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彗星和流星——小天體蘊藏的大奧秘

2020-12-06 天文在線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不要被他們的名字所欺騙。我們太陽系最小的天體——小行星,彗星和流星——蘊藏著大驚喜。小行星,彗星以及一些從它們發出的彗星是我們的太陽系在46億年前形成的遺留產物。當行星和衛星在數千萬年間經歷了變化,但許多這些「小個子」的冰、巖石和金屬並沒有。它們很像記錄著行星演化的化石記錄。

目前有 791,384顆已知小行星和3,559顆已知彗星。

在我們太陽系的最初,在地球、木星、冥王星存在之前,一個由塵埃和氣體組成的巨大旋渦狀雲層環繞著太陽。在它塵埃盤中的塵埃顆粒互相碰撞,形成了更大的巖石塊。這個過程延續著一直到它們變成巨石的大小。最終,這個聚積層的演化形成了我們太陽系的行星。

數十億的小太空巖石從沒發生過演化。神奇的是,從它們形成開始,這些神奇「小宇宙」大部分幾乎沒有在這46億年間發生過變化。它們相對原始的狀態讓彗星、小行星和一些流星成為很好的故事敘述者,它們可以講述許多早期太陽系統中的條件是怎樣的。它們可以揭露關於我們起源的秘密。它們可能提供關於讓地球生命成為可能的水和原材料的來源的線索。

當前數據:

已知小行星:791,384顆

已知彗星:3,559顆

機器的探索

美國宇航局的機器宇宙飛船讓我們可以近距離地探訪彗星,小行星和矮行星,甚至可以帶回供研究的樣本。我們剛開始要弄明白這些地方到底是怎樣的,它們的構成和它們是怎樣形成的。

生命的原材料?

彗星和小行星很可能傳送了一些水和其他物質成分讓產生生命的複雜化學反應在地球上展開。人們在「星塵號」任務帶回地球的彗星塵埃中發現甘氨酸胺基酸。甘氨酸被生物體用以產生蛋白質。這個發現證實一些在太空形成的生命原料在很久以前就被流星和彗星墜落帶到地球的假說。

就像是法醫偵察,科學家們沿著太陽系還年輕的時候所發生的事的蛛絲馬跡,來拼砌出我們起源的故事。我們所了解到的也會讓我們了解在其他星系的行星系統,以及在那些地方生命是如何發展的。

未來的資源

我們也探索了小星球,來理解會影響人類在太空殖民的太陽系存在的困難和資源。隨著我們冒險衝出我們的地球,我們將會面臨怎樣的挑戰呢?我們能夠找到我們在地球能使用的新的原材料和自然資源來源嗎?某天人類能夠把小行星和彗星用作加油站嗎?我們可能在太空中找到新的、更清潔的能源來源來幫助我們保護我們的環境嗎?

潛在撞擊的防護

撞擊是太陽系中能夠終結生命或是推進生命的一個過程。這些宇宙碰撞自然得像下雨一樣,儘管在太陽系年輕的時候它們發生得更頻繁。科學家相信在過去更早期的碰撞產生的脫離的物體和碎片砸落於地球,並在我們星球的演進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隨著規律性的增加,科學家們正在發現有著不尋常軌道的小行星和彗星,它們讓科學家更近距離地接觸地球和太陽。只有很少這樣的天體是對地球存在威脅的,但隨著我們越深入知道和了解它們,我們就越能準備好在它們之一擊向我們的時候採取適當的措施。

了解這些天體的大小、形狀、質量、組成和結構可以幫助我們決定最好的方法來轉移在威脅地球軌道上的太空巖石。到彗星和小行星上的任務提供關於他們組成、結構的珍貴信息,幫助科學家們獲得解決那些處於存有威脅軌道上天體的最佳方案。

通過即時追蹤有潛在威脅的近地球天體,我們能獲得更多的時間來研究潛在威脅性的狀況。美國宇航局的「近地天體計劃」發起於1998年來配合宇航局發起的一系列研究來偵察、追蹤和描繪可能接近地球的潛在危險的小行星和彗星。

作者: nasa

FY: 海倫裡斯本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流星,小行星和彗星在夜空中轉瞬即逝,這其中有什麼奧秘?
    提問:我在報紙上讀到了有關小行星,彗星和流星消失的信息。您對失蹤原因有任何想法嗎?回答:您的問題很有趣,我將儘可能簡短地答覆。小行星,彗星和流星消失的機制是不同的,所以我的回答分為三個部分。流星當我們談論流星時,我們指的是被地球引力吸引並落入大氣的小物體(通常直徑小於一米)。流星本身就是留在下落物體(流星體)後面的發光尾巴,這是由於空氣的電離和隨後離子的重組所致。大多數流星實際上消失了,因為它們完全在大氣層中燃燒了。但是,一些最大的物體成功到達地面。我們稱這些物體為隕石。
  • 美麗的流星和彗星!
    這一事件說明,太陽行星和衛星並不是太陽系僅有的天體。太陽系中還有很多體積較小的天體。它們大都被歸類為彗星小行星或流星。彗星在夜空中會心是你能看到的光彩奪目的天體之一但究竟什麼是彗星呢?你可以把慧星想像成一個像一座山那麼大的髒雪球,衛星是冰塊塵埃和較小的巖石顆粒的聚結物,它們的軌道是一個很長很扁的橢圓。
  • 科學:小行星,流星和彗星如何消失?
    導語:最近讀到了有關於小行星,彗星和流星消失的論文。你對它們的失蹤的原因有什麼看法嗎?流火,當我們談論流星時,我們指的是被地球的引力吸收並落入其大氣層的小物體(通常直徑小於1米)。流星本身是留在下落物體(流星體)後面的發光尾巴,這是由於空氣的電離和隨後離子的重新組合。
  • 天空中划過一道閃光,我們如何判斷它是小行星、彗星還是普通流星
    在我們的太陽系中,有數十億甚至數萬億顆不正常的天體繞著太陽運行。這些天體太小了,不能被稱為行星,它們被命名為彗星、小行星、流星體,如果它們到達地球,就被命名為流星或隕石。如果我們在天空中看到它們,我們應該如何區別?讓我們首先簡要地定義一下它們。小行星:這些是太陽系行星形成過程中遺留下來的巖石。
  • 小行星和流星,有什麼不同呢?
    小行星和流星都是星際巖石,那它們有什麼不同呢?其實,兩者的區別就在於它們距離地球表面的遠近不同。小行星小行星是太陽系內類似行星環繞太陽運動,但體積和質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體。流星體有時,小行星會破碎,並在自己的軌道上留下許多氣體和塵埃顆粒,這些被遺棄的物質形成了許多小碎塊,這就是流星體。
  • 太陽系中的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之間有什麼區別?別再傻傻分不清楚
    太陽系中,有數十億甚至數萬億個天體繞著太陽運行,除了八大行星外,還有許多因太小而不能被稱為行星,包括小行星、彗星、流星體等等,如果它們墜落地球,就又有了新的稱呼如流星、隕石。有時我們會覺得難以區分,事實上,只要搞懂最基本的定義,就不會搞混它們了。
  • 太陽系當中騷動的小體量星體:小行星、彗星、流星體
    根據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宇宙中的各種星體,都是在中心天體的引力下繞著中心天體在各自的軌道上運行,小體量的星體也一樣。但是由於自身質量較小,容易受到周圍大體量星體的吸引,於是就變得騷動起來了,我們來看看它們都幹了什麼吧!
  • 小行星為何長成「陀螺型」?清華研究揭示蘊藏的奧秘
    在浩渺的宇宙之中,眾多小行星都具有酷似旋轉陀螺的外表。這一特徵蘊藏什麼奧秘?近日,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博士生程彬、教授寶音賀西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單位的合作者,在《自然·天文學》發表文章,揭示「陀螺型」小天體的成形機制。
  • 宇宙科學家發現了一種罕見的彗星和小行星的混合天體
    半人馬小行星是罕見的天體,可以結合小行星和彗星的一些不同特徵。它們基本上是巖石性質的,就像小行星一樣,但是當它們的外部蒸發時,它們也會像彗星一樣拋出塵埃和氣體雲。40萬公裡(248548英裡)的地方探測到了彗星長暈,」錢德勒說,「我們對升華過程和動力學壽命的分析表明,二氧化碳和/或氨是最有可能導致這顆和其他活躍半人馬小行星活動的候選物。」
  • 日本國立天文臺觀測到來自小行星的流星
    日本國立天文臺發現,2017年於日本關西地區目擊到的明亮火球(明亮流星)起源於小行星。此次發現的小行星釋放流星機制,是研究保護地球免於天體撞擊的重要成果。  圍繞太陽的塵埃粒子撞擊地球,會在大氣中發出光亮。流星體塵埃直徑一般為毫米級,而數釐米大小的流星與地球相撞,人們會觀測到比負4等級金星更明亮的火球。
  • 陪你去看流星雨,你真的分得清流星、彗星和小行星嗎?
    這些飛行物的體積太小不能算作行星,所以被稱為彗星、小行星和流星體,如果流星體到達地球,就稱作流星或隕石。有這麼多稱呼,很難將它們區分清楚。讓我們先來簡單了解一下它們各自的定義。小行星:這是一些由太陽系中的行星形成時產生的質地緊密的巖質殘留物。
  • 天文小百科:帶你一起區分小行星,彗星和隕石
    我們太陽系裡的小天體們——小行星、彗星和隕石,隱藏著很多讓人意想不到的事實。小行星、彗星,包括一些由它們形成的隕石,都是46億年前太陽系形成時的殘留物。行星和衛星在幾十億年的時光中早已變得面目全非,但這些由冰塊,巖石和金屬構成的小天體卻還保持著最初的樣子,所以它們稱得上是行星進化史上的活化石。
  • 太陽系特殊小天體或有光環:兼具小行星彗星特徵
    示意圖:擁有光環的半人馬型小天體Chariklo。Chariklo是最大的半人馬型小天體,其特點介於小行星與彗星之間。
  • 科學(普)有道:關於流星的小知識
    當地球的軌道穿過彗星或小行星繞太陽運行時留下的碎片時,這種現象就會頻繁發生。例如,坦普爾-塔特爾彗星就是11月獅子座流星雨的起源。流星雨是由流星體組成的,流星體是在大氣中蒸發並留下發光痕跡的微小物質。大多數流星體不會落到地球上。流星是流星碎片穿過大氣層時留下的發光痕跡。流星體撞擊地面時,就變成了隕石。
  • 柯伊伯帶天體是小行星嗎?大的柯伊伯帶天體就是行星嗎?
    圖源:Solar Story 它們是彗星嗎?的確,有些短周期彗星來自柯伊伯帶。在這方面,柯伊伯帶天體可以被視為彗星。除此之外,大多數小行星都是由巖石組成,而彗星則是由冰和巖石混合而成。據我們所知,大部分柯伊伯帶天體亦是由冰和巖石組成,由此可見,在這方面,它們還是與彗星更為相似。
  • 柯伊伯帶天體(KBOs)和跨海王星天體(TNOs)
    柯伊伯帶天體(KBOs)和跨海王星天體(TNOs)在海王星軌道外的巨大圓盤中發現的冰冷物體,尺寸不一; 最大的包括冥王星和厄裡斯,可能比20英裡(32公裡)寬大幾十萬。在海王星的軌道之外是一個巨大的物體盤,以天文學家Gerard Kuiper的名字命名。柯伊伯帶的內緣始於海王星的軌道,距太陽約30澳大利亞。
  • 探尋流星和比拉彗星!
    探尋流星和比拉彗星!哈嘍,大家好,今天要和大家探尋的是流星和比拉彗星。提起三國蜀漢的傑出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應該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了吧。從天上落下星來,這種現象過去有,現在也有,叫做「流星」或「隕星」。我覺得流星是星,也不是星。說它是星,是因為大家看到的是與其他星星一模一樣的一個光點,突然亮光一閃劃破夜空,好像是掉了下來。說它不是星,那是從本質上來說的,因為一般所說的星,指的是像太陽那樣自己能夠發光發熱的巨大天體,而流星只是由於流星體以很大的速度闖進地球大氣層,與大氣分子相撞從而產生了燃燒、發光的現象。
  • 小行星、流星以及化成灰燼的隕石,它們之間到底有什麼不同?
    如今「小行星」、「流星」和「隕石」這些術語被隨意地運用,人們沒有考慮到它們的實際意義。這不僅僅是對這些壯麗的天體的侮辱,而且還毫無意義。如果你想欣賞並與他人分享宇宙的美麗(特別是在交談中),你應該花時間去正確理解這些物體。因此,讓我們仔細看看這些不同術語的真正含義。
  • 歷史:古代文化如何解釋彗星和流星!
    今天又是美好的一天,小編又是和大家一起見面了有人說每天早上起來都要對著鏡子笑一笑你們都做到了嗎?微笑可以給人帶來好運哦!有這麼可愛的小編每天都為你們帶來不同的文章應該也是非常的開心的。歷史:古代文化如何解釋彗星和流星!彗星和流星因為它們首次在夜空中被發現而對人類著迷。但是,如果沒有科學和太空探索來幫助理解這些巖石和冰塊是什麼,古代文化往往轉向神話和傳說來解釋它們。
  • 天文冷知識:小行星與彗星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儘管它們有著不同的名字,而且一直被歸為不同的天體類別,但根據過去十年以來建立的觀點,天文學家認為這兩個被束縛的天體比人們最初認為的更相似。 在本文中,我們將研究小行星和彗星之間的一些相似之處和不同點。讓我們從基礎說起。 什麼是小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