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天文航天系列徵文賽。
關於奧陌陌來源的報導中,有不少令人費解的問題。
首先是光曲線。從光譜圖中可以看出,奧陌陌的亮度約有2.5星等的波動幅度,據說是由於長寬比為10:1造成的。但是,當您檢查光曲線時,它是非常不規則的,並且看起來更像是3:1的幅度變化,尤其是右側的綠色觀察點。下圖來自歐洲南方天文臺(The 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ESO),凱倫·米奇(Karen Meech)等人繪製的星際小行星奧陌陌的光曲線。
星際小行星奧陌陌的光曲線
作者添加了具有均勻亮度的長寬比為10:1的物體的亮度曲線作為輔助。它與奧陌陌觀測值非常不匹配。
圖中幅度標度是對數的,這意味著2.5:1的變化對應著亮度10:1的變化,而3:1的變化對應著亮度15:1的變化。亮度比例15:1的變化很難解釋。作者還提到,該圖沒有顯示誤差線,因此真實幅度變化可能只有2.5:1。
其次是頻譜。在刊登在《自然》雜誌上文章《第一個星際來客1I/2017 U1奧陌陌的光譜和熱模型》報導了奧陌陌的兩個譜圖。一幅由架設在拉斯帕爾馬斯州的艾薩克·牛頓望遠鏡上的ACAM輔助埠成像儀和攝譜儀拍攝,另一幅由架設在帕瑞納望遠鏡上的X -shoter攝譜儀拍攝,帕瑞納望遠鏡位於智利的歐洲南天天文臺(ESO)。
然而,兩個圖譜不太匹配。特別是,ACAM光譜顯示0.9微米處的反射率明顯下降,而X-shooter顯示在紅外線頻率(0.7+微米)處反射率增加。ACAM通常顯示更多的峰值和低點,而X-shooter顯示出混合光譜。這有力暗示奧陌陌不是統一的整體,一側明顯不同於另一側。
第三,據美國宇航局(NASA)了解,為了獲得更多有關「星際訪問者」——奧陌陌的信息,儘管對奧陌陌的相關圖像進行了廣泛搜索,但斯皮策(Spitzer)太空望遠鏡仍未能檢測到任何信息。據美國宇航局(NASA)稱,這意味著,在太陽系中,奧陌陌必須比典型的彗星更小、更亮。斯皮策(Spitzer)太空望遠鏡在紅外線下工作。因為奧陌陌太靠近太陽了,所以它應該已經變熱了,對斯皮策(Spitzer)來說是可見的。而事實上,它並不表明它一定反射很多熱量,而且必須很小。然而,自然產生的明亮表面是冰。那為什麼我們沒看到彗差呢?此外,脫氣的水和二氧化碳在紅外光下應該是明亮的,而斯皮策(Spitzer)並未觀測到。
第四,日的關聯觀測衛星(STEREO)太空望遠鏡未能觀測到奧陌陌。這些望遠鏡是在太陽下運行的。如果奧陌陌是明亮且反射的,這些望遠鏡應該在近日點看過奧陌陌。
第五,正如勒布(Loeb)所指出的那樣,奧陌陌的旋轉速度保持不變。如果有氣體蒸發了,旋轉速度應該已經改變。
這些異常都無法「證明」奧陌陌是非自然天體。但是,它們確實表明,它肯定不是「僅是一塊巖石」,或者是彗星,或是小行星。應該認真考慮奧陌陌的非自然起源,而不應將其視為「狂野的推測」或「愚蠢的」觀點。科學界不願考慮這個觀點的原因可能是由於不願與類似科幻小說的事物相關聯。
理查茲·道金斯(Richards Dawkins)稱之為「出於懷疑的論點」,通常會引用卡爾·薩根(Carl Sagan)的聲明,即非同尋常的主張需要非同尋常的證據。與之相反的是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的格言,當你消除了不可能的事情時,剩下的一切,無論多麼不可能,都必須是事實。然而,各種觀察結果都消除了奧陌陌是巖石或彗星的可能性。
相關知識
奧陌陌是已知的第一顆經過太陽系的星際天體。它於2017年10月18日(UT)在距離地球約0.2 AU(30,000,000 km;19,000,000 mi)處被泛星1號望遠鏡發現,並在極端雙曲線的軌道上運行。起初它被認為屬於一顆彗星,但經過長時間觀測研究後後,發現其不具有彗發構造,也不是小行星。
參考資料
1.維基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quora-3xshan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