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來客奧陌陌·彗星還是小行星?

2020-12-06 haibaraemily

上集(星際來客奧陌陌·奇異的形狀)講到, 2017年10月19日,夏威夷大學的Pan-STARRS1望遠鏡觀測到了一顆來自太陽系外的星際來客——編號 1I/2017 U1 ,命名『Oumuamua( 奧陌陌 ),這也是人類發現的第一顆系外來客。

『Oumuamua的軌道。來源:NASA

那麼,這顆小天體除了形狀特長之外,還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Oumuamua形狀的假想圖。來源:NASA

01無比「正常」的光譜特徵

『Oumuamua的光譜特徵(體現了天體的表面成分)正常到不行:表面反射率和太陽系中富含有機物的D型小行星以及彗星的符合度很高,幾何反照率(0.04)更是和彗星非常相似,也就是光譜特徵不僅沒有體現出什麼與眾不同之處,而且還和很多彗星很像!那麼,僅僅因為在近日點(0.25 AU)附近不夠活躍(沒有水冰揮發)就判斷『Oumuamua不是彗星…這,是不是太草率了?

『Oumuamua(當時還叫A/2017 U1)與幾種不同類型的小行星和彗星的反射率對比 。 來源:[1]

02峰迴路轉

英國皇后大學Alan Fitzsimmons教授的團隊提出,遊蕩在茫茫宇宙中的『Oumuamua長期暴露在宇宙射線之中,其表面的有機物可能會慢慢形成一層隔熱層,把『Oumuamua「保護」了起來,導致其內部的揮發性冰物質在距太陽很近的時候都沒能被成功揮發出來,所以…『Oumuamua未必就是小行星,它完全有可能是一顆彗星。這一結果發表於2017年12月18日的《自然·天文學》[2]。

Fitzsimmons團隊對兩組望遠鏡獲取的『Oumuamua的從可見光到近紅外波段(350-1800nm)的反射率數據進行了細緻而深入的分析,結果發現:『Oumuamua在整個波段範圍內沒有任何明顯的峰值和吸收,光譜特徵和海王星外天體(trans-Neptunian objects,簡稱TNOs)、D型小行星、特洛伊小行星、彗星核和一顆活躍的半人馬小行星(60558) Echeclus都有相似之處,尤其體現在它們在可見光和近紅外短波波段(350-1000nm)都有一個明顯上升的坡度。

(左)兩組『Oumuamua的反射光譜數據和D、L、C型小行星反射率的對比,(右)本文所用的兩組數據同光譜坡度較高的半人馬小行星(粉紅,那一大塊)、特洛伊小行星(藍色)、彗星核(綠色)和一顆活躍的半人馬小行星(60558) Echeclus(品紅,帶褶子的那條單線)反射率的對比。以550nm的反射率為標準做了歸一化。 來源:[2]

03有機物?隔熱層?

不管是D型小行星、彗星核還是海王星外天體,它們持續上升的反射光譜一直被認為是由於富含有機物的表層受到各種輻射的結果。那麼,如果『Oumuamua的表層也含有大量有機物,它又在茫茫宇宙中遊蕩了這麼久,這些有機物在宇宙射線的輻射之下就有可能產生一層絕熱的有機物殘留——其實也不用太久,只要暴露在星際空間不到1000萬年尺度就足夠了。

這層絕熱層可以有多給力?熱模擬結果顯示,只要絕熱層有30-40cm厚,那麼『Oumuamua最高溫度都不會超過水冰的揮發溫度,如果絕熱層厚於40cm,那麼『Oumuamua最高溫度都不會超過乾冰的揮發溫度。也就是說,只有確認了『Oumuamua地下40cm深以下都還沒有水冰和乾冰,才能真正確定它不是彗星。如果地下有一層冰,『Oumuamua這麼細長的結構承受得住嗎?作者算了一下,認為承受得住,維持這樣的結構所需的內部固結強度並不高,比彗星67P的內部強度都低也完全沒問題。

熱模型計算的不同絕熱層厚度下『Oumuamua表面溫度隨距太陽距離的關係。來源:[2]

04回到原點

其實,不僅是對這顆特殊的星際來客,即使是在我們太陽系內,小行星和彗星的界限有時也不那麼明了,僅僅從「通過近日點附近時有沒有觀測到揮發性彗發和彗尾」來判斷,可能會遺漏掉很多被絕熱層「保護」起來的彗星,這種觀測偏差對來自遙遠的奧爾特雲的彗星會更加明顯。

好在1I/2017 U1這個名字起的還是很有先見之明的,不僅避免了類型判斷不明的尷尬,也讓我們可以以一種更加開放的姿態去重新思考星際物質的成分和演化歷史本身,而不是拘泥於彗星和小行星的定義和區分。

05參考

[1] Meech, K. J., Weryk, R., Micheli, M., Kleyna, J. T., Hainaut, O. R., Jedicke, R., ... & Denneau, L. (2017). A brief visit from a red and extremely elongated interstellar asteroid. Nature.

[2] Fitzsimmons, A., Snodgrass, C., Rozitis, B., Yang, B., Hyland, M., Seccull, T., ... & Lacerda, P. (2018). Spectroscopy and thermal modelling of the first interstellar object 1I/2017 U1 『Oumuamua. Nature Astronomy, 2(2), 133-137.

相關焦點

  • 首個星際訪客「奧陌陌」其實是彗星
    根據英國《自然》雜誌27日在線發表的一篇天文學論文,去年發現的天體「奧陌陌」(Oumuamua,夏威夷語意為「遠方的信使」)被稱為迄今已知的第一個太陽系外來客,轟動一時。但現今的研究表明,其終究只是一顆彗星。
  • 「泛星計劃」首次捕捉到的系外來客,是小行星?還是星際飛船?
    1994年,對於天文學家來說,是一個值得銘記的年份,那一年發生一件全世界都關注的大事件—彗星撞擊木星!電視上各種直播和轉播,讓人類第一次親眼目睹,一個被稱為「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群對「行星」的傷害!為此,在2005年,那個地球上最強大國家的總統,籤署法案,要求美國航空航天局,建立全天候監控「近地小行星」,提前發現可能撞擊地球的小行星的觀測系統「泛星計劃」在此情況下應運而生(全稱:全景巡天望遠鏡和快速反應系統),此系統坐落夏威夷,由四個「超廣角望遠鏡組成」,每個像素14G,拍攝時長40-60秒,相片2G大小,不間斷40小時可以把地球四周光顧一遍,每個月來4次!
  • 長得像「雪茄」的神奇星際天體——星際來客「奧陌陌」的起源
    這個外形酷似「雪茄」的怪狀星體,其長度只有約100米,科學家一開始認為這只是一個來自外星系的彗星而已。但是,通過科學家長時間的觀察與研究,科學家們始終無法發現它有向外噴射氣體和塵埃的跡象,這一反常現象說明了「奧陌陌」並不是一顆彗星。2017年10月25日,位於智利的甚大望遠鏡(VLT)拍攝照片顯示,奧陌陌並不具備「彗發」。最終,科學家們認定,這是一顆小行星而並非彗星。
  • 被舊事重提的「奧陌陌」:是外星訪客還是彗星划過
    「我們都試圖相信,但都沒有證據;透過現象看本質,這裡是缺舟也渡人」早些前,美國的哈佛大學天文系教授勒布,在自己即將出版的新書裡邊重申了自己過去的一個觀點——「奧陌陌」是外星文明的造物。這個「奧陌陌」是什麼東西呢?事情還得追溯到2017年的10月份,當時有天文學家觀測到一個外星物體以極高的速度衝進了太陽系,不過很快就消失了。
  • 星際來客奧陌陌·奇異的形狀
    其軌道偏心率高於1(高達1.2),因此被認為是一顆來自太陽系外的星際來客——這也是人類發現的第一顆系外來客。『Oumuamua的軌道。製圖:haibaraemily但後來,由於這顆小天體在近日點附近沒有發現彗星標誌性的揮發性彗發和彗尾,10月25日左右,人們就迅速修正了之前的看法,認為這不是一顆彗星,而是一顆小行星,編號也隨即改為A/2017 U1,A表示小行星(Asteroids)。
  • 「奧陌陌」:一個神秘的物體,是外星飛船?還是自然天體?
    基於本研究的數據顯示,這個天外來客大約7.4小時旋轉一周。 2017年10月19日,當太陽系首個星際來客被發現時,科學家們立馬觀測起這個奇怪的物體。這位「旅客」造型奇異,健步如飛,被從自家太陽系驅逐出境。它可能是彗星或者小行星,甚至有可能是行星的一塊碎片。更加離譜的是,一些科學家猜測這是一艘外星人的宇宙飛船。
  • 銀河系或存在數萬億顆「奧陌陌」
    據美國太空網日前報導,2017年,雪茄形狀的「奧陌陌」闖入太陽系,成為科學家發現的首個星際訪客,引發了不小的轟動。儘管它是小行星、彗星還是外星飛船還是個未知數,但美國科學家近日表示,類似「奧陌陌」這樣的「天外飛仙」並不那麼特別,單在銀河系可能就有數萬億顆。
  • 英媒:科學家揭開星際來客「奧陌陌」形成謎團
    參考消息網4月15日報導英媒稱,據研究人員稱,從其他恆星系造訪我們太陽系、名為「奧陌陌」的雪茄狀星際天體可能是一個被其母恆星撕裂的較大天體的殘餘。「奧陌陌」在夏威夷土著語言中意為來自遠方的信使。報導稱,其怪異之處包括缺乏彗星在變熱之際通常會釋放出的氣體和塵埃。專家的進一步研究表明,該天體由於水蒸氣和其他氣體的喪失——這種情況會在彗星而非小行星身上出現——而飛行速度加快。結果是「奧陌陌」星被當作了「假彗星」。現在,科學家表示已揭開了其中的奧秘。
  • 星際來客「奧陌陌」為何會「踩油門」離開太陽系?科學家眾說紛紜
    太陽系就如同一座城堡,孤獨地漂浮在茫茫太空之中,直到2017年,才終於迎來了第一個「星際來客」,它長400米,寬40米,長相與我們太陽系中的所有行星都不相同,特別像一隻「大雪茄」,這個星際來客的到來引起了全世界的轟動,為了歡迎它,人們還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奧陌陌」,意思是「遠方的信使」,剛開始大家以為它只是一顆偶然造訪太陽系的普通天體
  • 尋找小行星!星際訪問者「奧陌陌」仍可能是外星人技術
    「兩年前,一個神秘的星際物體撞毀了我們的太陽系,它實際上可能是外星技術。正如一項新研究指出的那樣,這是因為另一種解釋可能存在致命缺陷。但是大多數科學家認為,我們在太陽系中發現外星技術的想法是長期的。在2018年,我們的太陽系遇到了星際空間中丟失的物體。
  • 星際來客「奧陌陌」或是宇宙「塵兔」!什麼是塵兔?
    對於其身份,科學家眾說紛紜,包括外星人的飛船、小行星等,迄今仍未有定論。據美國太空網9日報導,美國科學家在最新研究中指出,「奧陌陌」可能是一團宇宙「塵兔」,給其「身世之謎」再添疑雲。由挪威奧斯陸大學天文學家盧珍妮(音譯)領導的新研究指出,「奧陌陌」(基本上)可能是一個加大版的「塵兔」。它由位於太陽系外的一顆彗星核上吹出的塵埃形成,被太陽輻射推向太空,最終「流落」到太陽系,並短暫停留。
  • 科學家不能排除神秘來客「奧陌陌」是外星技術的可能性
    神秘來客「奧陌陌」在兩年前來到太陽系,它是人類在太陽系發現的首個星際來客。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我們仍然不能排除它是外星技術的可能性,因為對「它是非外星文明的解釋」存在著明顯的漏洞。這個名為「奧陌陌」的物體又長又細,擁有像雪茄一樣的形狀。經過天文學家的觀測,它顯示出了一種非引力加速,好像有什麼東西在推著它前進一樣。到目前為止,科學家仍不清楚具體原因。然而,大多數科學家認為「奧陌陌」搖搖晃晃的加速度可能是一種自然現象造成的。今年6月,有一個研究小組提出,這個物體表面存在著固體氫,而固體氫在其上的爆炸推動著它加速。
  • 奧陌陌:系外小行星、還是一艘收集無線電信號的太空飛船?
    除了顏色與很多太陽系內的小行星相似,其他的特點都是我們太陽系內小行星所完全沒有的,比如長條形的形狀,如此高的飛行速度和奇怪的飛行角度與路線,都是科學家從來沒有見到過的。更為奇特的是,奧陌陌在離開太陽靠近土星後,速度明顯加快了,這讓所有人都震驚不已。迅速,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奧陌陌會不會是一個外星飛船,於是全世界重量級的射電望遠鏡也調轉鏡頭對準了奧陌陌,看看它是否會釋放無線電信號。
  • 人類發現的第一個星際天體「奧陌陌」身世被「公開」
    人類發現的第一個星際天體的起源剛剛被揭曉了。4月13日,《自然-天文》在線發布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博士後張韻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教授林潮的研究論文,揭示了一顆叫做奧陌陌的星際天體的形成機制和成為星際天體的過程。
  • 奧陌陌是由外星文明發出的星際探測器而不是彗星或小行星?
    下圖來自歐洲南方天文臺(The 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ESO),凱倫·米奇(Karen Meech)等人繪製的星際小行星奧陌陌的光曲線。星際小行星奧陌陌的光曲線作者添加了具有均勻亮度的長寬比為10:1的物體的亮度曲線作為輔助。它與奧陌陌觀測值非常不匹配。
  • 星際訪客奧陌陌或是一團宇宙「塵兔」,由彗星脫落而成
    2017年,「奧陌陌」(Oumuamua)成為首個闖入太陽系的「星際訪客」,在天文學界引發一陣喧譁與騷動。對於其身份,科學家眾說紛紜,包括外星人的飛船、小行星等,迄今仍未有定論。據美國太空網9日報導,美國科學家在最新研究中指出,「奧陌陌」可能是一團宇宙「塵兔」,給其「身世之謎」再添疑雲。
  • 星際訪客奧陌陌或是一團宇宙「塵兔」,由彗星脫落而成
    2017年,「奧陌陌」(Oumuamua)成為首個闖入太陽系的「星際訪客」,在天文學界引發一陣喧譁與騷動。對於其身份,科學家眾說紛紜,包括外星人的飛船、小行星等,迄今仍未有定論。據美國太空網9日報導,美國科學家在最新研究中指出,「奧陌陌」可能是一團宇宙「塵兔」,給其「身世之謎」再添疑雲。
  • 那個稱奧陌陌為外星光帆飛船的哈佛教授,發現了第二個星際來客!
    奧陌陌被認為是太陽系的第一個星際來客,但它究竟是什麼天體,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家們已經越來越迷糊了。剛開始它被認為是一顆彗星,但後來發現它沒有慧髮結構,又被認定為小行星;然而根據探測到的形態特徵,特別是它長寬比達10:1的結構,一些科學家認為它不可能是小行星,猜測它有可能是一艘星際飛船,奧陌陌從此名聲大噪。
  • 星際訪客「奧陌陌」,可能由一顆彗星脫落塵埃組成
    科技日報記者 劉霞2017年,「奧陌陌」(Oumuamua)成為首個闖入太陽系的「星際訪客」,在天文學界引發一陣喧譁與騷動。對於其身份,科學家眾說紛紜,包括外星人的飛船、小行星等,迄今仍未有定論。它由位於太陽系外的一顆彗星核上吹出的塵埃形成,被太陽輻射推向太空,最終「流落」到太陽系,並短暫停留。
  • 繼「奧陌陌」之後我們又迎來一名「星際訪客」,或許他們並不罕見
    結論:經過一輪徹底的觀察,這顆被懷疑為「星際來客」的彗星已被正名。根據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的說法,這顆彗星在起源上是「毫無異議」的星際訪客,現在它被命名為:2I/鮑裡索夫(Borisov)。C的意思是它是一顆雙曲線軌道的彗星,緊接著的是一串發現年份的字母數字代碼,括號裡是彗星的名字——克裡米亞業餘天文學家根納季·鮑裡索夫(Gennadiy Borisov),他用自己製造的望遠鏡發現了這顆彗星。IAU給出的新名稱是簡化版。在2I中,「I」代表「星際」,2是指繼2017年10月發現的「奧陌陌('Oumuamua)」之後,第二個被發現的星際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