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集(星際來客奧陌陌·奇異的形狀)講到, 2017年10月19日,夏威夷大學的Pan-STARRS1望遠鏡觀測到了一顆來自太陽系外的星際來客——編號 1I/2017 U1 ,命名『Oumuamua( 奧陌陌 ),這也是人類發現的第一顆系外來客。
那麼,這顆小天體除了形狀特長之外,還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01無比「正常」的光譜特徵
『Oumuamua的光譜特徵(體現了天體的表面成分)正常到不行:表面反射率和太陽系中富含有機物的D型小行星以及彗星的符合度很高,幾何反照率(0.04)更是和彗星非常相似,也就是光譜特徵不僅沒有體現出什麼與眾不同之處,而且還和很多彗星很像!那麼,僅僅因為在近日點(0.25 AU)附近不夠活躍(沒有水冰揮發)就判斷『Oumuamua不是彗星…這,是不是太草率了?
『Oumuamua(當時還叫A/2017 U1)與幾種不同類型的小行星和彗星的反射率對比 。 來源:[1]
02峰迴路轉
英國皇后大學Alan Fitzsimmons教授的團隊提出,遊蕩在茫茫宇宙中的『Oumuamua長期暴露在宇宙射線之中,其表面的有機物可能會慢慢形成一層隔熱層,把『Oumuamua「保護」了起來,導致其內部的揮發性冰物質在距太陽很近的時候都沒能被成功揮發出來,所以…『Oumuamua未必就是小行星,它完全有可能是一顆彗星。這一結果發表於2017年12月18日的《自然·天文學》[2]。
Fitzsimmons團隊對兩組望遠鏡獲取的『Oumuamua的從可見光到近紅外波段(350-1800nm)的反射率數據進行了細緻而深入的分析,結果發現:『Oumuamua在整個波段範圍內沒有任何明顯的峰值和吸收,光譜特徵和海王星外天體(trans-Neptunian objects,簡稱TNOs)、D型小行星、特洛伊小行星、彗星核和一顆活躍的半人馬小行星(60558) Echeclus都有相似之處,尤其體現在它們在可見光和近紅外短波波段(350-1000nm)都有一個明顯上升的坡度。
(左)兩組『Oumuamua的反射光譜數據和D、L、C型小行星反射率的對比,(右)本文所用的兩組數據同光譜坡度較高的半人馬小行星(粉紅,那一大塊)、特洛伊小行星(藍色)、彗星核(綠色)和一顆活躍的半人馬小行星(60558) Echeclus(品紅,帶褶子的那條單線)反射率的對比。以550nm的反射率為標準做了歸一化。 來源:[2]
03有機物?隔熱層?
不管是D型小行星、彗星核還是海王星外天體,它們持續上升的反射光譜一直被認為是由於富含有機物的表層受到各種輻射的結果。那麼,如果『Oumuamua的表層也含有大量有機物,它又在茫茫宇宙中遊蕩了這麼久,這些有機物在宇宙射線的輻射之下就有可能產生一層絕熱的有機物殘留——其實也不用太久,只要暴露在星際空間不到1000萬年尺度就足夠了。
這層絕熱層可以有多給力?熱模擬結果顯示,只要絕熱層有30-40cm厚,那麼『Oumuamua最高溫度都不會超過水冰的揮發溫度,如果絕熱層厚於40cm,那麼『Oumuamua最高溫度都不會超過乾冰的揮發溫度。也就是說,只有確認了『Oumuamua地下40cm深以下都還沒有水冰和乾冰,才能真正確定它不是彗星。如果地下有一層冰,『Oumuamua這麼細長的結構承受得住嗎?作者算了一下,認為承受得住,維持這樣的結構所需的內部固結強度並不高,比彗星67P的內部強度都低也完全沒問題。
04回到原點
其實,不僅是對這顆特殊的星際來客,即使是在我們太陽系內,小行星和彗星的界限有時也不那麼明了,僅僅從「通過近日點附近時有沒有觀測到揮發性彗發和彗尾」來判斷,可能會遺漏掉很多被絕熱層「保護」起來的彗星,這種觀測偏差對來自遙遠的奧爾特雲的彗星會更加明顯。
好在1I/2017 U1這個名字起的還是很有先見之明的,不僅避免了類型判斷不明的尷尬,也讓我們可以以一種更加開放的姿態去重新思考星際物質的成分和演化歷史本身,而不是拘泥於彗星和小行星的定義和區分。
05參考
[1] Meech, K. J., Weryk, R., Micheli, M., Kleyna, J. T., Hainaut, O. R., Jedicke, R., ... & Denneau, L. (2017). A brief visit from a red and extremely elongated interstellar asteroid. Nature.
[2] Fitzsimmons, A., Snodgrass, C., Rozitis, B., Yang, B., Hyland, M., Seccull, T., ... & Lacerda, P. (2018). Spectroscopy and thermal modelling of the first interstellar object 1I/2017 U1 『Oumuamua. Nature Astronomy, 2(2), 13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