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9日,泛星巡天望遠鏡發現了這一個太空中的「不速之客」,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其命名為「奧陌陌」(1I/『Oumuamua)。ʻOumuamua在夏威夷語中意為「偵查兵」或「信使」。
這個外形酷似「雪茄」的怪狀星體,其長度只有約100米,科學家一開始認為這只是一個來自外星系的彗星而已。但是,通過科學家長時間的觀察與研究,科學家們始終無法發現它有向外噴射氣體和塵埃的跡象,這一反常現象說明了「奧陌陌」並不是一顆彗星。
2017年10月25日,位於智利的甚大望遠鏡(VLT)拍攝照片顯示,奧陌陌並不具備「彗發」。最終,科學家們認定,這是一顆小行星而並非彗星。這一發現,頓時震驚了天文界,這也是人類確認發現的第一個星際天體。
藝術家描繪的奧陌陌(來源:ESO/M. Kornmesser)
張-林數值模擬得到的奧陌陌(來源:國家天文臺/張韻)
國家天文臺的張韻說:「類似奧陌陌的星際天體穿越太陽系不應該是一個偶然事件,從概率上估計,每個太陽系周圍的恆星系統平均至少可以產生百萬億數量級的類似星際天體,才能夠解釋奧陌陌闖入太陽系事件的發生概率。」
所以,這樣一個罕見的星際天體闖入了我們的太陽系中,這讓許多科學家都難免產生疑惑,天文界也在不停地研究這一天體的來源。
終於在長時間的研究工作之後,北京時間2020年4月13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 在線發布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張韻博士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林潮教授的研究論文,揭示了這類星際天體的形成機制和成為星際天體的過程。
在天文界不斷地研究與假設過程中,甚至有科學家認為「奧陌陌」的出現與外星生物有關。確實,如此一顆奇形怪狀的行星,以彗星運動的方式飄蕩在宇宙中,這也不得不令人產生懷疑。
在對其研究過程中,科學家發現「奧陌陌」的光譜性質顯示「奧陌陌」曾經受到過強烈的熱輻射,而且這樣強烈的熱輻射極有可能是與恆星相距極近的時候受到來自恆星的熱輻射。
科學家於是使用超級計算機對「潮汐撕裂星際天體形成理論」進行模擬,發現恆星的潮汐力會將天體撕碎成許多的細長型碎片,而且這些細長的碎片與「奧陌陌"的外形極為相似。同時,潮汐作用會使得這些碎片擁有超越絕大多數恆星的逃逸速度的速度,這也就使得」奧陌陌「這樣的天體能夠在宇宙中能夠以如此之快的速度「遊蕩」。
圖片來自百度百科引用的NASA的圖片
耶魯大學天文系教授格雷戈裡·拉夫林表示,這項研究非常巧妙地運用行星系統演化過程的普遍現象解釋了奧陌陌所有的特徵,顯示了星際間物質擴散的高效性,為人類理解行星系統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關鍵線索。
這項研究工作,不僅僅是解釋了「奧陌陌」這一類行星出現的原因。它給我們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奧陌陌」這樣的星際天體的出現,給了有機物甚至生命在星際間自然傳播的又一可能性,也為我們研究地球上生命起源提供了一個新的方向。
(參考與引用文獻來自於:1.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於2020年4月14日發表的文章《國家天文臺聯合揭示星際來客「奧陌陌」起源》 ;2.百度百科——奧陌陌 )
你有什麼自己的看法呢?請在評論區留言吧。
(如有侵權請聯繫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