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軌道和行星的一樣嗎?

2020-12-06 博科園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

【博科園-科學科普】如果你對本文有知識疑問等可在評論區留言,我們將儘可能的為你解答,同時也歡迎大家展開討論。大家能學到知識,了解不曾知道知識信息,方不負作者撰寫這樣一篇科學科普文章。

(圖注)根據2017年10月19日及其後的觀測資料計算的星際小行星A / 2017 U1的標稱軌跡。注意到行星的不同軌道(快速和圓形),柯伊伯帶天體(橢圓和大致共面)以及這顆星際小行星。圖片版權:Tony873004 of Wikimedia Commons

當你研究行星在我們太陽系中的軌道時,正確的答案是幾百年前給出的:首先由克卜勒運動定律描述,然後由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導出。但是彗星都是來自太陽系及以外遙遠的地方,都不會以相同的幾乎是圓形的橢圓形移動,這是為什麼呢?

為什麼彗星在拋物線軌道上繞太陽運行,而不像在橢圓軌道上運行的行星?從奧爾特雲到太陽,彗星從哪裡獲得能量到如此長的距離?此外星際彗星/小行星如何從其母星[系統]中出來,並訪問其他行星呢?

(圖片說明見下面圖注)

(圖注)太陽系行星與小行星帶中的小行星幾乎在同一個平面上運行,形成橢圓形,接近圓形的軌道。海王星之外就越來越不似圓。圖片版權:Space Telescope Science Institute, Graphics Dept.

在我們的太陽系中有四顆內在的巖態行星,一顆超越它的小行星帶,一個擁有許多衛星和環的氣體巨星,然後是柯伊伯帶。在柯伊伯帶之外,有一個巨大分散的圓盤,它被一個球狀的奧爾特雲所取代,延伸了一個巨大的距離:也許一到兩光年遠,幾乎到是下一顆恆星的一半。

(圖片說明見下面圖注)

(圖注)我們太陽系的對數視圖,一直延伸到最近的恆星,顯示了小行星帶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的延伸。圖片版權:NASA

為了在一定距離內保持穩定的軌道,根據重力定律,每個物體都需要以特定的速度運動。在基礎物理方面,需要平衡系統的勢能(以重力勢能的形式)和運動的能量(動能)。當在太陽的引力勢較深的時候,當更接近太陽的時候——能量更少,需要更快的移動以獲得穩定的軌道。

(圖片說明見下面圖注)

(圖注)我們太陽系的八顆行星和太陽,尺寸不是按照軌道距離來衡量的。水星是最難看到的裸眼行星。圖片版權:Wikimedia Commons user WP

看看行星在軌道上的平均速度:

水星:48公裡/秒金星:35公裡/秒地球:30公裡/秒火星:24公裡/秒木星:13公裡/秒土星:9.7 km / 秒天王星:6.8公裡/秒海王星:5.4公裡/秒

由於太陽系形成的環境,充滿了小碎片,然後合併在一起,相互作用,並導致許多天體被拋出,今天剩下的是非常接近圓形。

(圖注)太陽系內行星的軌道並不完全是圓形的,但它們非常接近圓,水星和火星的距離最大。此外行星離太陽越近,它的速度就一定越快。圖片版權:NASA / JPL

但也有一些引力的相互作用,如果一顆小行星或柯伊伯帶天體靠近木星或海王星這樣的大質量物體,它就會產生引力作用。這將使它的速度變化很大,在幾乎任何方向上都能達到幾公裡。對於一顆小行星來說,可以使它的軌道從粗略的圓形變成高度橢圓的;彗星的軌跡,可能起源於小行星帶,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圖片說明見下面圖注)

(圖注)恩克(Encke)彗星的軌跡,每3.3年形成一個完整的軌道,是非常短的周期,但在一個沿著彗星軌道軌跡的偏心橢圓中展開。恩克是繼哈雷彗星之後發現的第二顆周期性彗星。圖片版權:Gehrz, R. D., Reach, W. T., Woodward, C. E., and Kelley, M. S., 2006

另一方面,當在很遠的地方,比如在柯伊伯帶或奧爾特雲,可能只移動速度為4公裡/秒(對於內柯伊伯帶),下降到幾百米/秒(對於奧爾特雲)。與海王星這樣的主要行星之間的引力相互作用可以使你的軌道在兩個方向上改變。如果海王星從那裡偷取能量,它將拉入太陽系內部,形成一個長周期的橢圓,類似於彗星雨絲-塔特爾彗星,它創造了英仙座流星雨。這是一個幾乎沒有引力的橢圓,但這是一個橢圓。

(圖片說明見下面圖注)

(圖注)斯威夫特-塔特爾彗星的軌道路徑與任何行星軌道相比,都是高度橢圓的。我們推測很久以前,與海王星或另一個巨大物體的引力相互作用改變了它的軌道,與現在看到的相匹配。圖片版權:Howard of Teaching Stars

但是如果海王星,或者其他天體(我們仍然不知道太陽系外的大部分物質)賦予了額外的動能,它可以改變其軌道,從一個被束縛的橢圓軌道,到一個不受約束的,雙曲的軌道。(拋物線是一個在橢圓和雙曲的邊界上的非束縛軌道)2013年的太陽ISON彗星,它在靠近太陽的時候解體了,它在雙曲線軌道上。一般來說,來自太陽系外的彗星只會在邊界之間的幾公裡以內。

(圖片說明見下面圖注)

(圖注)當彗星ISON進入太陽系內部時,它形成了一組幾乎直接指向太陽的尾巴。它在不到200萬公裡的距離上飛過太陽,然後從它的近距離處解體。圖片版權:Adam Block/Mount Lemmon SkyCenter/University of Arizona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關於彗星的最奇怪的事實是不需要大量的能量進入太陽系內部!如果有一個相對於太陽靜止的質量,即使是在一個光年之外,如果我們等待足夠長的時間,它就會直接進入太陽。在我們的太陽系中,對於軌道運行的遙遠的質量來說,一個很小的變化到它的速度可以使它接近這個軌道。雖然這些來自附近物體的引力點發生在或多或少的隨機方向,但我們只看到物體開始快速移動,接近太陽,形成尾巴,變得明亮到可以看到。這就是彗星的來源。

(圖片說明見下面圖注)

(圖注)柯伊伯帶是太陽系中已知天體數量最多的地方,但奧爾特雲,更暗淡,更遙遠,不僅包含更多,更有可能被像另一顆恆星那樣的經過質量擾動。所有的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物體相對於太陽的速度都非常小。圖片版權:NASA and William Crochot

絕大多數要麼幾乎沒有引力約束,要麼幾乎沒有引力,這就是為什麼A /2017 U1是如此巨大的發現!與我們所見過的其他彗星或小行星不同,它是極其不受引力束縛的。當我們太陽系外的物體移動時,一旦離太陽太遠,只有幾公裡/秒的頂部,這一個移動速度超過20千米/秒。它一定來自太陽系外,因為即使是海王星也沒有足夠的質量和速度來傳遞這樣的速度!

(圖片說明見下面圖注)

(圖注)A / 2017 U1最有可能是星際起源。從上面看,9月9日最靠近太陽,以每秒27千米(每秒44千米)的速度行駛時,這顆彗星從從地球和太陽離開太陽系。圖片版權:NASA / JPL-Caltech

是什麼讓彗星,小行星,或者我們太陽系以外的物體進入軌道的秘密呢?它只是引力,以及它歷史上的引力作用。在我們的太陽系中,特別是在45億年之後,所有物體都在橢圓軌道上運行。但引力的相互作用可以改變這一點,要麼改變橢圓的形狀,要麼把它變成一個不受束縛的雙曲線。在這兩種情況下,我們只會看到它在靠近太陽的地方被引力彈弓左右所彈射,這是我們所知道的所有彗星的唯一途徑。

(圖片說明見下面圖注)

(圖注)彗尾的尾巴並不是完全沿著軌道軌跡,而是沿著遠離太陽的直線或曲線路徑,這取決於它是離子還是塵粒被吹掉。無論如何,當彗星離太陽太近的時候,彗星只能看到有尾巴。圖片版權:Wikimedia Commons user Roger Dymock

彗星和小行星從我們的太陽系中被彈射出來,穿越星際空間,在那裡它們有朝一日會在其他恆星附近通過。由於恆星以大約10 - 30千米/秒的相對速度穿過星系,這就是這些星際空間巖石可能移動的速度,解釋了為什麼我們發現的星際小行星移動如此之快。它只是初始軌道、引力相互作用的組合,以及我們太陽系通過星系的運動,這就解釋了這一切。當從小行星帶、柯伊伯帶或奧爾特雲的物體中偷取能量時,會創建一個更緊密地與太陽緊密結合的橢圓,反之彈出太陽系。

(圖片說明見下面圖注)

(圖注)雖然我們現在相信我們知道太陽和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但這個早期的觀點只是一個例證。當談到今天看到的,剩下的只有倖存者。圖片版權: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Applied Physics Laboratory/Sou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 (JHUAPL/SwRI)

隨著時間的推移,太陽系不斷地減少:小行星帶、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的物體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少,都變得越來越稀疏,知道有多少天體在這?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太陽系裡,人類所能遇到接觸到的都是「倖存者」。

知識:科學無國界,博科園-科學科普作者:Ethan Siegel(天體物理學家)內容:「博科園」判定符合今主流科學來自:Forbes science編譯:光量子審校:博科園解答:本文知識疑問可於評論區留言傳播:博科園

相關焦點

  • 衛星會和流星一樣飛向地球嗎?彗星又是為什麼撞擊地球?
    在我們頭頂的外太空有數量眾多的人造衛星,它們搭載著各種設備運行在自己的軌道上,用來服務或者科研工作,然而這些重達上千公斤的人造衛星也有壽終正寢的時候,這些失去「生命」的衛星將脫離軌道漫無目的的漂浮在宇宙中,有的則徑直地衝向地球,但這些衛星會飛到到地球上,砸到我們嗎?
  • 天文中的熱門問題:冥王星外還有行星嗎?水星的軌道中存在行星嗎
    天王星和海王星運行軌道的差異中冥王星被發現了。儘管克萊德·湯博的探尋很系統而且全面,他的探尋是為了發現天王星和海王星運行軌道差異中可能存在的大天體,卻意外地發現了冥王星。冥王星的物質太小不足以引起天王星和海王星運行軌道的差異,因此最明顯的假設是還有另外一個天體有待發掘。
  • 為什麼彗星軌道只有三種形式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彗星運行的軌道是怎麼回事。 每年少則可以發現10來顆彗星,多則可以觀測到二三十顆。據統計,除去重複出現的彗星之外,總共觀測過的彗星不到2000顆,已經計算出軌道和確定了軌道形狀的,至少有七八百顆。
  • 人造繞地行星的軌道衰變,五大因素,自然行星可逃避此命運嗎?
    為什麼人造衛星就不能簡單地遵從愛因斯坦,牛頓和克卜勒定律,從而永恆地待在其既定軌道上呢?圖源:Forbes 不完美的地球重力場 如果地球像水星一樣,沒有大氣層,人造衛星就能完好地待在其軌道上了嗎?答案是不能的,即便太陽風不存在也不可能。這是因為地球,就像其他任何行星一樣,不是一個點質量,而是一個有著不規則重力場的不完美球體。
  • 行星共用軌道,真的存在嗎?
    儘管有時彗星或行星碰撞會帶來一些危險,但我們的太陽系其實是個很棒的安定之所,只要太陽還在,它的八顆行星就會不出意外地在自己的軌道上平穩運行。但是整個太陽系都是如此嗎?在篩選了伊森說的諸多問題和建議後,我選出了這個由迪·赫利提出的出色的問題:太陽系中的兩顆行星有沒有可能共用同一個軌道?這確實是個很好的問題,而且在我們的太陽系有跡可循。
  • 大熊座發現奇特系外行星:軌道很扁似彗星
    ,更像是一顆彗星的軌道。正常情況下,行星軌道是近似圓形的,但HD 80606很不一樣,它的一年大約100天,沿著一個非常「扁」的軌道運行,看起來很像是彗星的軌道特徵  其距離約117光年,其軌道同樣非常「扁」,與彗星軌道相似  新浪科技訊北京時間3月30日消息,幾個世紀以來,我們一直將太陽系視作是宇宙中行星系統的標準樣本。在這樣一個標準樣本中,太陽居於正中心,外側是沿著近似圓形軌道圍繞太陽運行的行星。  然而就在過去的20年建,更加強大的望遠鏡的應用讓我們看到了大量超出我們原先認識的行星系統,它們的結構有時候會讓我們大惑不解。
  • 這顆系外行星軌道超怪異 接近彗星運動軌道
    它是迄今為止科學家觀察到軌道最偏離怪異的系外行星,擁有與彗星極為相似的偏心橢圓的運動軌道。 HD 20782藝術渲染圖,當行徑近日點時,會反射至行星大氣層的「閃光」通過檢測這顆行星的運動軌跡,科學家們發現了非常其他的軌跡
  • 彗星還是行星?科學家給出了答案
    至今我們所知道的是,柯伊伯帶天體與大多數小行星的組成成分不同以及與傳統上被稱為彗星的物體的運行軌道也不同。它們是彗星嗎?一些短周期彗星來自於柯伊伯帶,因此從這方面來說,柯伊伯帶天體可被視為彗星。此外,「典型」小行星大多由巖石構成,而「典型」彗星則是冰和巖石的混合物。
  • 到目前為止,最大的行星有多大?會存在和太陽一樣大的行星嗎?
    而是和太陽一起繞著太陽半徑以外的的一個質心公轉!木星的黑暗歷史據說木星早期並不在現在的軌道上,太陽系成型後因為軌道共振的關係,重新調整到了現在的軌道上,這一動帶來了太陽系內最大的暴雨,只是這是彗星的暴雨,月球上和地球上都遭受了彗星大轟炸,幸虧是地球早期
  • 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都繞太陽公轉,為什麼名字各不相同?
    在我們的宇宙空間中,有大量的天體存在,包括恆星、行星、矮行星、小行星、衛星、彗星、黑洞、星際物質等等。所有這些天體都處在不停的運動之中,天體之間相互吸引、相互繞轉,從而形成了不同等級的天體系統。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其他天體,如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和彗星等都是繞著太陽公轉。
  • 鮑裡索夫彗星和行星的構成「仍然是我們無法真正解釋的難題」
    這些發現與人類在兩年前第一次觀測到的星際天體 Oumuamua 形成了有趣的對比,因為 Oumuamua 與天文學家們見過的其他任何彗星都不一樣。這些發現重新證實了天文學家們從很早以前就相信的事實——星際天體是存在的,即使到現在為止都沒有物理證據可以證明。
  • 小行星「變」彗星過程首次捕獲 有助進一步洞悉早期行星組成
    該天體名為P/2019 LD2,它的軌道表明其是一顆半人馬小行星——一類軌道並不穩定的巖石冰凍天體,由於混雜的組成成分及在太陽系周圍移動的潛力,天文學家早就懷疑這種天體是柯伊伯帶中冰凍小天體與定期造訪內太陽系的彗星之間缺失的一環。
  • 彗星在作太空旅行時有時會被沿途的行星所捕獲
    小行星的軌道還不是最危險的,因為它們畢竟還在相對規則的橢圓形軌道中運動,更加危險的是彗星,彗星完全運動在,這種軌道的碰撞率是非常高的。>由於彗星的外圍是冰,所以當它們飛進火星軌道時這些冰就逐漸地融化了,變成越來越長的尾巴,因為太陽在吹著帶電的風,這些風是有壓力的,能把彗星融化的水氣壓扁,彗星的尾巴在最靠近太陽的時候能被吹出幾十萬公裡長,由於彗星在撒氣,所以每經過太陽附近一次,它的體積就減小了一次,因此即便在沒有任何其他變故的情況下,彗星在太陽系的旅行也不會長久,但是更正常的是因為軌道的偏心率太高,這些彗星在多數情況下就會鑽到太陽裡去
  • 十萬個為什麼|為什麼彗星軌道只有三種形式?
    據統計,除去重複出現的彗星之外,總共觀測過的彗星不到2000顆,已經計算出軌道和確定了軌道形狀的,至少有七八百顆。  已經算出軌道的這七八百顆彗星也好,將來還會發現更多的也好,可以肯定地說,彗星千百顆,軌道只三種:橢圓、拋物線和雙曲線。  彗星軌道無例外地都是圓錐曲線,或叫二次曲線,具體形狀則是由其偏心率決定。
  • 宇宙中的隕石彗星橫衝直撞,為什麼行星恆星仍然有規律的運動?
    首先,我們要知道隕石,彗星來自哪裡?然後我們來衡量一下質量比。再有,用行星的運行規律反推可能性。我想這個問題就很容易理解了。一.隕石,彗星來自哪裡?隕石一般來自於小行星帶,這個小行星帶位於火星與木星軌道間的密集分布區域。
  • 為什麼說彗星的軌道非常特別,不同於太陽系其它的天體?
    這裡的就引用天文學家法布裡的研究成果,他曾計算過彗星的漫射程度和觀測結果可以講還不錯。就是在正常的壓力下,僅僅一毫米厚的一層空氣,如果放在一個天文單位那樣遠的地方,那麼在黑暗的夜空當中這層薄薄的空氣可能就會同銀河那樣差不多亮度。如果說大家看到過銀河的話,應該可以想像到這個亮度真的是足夠顯眼,更何況是這麼細薄的一層東西。
  • 彗星軌道研究解釋了黃道面以外第二個太陽系對準面
    >   一項關於彗星軌道的新研究表明,地球軌道所在的黃道平面可能不是太陽系中唯一的主要準星。 日本職業與環境健康大學助理教授Arika Higuchi通過追蹤長周期彗星距離太陽最遠的點,表明可能存在第二個 "空黃道"對準平面。"空黃道"指的是原本是空的,但後來被彗星填充的平面。   我們知道如果觀測太陽系,最明顯的一個事實是,太陽系中的所有東西幾乎都或多或少地位於黃道平面,也就是地球軌道形成的平面。
  • 彗星軌道的新研究表明地球軌道所在的黃道平面可能不是太陽系中唯一的主要準星
    (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一項關於彗星軌道的新研究表明,地球軌道所在的黃道平面可能不是太陽系中唯一的主要準星。日本職業與環境健康大學助理教授Arika Higuchi通過追蹤長周期彗星距離太陽最遠的點,表明可能存在第二個「空黃道」對準平面。「空黃道」指的是原本是空的,但後來被彗星填充的平面。我們知道如果觀測太陽系,最明顯的一個事實是,太陽系中的所有東西幾乎都或多或少地位於黃道平面,也就是地球軌道形成的平面。除了彗星之外,其他行星、小行星以及其他一切事物的軌道都在這個平面的幾度之內。
  • 天體種類之二行星衛星彗星
    行星是指之身不發光,環繞恆星運轉,做著自轉和公轉運動的天體,包括類地行星(固態行星)和類木行星(氣體行星)。在太陽系有九大行星如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太陽系最大的行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 小行星,彗星和流星——小天體蘊藏的大奧秘
    我們太陽系最小的天體——小行星,彗星和流星——蘊藏著大驚喜。小行星,彗星以及一些從它們發出的彗星是我們的太陽系在46億年前形成的遺留產物。當行星和衛星在數千萬年間經歷了變化,但許多這些「小個子」的冰、巖石和金屬並沒有。它們很像記錄著行星演化的化石記錄。目前有 791,384顆已知小行星和3,559顆已知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