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夥伴們,關於這個問題,應該說是很好接受的問題。
首先,我們要知道隕石,彗星來自哪裡?然後我們來衡量一下質量比。再有,用行星的運行規律反推可能性。我想這個問題就很容易理解了。
一.隕石,彗星來自哪裡?
隕石一般來自於小行星帶,這個小行星帶位於火星與木星軌道間的密集分布區域。
當然也有些小隕石來自於火星。你可能要問,怎麼會來自於火星呢?是不是弄錯了?沒錯,就是來自於火星,原因是,火星在很久以前,位於聖安東尼奧的西南研究所的一項新研究表明,火星很可能在其歷史早期就被小型原行星撞擊過。
根據SwRI的一份聲明,這些很久以前的大碰撞將「親鐵」元素引入了這顆紅色行星,而這些元素反過來又影響了這顆行星形成的速度。
被撞擊後,火星的殘碎片一直在小行星帶上運轉,由於地球,太陽,火星等位置而相對不同,有些從火星上被撞擊的殘片被地球捕獲,就形成了隕石。
彗星的來源比較神秘,不過科學家們還是找到了一些蜘蛛馬跡。
彗星分兩種:周期的彗星和非周期彗星,不同周期彗星的周期不定,有的幾年回歸一次,有的幾十年回歸一次,有的上百年和上千年回歸一次。
1950年,丹麥天文學家詹·漢德瑞克·奧特指出:當太陽系形成時,由於它的中心產生的引力,不能充分束縛它最外部大量的宇宙塵埃和氣體星雲等原始物質,因此這些物質並沒有形成整個聚合過程中產物的一部分。上述物質都處於原始位置,並因受到的壓迫比較小而形成大約l000億塊的冰態物質。這種雲系儘管離各行星系很遠,但仍受太陽吸引力的控制,人們稱它為「奧特雲」。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見過這些雲系,不過至今,這僅僅只是對彗星現在存在原因的一種解釋。
二.小行星及彗星的質量相對來說不大
從小行星的形成,到彗星的形成過程中,都是在45億年前太陽系形成過程中沒有完全被捕獲的小型天體。它們在小行星帶或在太陽系的邊緣遊蕩。經過45億年的漫長時間,由於有些小行星的軌道或彗星的軌道受撞擊,引力等因素的影響下,發生了改變。它們或被木星,月球,火星也包括地球的引力捕獲,在這樣就形成了隕石等外來天體。
1994年彗星在撞擊木星事件就是最好的例正。
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在1994年7月17撞擊木星,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直接觀測到太陽系內的天體相撞事件。
1994年7月,全世界人民都親眼目睹了一次天體毀滅撞擊事件。被分裂成21顆碎片的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以迅雷不及掩耳,毀天滅地之勢,連續撞向運行中的巨大行星——木星。這次的撞擊力度達到了十幾兆億噸TNT炸藥當量,其中最大的一顆彗星碎片的撞擊力度相當於6萬億噸TNT炸藥爆炸相當(其當量相當於全球核武器儲備總合的750倍),它對木星撞擊後所造成的疤痕達到數萬公裡,比地球直徑還要長。
由於木星的表面是濃稠的大氣層,所以這次撞擊沒有產生環形山,相反,彗星碎片對木星表面緻密的大氣層撞擊,使的木星的大氣層氣體大量的被噴射出來,在木星表面留下了一連串的噴發口,撞擊後留下的痕跡像烏雲一般,每片的撞擊面積大小就和地球一樣大,其中最大的一顆彗星碎片撞擊木星後留下的撞擊痕跡比地球還要大。
三.小型行星及彗星以卵擊石
經過45億年的洗禮,八大行星質量已成規模,小型行星及彗星的撞擊幾乎是以卵擊石。
從1994年的彗星撞擊木星事件上來看,雖然撞擊力度相當大,但是絲毫沒有撼動木星的軌道。
每年有數以千計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形成隕石,同樣也是對地球沒有造成任何傷害。
太陽系有八大行星,只有金星自西向東自傳。有科學家稱,金星之所以與其它行星自轉方向不同,只有一種解釋,那就是在45億年前太陽系形成的時候,金星是個外來者,它誤闖了太陽系,結果被太陽的強大引力捕獲到了。否則,無法解釋這種怪異的現象。
小結:綜上所述,由於八大行星在太陽的強大的引力下,個行其位,更主要的是,八大行星已經形成規模,小行星及彗星的質量不足以抗衡強大的八大行星。因此,行星,恆星保持原有的運動規律就順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