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冷知識:小行星與彗星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2021-01-09 騰訊網

雖然小行星和彗星都是在太陽系形成的早期形成的,但小行星是主要存在於火星和木星之間小行星帶的巨大巖石體,而彗星則是由氣體、冰和巖石物質組成的冰凍球體。

圖解:小行星和彗星(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共享)

即使你認為自己不是個天文愛好者,你也沒怎麼聽說過小行星和彗星。在每一次關於我們太陽系各個成員的討論中,他們的名字總是會出現。

儘管它們有著不同的名字,而且一直被歸為不同的天體類別,但根據過去十年以來建立的觀點,天文學家認為這兩個被束縛的天體比人們最初認為的更相似。

在本文中,我們將研究小行星和彗星之間的一些相似之處和不同點。讓我們從基礎說起。

什麼是小行星?

小行星和太陽系的其他成員一樣,是圍繞太陽運行的微小、中型或超大塊巖石。由於小行星和行星是由相同的物質構成的,所以它們被稱為小行星。

圖解:藝術家描繪小行星帶中的小行星。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中發現了大量的小行星。(圖片來源:Pixabay)

大多數小行星都是在小行星帶中發現的,小行星帶是位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環狀物。最大的小行星被稱為微型行星;事實上,已知的四顆最大的微型行星都是球形的,就像地球一樣。然而,直徑小於30英裡/48公裡的小行星不是球形的;它們往往具有隨機形狀。

什麼是彗星?

彗星是一個相對更小的天體,由冰和塵埃組成,它具有高度偏心的橢圓軌道。它的軌道周期可以從幾年到一百萬年或者更長。

圖解:彗星在接近太陽時,有時會形成閃亮的尾巴。(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共享)

彗星由冰和氣體與塵埃混合而成,它有一個冰核,周圍環繞著一個巨大的可見的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大氣層(稱為彗發)。來自附近恆星的gravitational kick或奧爾特雲中的某種擾動會將長周期的彗星送入太陽系,並衝向太陽。

小行星與彗星的區別

彗星與小行星的主要區別在於它們各自的組成。彗星主要由冰、塵埃和巖石構成(你可以稱它們為塵埃冰球),而小行星則完全由金屬和巖石材料構成。

圖解:小行星和彗星(圖片來源:solarseven & Vadim Sadovski / Shutterstock)

雖然彗星和小行星都是在太陽系形成的早期形成的,但是彗星形成後所在的地方離太陽太遠,它們的冰不能融化,而小行星形成後所在的地方離太陽很近,冰不能保持固態(因此小行星表面是的固態巖石)。

這兩種天體的另一個明顯區別是:彗星穿過太陽系內部時會形成尾巴,而小行星不會。

圖解:彗星的部分,圖片來源:K. Jobse, P. Jenniskens(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維基百科共享

小行星通常在小行星帶中被發現,而彗星主要在兩個區域即奧爾特雲和柯伊伯帶圍繞太陽運行。此外,小行星圍繞太陽的軌道方向與其他行星的軌道方向相同,但彗星並不一定以特定方式圍繞太陽運行。

圖解:小行星帶中的小行星和大多數其他行星一樣繞太陽運行。(照片來源: Andrea Danti/Shutterstock)

小行星與彗星之間的相似點

小行星和彗星都圍繞太陽系的中心恆星(即太陽)運行(儘管彗星的軌道高度偏心)。這兩個天體有時都離地球很近。至於它們的起源,小行星和彗星都是由大約45億年前太陽系形成時的物質構成的。

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彗星和小行星之間的界限開始變得模糊。柯伊伯帶被發現後,很明顯地說明,在我們太陽系的邊緣存在著大量的彗星和冰體,要比奧爾特雲近得多。

主帶彗星(MBCs)天體的發現,進一步模糊了彗星和小行星之間的區別。

用24英寸望遠鏡曝光5分鐘拍攝主帶小行星596沙伊拉。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沙伊拉的跡象,它像一顆主帶彗星,並顯示出一條彗星尾巴。

圖解:這張照片拍攝於美國東部時間2010年12月12日12:00。(圖片來源:凱文·海德/維基百科共享)

他們的發現引發如下假設:幾個主帶小行星以前可能是彗星,其揮發性成分在很久以前就蒸發了。

更有趣的是,人們還發現了許多其他天體同樣具有小行星和彗星的特性,因此在這兩類天體中相互交叉列出。這些天體包括(2060)凱龍(作為彗星的名稱是:95P/開朗)、(60558)厄開克洛斯(作為彗星名稱是:174P/Echeclus)、(4015)威爾遜-哈靈頓(作為彗星名稱是:107P/威爾遜-哈靈頓)、(118401)林尼爾(176P/LINEAR)和(7968)Elst-Pizarro(133P/Elst-Pizarro)。

上述性質和最近對這類天體的發現讓天文學家相信小行星和彗星並不像原先認為的那樣涇渭分明。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1]酷宇宙-加州理工大學

[2]北愛荷華大學

[3]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

[4]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小行星與彗星究竟有什麼區別?
    雖然小行星和彗星都是在太陽系形成的早期形成的,但小行星是主要存在於火星和木星之間小行星帶的巨大巖石體,而彗星則是由氣體、冰和巖石物質組成的冰凍球體。圖解:小行星和彗星即使你認為自己不是個天文愛好者,你也沒怎麼聽說過小行星和彗星。
  • 天文冷知識:關於柯伊伯帶的那些事
    美國東部時間2019年1月1日上午10點29分,飛越目標最近點10個小時後,新視野號向約翰霍普金斯應用物理實驗室(APL)的任務操作中心發來探測器正常的信號,另外還傳輸回了關於MU69小行星的科學數據。2014 MU69小行星 (又名「天涯海角」)和冥王星都位於柯伊伯帶——海王星軌道外的一個甜甜圈形狀的冰體區域。
  • 小行星和流星,有什麼不同呢?
    小行星和流星都是星際巖石,那它們有什麼不同呢?其實,兩者的區別就在於它們距離地球表面的遠近不同。小行星小行星是太陽系內類似行星環繞太陽運動,但體積和質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體。,其實,它們可是完全不同的!彗星彗星和小行星一樣圍繞太陽旋轉,但它主要是由冰和氣體組成的,有時還會形成長長的美麗的慧尾。當彗星朝向太陽運動時,其中的冰和塵埃逐漸融化,這樣就形成了慧尾。當你看到彗星時,它可能距離地球還很遠,但當你看到流星時,它已經進入地球的大氣層了。
  • 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都繞太陽公轉,為什麼名字各不相同?
    在我們的宇宙空間中,有大量的天體存在,包括恆星、行星、矮行星、小行星、衛星、彗星、黑洞、星際物質等等。所有這些天體都處在不停的運動之中,天體之間相互吸引、相互繞轉,從而形成了不同等級的天體系統。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其他天體,如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和彗星等都是繞著太陽公轉。
  • ATLAS彗星:近日點受神秘力量衝擊碎裂,到底誰在保護太陽?
    本半球的天文愛好者等了幾十年,打算在四五月目睹比堪比新月的ATLAS彗星,但非常可惜:據前幾日的觀測,ATLAS彗星正在碎裂成幾塊,所以很有可能和月亮一樣亮的彗星泡湯了!關於ATLAS彗星和它的亮度期待ATLAS彗星也就是C / 2019 Y4,因為它是被「小行星地球撞擊最後警報系統」發現的,因此用了這個系統的英文縮寫ATLAS作為命名,這個"ATLAS系統"比較有趣,它原來設計是為了發現近地危險小行星天體用的,也就是在這些天體靠近地球之前首先發現它們,它很多時候都是小行星都已經越過地球了
  • 星際訪客二號,鮑裡索夫彗星,與奧陌陌前輩有什麼不同呢?
    根據天文觀測,第二個記錄在案的星際天體到訪了我們的太陽系。但這個新訪客是怎樣不同於第一個星際天體奧陌陌呢?有一些關於它來源的瘋狂的猜想和導致它加速的原因(「外星人!」),但是更加非推測性的討論則圍繞著這個天體是否更像巖態小行星或是發出某種氣體的彗星隨著太陽讓它升溫而加速。觀測並沒有發現類彗星的尾巴的證據,但根據一篇在《天體物理學雜誌》的文章,「奧陌陌的富有揮發性的氣體排放結構為它奇特的軌跡提供了一個最簡單的解釋」。
  • 天文知識——小行星(Asteroid)
    那麼太陽系中這些小行星都是在什麼地方呢?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小行星。在很早之前德國的傑出天文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約翰尼斯 · 克卜勒(Johannes Kepler,1571~1630)就指出火星和木星兩顆行星的軌道之間的距離過大,有個空缺。根據克卜勒的定律來計算,火星和木星之間應該是有一顆行星的。
  • 木星附近有個通道 冰凍小行星在那兒變成彗星
    當遠離太陽時,這個「髒雪球」是由水、氨、甲烷等凍結的冰塊和許多固體塵埃粒子構成的固態球體。當彗星接近太陽等恆星時,由於溫度升高,彗核的冰物質升華,在冰核周圍形成朦朧的彗發和一條稀薄物質流,就像條大尾巴,故稱彗尾。受太陽輻射(主要是溫度)影響,彗發和彗尾的形狀會隨著彗星與太陽距離的改變而變化。此次研究的對象除了彗星,還涉及到半人馬小行星。
  • 天文冷知識:彗星是什麼?你知道它是由什麼構成的嗎?
    這些氣體包括二氧化碳(CO2),一氧化碳(CO),甲烷(CH4),和氨(NH3)。不同的彗星其成分比例會有差異。有些彗星可能含有更多塵土,其他的也有可能含有更多石塊或冰。其中含有更多塵土的彗星被認為是宇宙中的髒雪球。慧核也可能含有其他化合物,如乙醇或甲醇。知道彗核是固體的,冰凍的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彗核決定了彗星其餘部分的形成。
  • 流星,小行星和彗星在夜空中轉瞬即逝,這其中有什麼奧秘?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天文航天系列徵文賽。提問:我在報紙上讀到了有關小行星,彗星和流星消失的信息。您對失蹤原因有任何想法嗎?小行星,彗星和流星消失的機制是不同的,所以我的回答分為三個部分。流星當我們談論流星時,我們指的是被地球引力吸引並落入大氣的小物體(通常直徑小於一米)。流星本身就是留在下落物體(流星體)後面的發光尾巴,這是由於空氣的電離和隨後離子的重組所致。大多數流星實際上消失了,因為它們完全在大氣層中燃燒了。
  • 小行星「變」彗星過程首次捕獲
    科技日報北京8月19日電(記者劉霞)據美國《科學新聞》網站18日報導,天文學家首次捕捉到一顆小行星正在「變身」為一顆彗星的過程,這可能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可以在未來幾十年內實時觀察彗星的各種形態。
  • 天文小百科:帶你一起區分小行星,彗星和隕石
    我們太陽系裡的小天體們——小行星、彗星和隕石,隱藏著很多讓人意想不到的事實。小行星、彗星,包括一些由它們形成的隕石,都是46億年前太陽系形成時的殘留物。行星和衛星在幾十億年的時光中早已變得面目全非,但這些由冰塊,巖石和金屬構成的小天體卻還保持著最初的樣子,所以它們稱得上是行星進化史上的活化石。
  • 一顆恆星擾亂了史前太陽系彗星和小行星
    【博科園-科學科普(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約7萬年前,在人類佔領地球的過程中,一顆紅色的小恆星靠近了我們的太陽系,引力作用擾亂了彗星和小行星。來自馬德裡大學和劍橋大學的天文學家已經證實,其中一些天體的運動仍然是恆星碰撞的標誌。
  • 為什麼說彗星的軌道非常特別,不同於太陽系其它的天體?
    這裡的就引用天文學家法布裡的研究成果,他曾計算過彗星的漫射程度和觀測結果可以講還不錯。就是在正常的壓力下,僅僅一毫米厚的一層空氣,如果放在一個天文單位那樣遠的地方,那麼在黑暗的夜空當中這層薄薄的空氣可能就會同銀河那樣差不多亮度。如果說大家看到過銀河的話,應該可以想像到這個亮度真的是足夠顯眼,更何況是這麼細薄的一層東西。
  • 小行星Phaethon違反了所有規則,它像彗星一樣,為流星雨提供顆粒
    近代的科學,旨在理性、客觀的前提下,用知識(理論)與實驗完整地證明出的真理。它是指以培根倡導的實證主義,伽利略為實踐先驅的實驗方法為基礎,以獲取關於世界的系統知識的研究。分為以自然現象為對象的自然科學和以社會現象為對象的社會科學。與藝術,哲學,宗教,文學等相區別。
  • 萬載難逢的天象奇觀,早年彗星撞擊木星,被稱罕見天文事件
    蘇維克一列維9號彗星,分裂成21顆慧核,於7月17日凌晨4時20分(北京時間),開始逐塊與木星碰撞爆炸,歷時5天半。這一罕見的天文事件,誘使人們儘快盡多地知道一些木星的知識。全球矚目的蘇維克一列維9號彗星,是兩位專業天文學家和一位業餘天文愛好者於1993年偶然發現的。為了表彰他們的貢獻,這一吉星以他們3人的姓氏命名。
  • 星際來客奧陌陌·彗星還是小行星?
    D型小行星以及彗星的符合度很高,幾何反照率(0.04)更是和彗星非常相似,也就是光譜特徵不僅沒有體現出什麼與眾不同之處,而且還和很多彗星很像!那麼,僅僅因為在近日點(0.25 AU)附近不夠活躍(沒有水冰揮發)就判斷『Oumuamua不是彗星…這,是不是太草率了?『Oumuamua(當時還叫A/2017 U1)與幾種不同類型的小行星和彗星的反射率對比 。
  • 科普知識:彗星是從哪裡來的?
    通過研究發現有762個新星體,是在1萬個日地距離內(天文單位:AU;1AU約為1.5億千米),並沒有發現土星大小的天體;在26000個日地距離內,也沒有找到任何木星大小的星體。天文科研小組表示,這次相遇是太陽與另一顆恆星已知最近的「擦肩而過」,而後者的速度及距離都得到了充分的論證。這一發現令人驚訝,因為恆星被預計每隔900萬年才有機會接近太陽系外圍,而這次相遇居然是在最近發生的。它對奧爾特雲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由這顆恆星向太陽系內部投擲的相當數量的彗星,使的這些彗星在幾十萬年內都會引響整個太陽系,有些在這幾十萬年間可能到達地球。
  • 矮行星和小行星
    太陽系小天體a.天體;b.圍繞太陽運轉;c.不符合行星和矮行星的定義。原來的小行星、彗星等全部歸入太陽系小天體的範疇。小行星:小行星 asteroid, minor planet或planetoid小行星是太陽系內類似行星環繞太陽運動,但體積和質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體。
  • 彗星來自於哪裡?最亮的彗星比滿月還亮100倍!
    現在主流學說認為,長周期彗星主要起源於一光年處的奧爾特雲,短周期彗星主要起源於30個天文單位處的柯伊伯帶,這都屬於太陽系範圍,但是也不排除太陽系外的小行星,偶爾闖入太陽系內部。彗星軌道帶有很大的隨機性,比如:(1)哈雷彗星,短周期彗星,回歸周期為75.3年,近日點0.586個天文單位,遠日點35.1個天文單位;(2)麥克諾特彗星,長周期彗星,回歸周期未知,近日點只有0.17個天文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