這樣的過境事件,稱為罕見天體事件?其實,這跟它的出現頻率和觀測地點都有關係。
  • 太陽系行星軌道為什麼不是閉合的橢圓?
    在宇宙中任何具有質量或能量的物體都會吸引其他具有質量或能量的物體,這就解釋了從地球上墜落的物體到行星的軌道,再到宇宙中最大結構的形成。廣義相對論預測了引力輻射也就是極端天體的軌道衰減問題,那太陽系內行星的軌道呢?我們先從牛頓引力和廣義相對論的區別說起,牛頓引力和廣義相對論的區別下圖中有關引力的描述只是一個更為接近基本真理的近似值。
  • 行星共用軌道,真的存在嗎?
    儘管有時彗星或行星碰撞會帶來一些危險,但我們的太陽系其實是個很棒的安定之所,只要太陽還在,它的八顆行星就會不出意外地在自己的軌道上平穩運行。但是整個太陽系都是如此嗎?在篩選了伊森說的諸多問題和建議後,我選出了這個由迪·赫利提出的出色的問題:太陽系中的兩顆行星有沒有可能共用同一個軌道?這確實是個很好的問題,而且在我們的太陽系有跡可循。
  • 新發現「軌道逆行」行星 或顛覆行星形成理論
    其中左下角為首次觀測到的沿反向軌道公轉的系外行星WASP-17b,右下角行星作為比較之用,其擁有一個「正常」的軌道方向。(歐南天文臺供圖)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4月15日(北京時間)報導,天文學家新發現多個「軌道逆行」的系外行星,即該行星圍繞主恆星旋轉的方向與恆星旋轉方向相反,這項發現幾乎顛覆了主流行星形成理論。
  • 為什麼金星的自轉方向與其他行星相反?
    在20世紀60年代,當金星距離地球最近的時候,雷達脈衝從金星被反射回來,它的自轉周期終於被發現,金星上的一天是243.09 +/- 0.18倍的地球日長,但它繞自身軸旋轉的方向和其他行星相比是相反的。上述的圖片是由NASA的麥哲倫軌道器拍攝的,該軌道器的雷達成像技術能夠探測到幾公裡寬的地表特徵。
  • 為什麼行星的軌道在同一平面上?
    行星和太陽如何運動?根據太陽系的模型,人們可以理解其所有行星的軌道好像在同一平面上。如果外層空間是如此之大,那麼就會出現一個問題:為什麼行星會沿著這樣的軌跡運動,而不是繞太陽混亂地旋轉呢?太陽系的形成多年積累的知識使科學家只能對太陽系的形成方式做出假設。
  • 為什麼地球的運行軌道是橢圓的?
    地球公轉軌道是橢圓一,地球繞太陽的公轉軌道的確是橢圓,這是因為地球的運動速度與它所處的位置不匹配。因此上式變為F=mv/r=GMm/r,得出v=√GM/r,G和M一定,可以看出地球運動速度只與日地距離有關。不同位置距離對應著不同的速度,距離越遠,速度越小。二,形成橢圓軌道的理論分析如果地球的實際運動速度大於理論計算作圓周運動的應有速度,那地球的軌跡就會脫離圓周運動,開口變大,原因當然是這個速度做圓周運動需要的向心力大於太陽的引力。
  • 地球與月球的軌道如此特殊,那太陽系裡面是否還存在這樣的軌道呢
    我們的月球是太陽系唯一不自轉的衛星嗎?」回答:注意,月球是要自轉的。如果你站在月球上,就像在地球上一樣星星會有起落,只不過月球上的一天等於地球上的一個月,這也是月球的公轉周期。月球自轉的速度恰好和公轉速度一致,所以它總是只有一面朝著地球,這就像一個巨大的巧合,不是嗎?你的問題非常有趣,因為它的答案是:不,月球並不是唯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