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9日,夏威夷大學的Pan-STARRS1望遠鏡觀測到了一顆軌道清奇的小天體,他近乎垂直地一頭扎進太陽系的軌道面,然後又絕塵而去。其軌道偏心率高於1(高達1.2),因此被認為是一顆來自太陽系外的星際來客——這也是人類發現的第一顆系外來客。
01一波三折的起名
一顆新發現的小天體,在有正式命名之前,科學家們通常會給它們一個臨時性的名字(編號),以標記它們的發現時間和大致屬性。
偏心率這麼大的軌道,一開始大家都認為是一顆彗星,所以最開始的名字就叫C/2017 U1,其中前半部分代表小天體的分類,C代表彗星(Comet);後半部分代表發現的時間,2017是年份, U1代表是10月下半月新發現的第一顆小天體。
但後來,由於這顆小天體在近日點附近沒有發現彗星標誌性的揮發性彗發和彗尾,10月25日左右,人們就迅速修正了之前的看法,認為這不是一顆彗星,而是一顆小行星,編號也隨即改為A/2017 U1,A表示小行星(Asteroids)。
一般來說,一顆彗星飛到近日點附近時,由於溫度升高,會變得非常活躍,放出大量揮發性物質,形成明亮的彗發和彗尾。來源:維基。
當然,不管編號是C還是A,這其實都是暫時沿用了我們對太陽系中發現的小天體的編號方式,既然這顆小天體來自太陽系以外,那麼還是有必要區分開來的,於是最終專門為這顆小天體新闢了一個編號I,代表星際物體(Interstellar)。11月15日,國際天文聯盟(IAU)將這顆小天體的正式、永久編號定為:1I/2017 U1,意思是2017年十月下半月發現的第一顆小天體,也是第一顆星際物體。
同時,小行星的發現者是有小行星的命名權的,這顆小天體被夏威夷大學的發現團隊命名為『Oumuamua,是夏威夷語中「遠方而來的第一位信使」的意思,中譯名為奧陌陌。
02奇異的形態
通過分析天文觀測獲取的光變曲線(簡單來說就是表面積大的面比表面積小的面更亮,通過亮度的周期性變化可以反推每個面的長寬比),科學家們發現這顆小天體雖然不大(長度只有400米),自轉周期也不算特別快(約7.34小時),但形態異常地細長,長寬比可以達到10:1[1]。
講道理,大部分小行星和彗星都是形狀很不規則的,「長而細」的形狀本身並不罕見,因為只有足夠大(一般直徑500千米以上)的天體才有可能通過自身重力達到靜力學平衡(也就是使自身慢慢縮成一個球形),越小的天體越能長得隨心所欲,比如艾達(Ida)、愛神星(Eros)和絲川星(Itokawa)。
三者的密度都在約2克/立方釐米以上,Ida和Eros的自轉周期在4-5小時左右,Itokawa的自轉周期在12小時左右
但目前人類發現的這些小行星頂多長寬比頂多在3-4倍之間,而『Oumuamua的長寬比比目前的記錄要高出不少。這麼極端的形態,對小天體內部的強度和密度要求更高,才可能讓它不至於在離心作用下分崩離析。
03參考
[1] Meech, K. J., Weryk, R., Micheli, M., Kleyna, J. T., Hainaut, O. R., Jedicke, R., …… & Denneau, L. (2017). A brief visit from a red and extremely elongated interstellar asteroid. Nature.
[2] Small Asteroid or Comet 'Visits' from Beyond the Solar System
https://www.nasa.gov/feature/jpl/small-asteroid-or-comet-visits-from-beyond-the-solar-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