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變」彗星過程首次捕獲

2020-08-26 光明網

科技日報北京8月19日電(記者劉霞)據美國《科學新聞》網站18日報導,天文學家首次捕捉到一顆小行星正在「變身」為一顆彗星的過程,這可能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可以在未來幾十年內實時觀察彗星的各種形態。

該天體名為P/2019 LD2,它的軌道表明其是一顆半人馬小行星——一類軌道並不穩定的巖石冰凍天體,由於混雜的組成成分及在太陽系周圍移動的潛力,天文學家早就懷疑這種天體是柯伊伯帶中冰凍小天體與定期造訪內太陽系的彗星之間缺失的一環。

科學家們認為,這些短周期彗星源於柯伊伯帶的冰凍物體,每十年左右繞太陽公轉一次,會不斷造訪地球;而哈雷彗星等長周期彗星每一個世紀才訪問內太陽系一次,或起源於離太陽更遠的奧爾特星雲

在最新研究中,亞利桑那大學行星科學家凱特·沃爾克領導的團隊模擬了LD2數千種可能的軌跡,以查看其行蹤。他們發現,LD2可能於1850年左右到達土星附近,並在2017年進入當前軌道,該天體即將離開其當前軌道,並向太陽移動,直到2063年,太陽的熱量可能會使其揮發性元素升華,成為明亮的彗尾。

研究人員稱,LD2將是首顆我們知道其歷史的彗星,因為我們在其成為彗星之前就已經看過它。它是太陽系「新房客」這一事實,表明它由相對原始的材料組成,這種材料在太陽系的冰凍之地保存了數十億年,不受太陽熱量的影響,這使其成為早期太陽系的時間膠囊,研究其組成可以幫助行星科學家了解第一批行星的組成。

行星科學研究所的行星天文學家亨利·謝表示,僅僅研究一個過渡天體不足以打開太陽系的時間膠囊,未來的天空望遠鏡將發現更多冰球「變身」為彗星,供我們開展進一步研究。

沃爾克團隊認為,LD2可能是一個好的探索對象,據悉,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已考慮將朝半人馬小行星派遣太空飛行器,但鑑於LD2將在短短幾十年內成為一顆彗星,科學家沒有太多時間去計劃、建立和發射訪問它的任務,因此,需要加快步伐。

總編輯圈點

我們該如何定義一個天體,可能會是恆久的話題。原本一顆老老實實的小行星,就像我們所認為的一樣非常安靜、沒有什麼激烈的地質活動,但幾十年後再一看,咦?怎麼還能噴發呢?居然有了彗發、彗尾之類彗星一樣的活躍特徵。它並不是個孤立的天文事件,不過這卻是第一次,科學家可以從頭至尾觀察到天體「變身」的全過程,為我們更好地認知宇宙提供了無比豐富的細節和證據。

相關焦點

  • 小行星「變」彗星過程首次捕獲 有助進一步洞悉早期行星組成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8月19日電 (記者劉霞)據美國《科學新聞》網站18日報導,天文學家首次捕捉到一顆小行星正在「變身」為一顆彗星的過程,這可能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可以在未來幾十年內實時觀察彗星的各種形態。
  • 天文學家發現首顆帶有類似彗星尾巴的木星小行星
    周三,夏威夷大學的天文學家們宣布通過小行星地表撞擊最後警報系統(ATLAS),發現了第一顆帶有類似彗星尾巴的木星木馬小行星-2019年LD2號小行星。 2019年LD2號小行星屬於木星木馬小行星的範疇。
  • 英科學家欲捕獲小行星 蘊含貴金屬價值極其驚人
    研究小組稱,這項技術可以用來減慢由小型宇宙飛船推向地球的近地小行星的速度。這艘宇宙飛船可以在它的旅程中與小行星保持連接,以防任何突然的航向修正。如果在足夠安全的距離內完成,則只需要很少的燃料,因為只要輕輕推一下就足以改變巖石的軌跡。為了避免在意外撞擊的情況下發生災難,選擇用於空中制動的小行星需要測量直徑在100英尺(30米)以下。
  • 天空中划過一道閃光,我們如何判斷它是小行星、彗星還是普通流星
    這些天體太小了,不能被稱為行星,它們被命名為彗星、小行星、流星體,如果它們到達地球,就被命名為流星或隕石。如果我們在天空中看到它們,我們應該如何區別?讓我們首先簡要地定義一下它們。小行星:這些是太陽系行星形成過程中遺留下來的巖石。它們大多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中圍繞太陽運行。
  • 宇宙中的隕石彗星橫衝直撞,為什麼行星恆星仍然有規律的運動?
    被撞擊後,火星的殘碎片一直在小行星帶上運轉,由於地球,太陽,火星等位置而相對不同,有些從火星上被撞擊的殘片被地球捕獲,就形成了隕石。彗星的來源比較神秘,不過科學家們還是找到了一些蜘蛛馬跡。彗星分兩種:周期的彗星和非周期彗星,不同周期彗星的周期不定,有的幾年回歸一次,有的幾十年回歸一次,有的上百年和上千年回歸一次。1950年,丹麥天文學家詹·漢德瑞克·奧特指出:當太陽系形成時,由於它的中心產生的引力,不能充分束縛它最外部大量的宇宙塵埃和氣體星雲等原始物質,因此這些物質並沒有形成整個聚合過程中產物的一部分。
  • 外國學者發現地球引力捕獲了一顆小行星
    天文學家、自詡為「彗星獵人」的kacper wierzchos最近在自己的推特上表示,地球有了一個臨時捕獲的小型衛星,他將其命名為「2020 CD3」。wierzchos稱,他是在2月15日發現這一現象的。
  • 彗星在作太空旅行時有時會被沿途的行星所捕獲
    小行星的軌道還不是最危險的,因為它們畢竟還在相對規則的橢圓形軌道中運動,更加危險的是彗星,彗星完全運動在,這種軌道的碰撞率是非常高的。這些彗星的源頭在很遠的地方,大約離我們有5000億公裡,但是由於附近沒有更近的恆星,所以它們還是受到了太陽引力的控制,當然這種控制是微弱的,以至於它們很可能同時還受到其他恆星引力的影響,這個彗星的倉庫叫做——奧爾特雲帶,有幾萬億顆彗星,它們的表面是冰,裡面是巖石,
  • 小行星與彗星究竟有什麼區別?
    雖然小行星和彗星都是在太陽系形成的早期形成的,但小行星是主要存在於火星和木星之間小行星帶的巨大巖石體,而彗星則是由氣體、冰和巖石物質組成的冰凍球體。圖解:小行星和彗星即使你認為自己不是個天文愛好者,你也沒怎麼聽說過小行星和彗星。
  • 一顆彗星和小行星的混合體正在展示它的彗星特徵
    半人馬是稀有的天體,可以結合小行星和彗星的一些不同特徵。和小行星一樣,它們本質上是巖石構成的,但也會像彗星一樣,在外殼蒸發時拋出塵埃和氣體雲。 這項技術使用了一種專門開發的算法來在現有的太空圖像中尋找活動痕跡,它揭示了半人馬2014 OG392將固體轉化為氣體(升華)並留下了一個長長的彗星狀暈的證據。 根據過去兩年的新觀察記錄,這個特殊的半人馬似乎很特別。計算機模擬幫助天文學家們弄清楚了什麼類型的冰可能會從巖石上燃燒掉。
  • 星際來客奧陌陌·彗星還是小行星?
    ,幾何反照率(0.04)更是和彗星非常相似,也就是光譜特徵不僅沒有體現出什麼與眾不同之處,而且還和很多彗星很像!那麼,僅僅因為在近日點(0.25 AU)附近不夠活躍(沒有水冰揮發)就判斷『Oumuamua不是彗星…這,是不是太草率了?『Oumuamua(當時還叫A/2017 U1)與幾種不同類型的小行星和彗星的反射率對比 。
  • 小行星,彗星和流星——小天體蘊藏的大奧秘
    我們太陽系最小的天體——小行星,彗星和流星——蘊藏著大驚喜。小行星,彗星以及一些從它們發出的彗星是我們的太陽系在46億年前形成的遺留產物。當行星和衛星在數千萬年間經歷了變化,但許多這些「小個子」的冰、巖石和金屬並沒有。它們很像記錄著行星演化的化石記錄。目前有 791,384顆已知小行星和3,559顆已知彗星。
  • 宇宙科學家發現了一種罕見的彗星和小行星的混合天體
    半人馬小行星是罕見的天體,可以結合小行星和彗星的一些不同特徵。它們基本上是巖石性質的,就像小行星一樣,但是當它們的外部蒸發時,它們也會像彗星一樣拋出塵埃和氣體雲。這項技術包括一種專門開發的算法,在現有的空間圖像中尋找活動痕跡,揭示了半人馬座小行星2014 OG392將固體轉化為氣體(升華)並留下類似彗星的長暈的證據。
  • 中國小行星探測:將一次實現小行星取樣返回和主帶彗星繞飛
    來自中國國家航天局的最新消息稱,中國深空探測規劃中的小行星探測任務已經確定,即通過一次發射實現一顆近地小行星取樣返回和一顆主帶彗星繞飛探測。中國國家航天局日前通過官網發布《小行星探測任務有效載荷和搭載項目機遇公告》介紹,小行星探測任務將採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探測器攜帶科學載荷,對近地小行星2016HO3開展繞飛探測,隨後擇機附著小行星表面並採集小行星樣品,之後返回地球附近釋放返回艙,將小行星樣品送回地球,這一過程大約在3年內完成。
  • 彗星變色?羅塞塔號彗星探測器帶你探究其中的奧秘!
    簡介:羅塞塔太空船發現67P/Churyumov-Gerasimenko彗星在靠近太陽的過程中顏色會發生變化,那到底是因為什麼呢?原來是因為溫度等原因導致該彗星越過一個邊界時,其表面的呈微紅色的冰會上升為氣體,露出藍色的較純淨的冰。而當彗星遠離太陽上,上升的微紅色氣體又會落回表面,使彗星呈現紅色。經過太陽時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會變得更藍!
  • 木星附近有個通道 冰凍小行星在那兒變成彗星
    故彗星有個別名——掃把星。中國民間傳說彗星主掃除,見則有戰禍或天災。後來,隨著觀測手段逐漸增多、增強,人們發現,彗星這一天外訪客堪稱生命的使者。彗星上搭載的有機分子有可能在與星球撞擊的過程中倖存下來,並成為被撞擊天體上的生命種子。
  • 科學:小行星,流星和彗星如何消失?
    導語:最近讀到了有關於小行星,彗星和流星消失的論文。你對它們的失蹤的原因有什麼看法嗎?流火,當我們談論流星時,我們指的是被地球的引力吸收並落入其大氣層的小物體(通常直徑小於1米)。流星本身是留在下落物體(流星體)後面的發光尾巴,這是由於空氣的電離和隨後離子的重新組合。
  • 天文小百科:帶你一起區分小行星,彗星和隕石
    我們太陽系裡的小天體們——小行星、彗星和隕石,隱藏著很多讓人意想不到的事實。小行星、彗星,包括一些由它們形成的隕石,都是46億年前太陽系形成時的殘留物。行星和衛星在幾十億年的時光中早已變得面目全非,但這些由冰塊,巖石和金屬構成的小天體卻還保持著最初的樣子,所以它們稱得上是行星進化史上的活化石。
  • 「羅塞塔」首次在彗星上發現氧分子
    這是首次在彗星上發現氧氣,或將幫助人類更好地理解太陽系的形成過程。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美國安阿伯市密西根大學物理學家AndrBieler說:「當我們足夠接近這顆彗星時,我們立刻就發現了它。」Bieler表示,他對氧分子(O2)的存在及豐度均感到驚訝,因為這種分子通常都會迅速與其他化學物質發生反應。彗星彗核釋放出的氣體蒸發物又稱彗發,主要由水、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組成。
  • 小行星或彗星會毀滅世界嗎?
    這是最大類型的爆炸自1908年通古斯卡爆炸,是一個小行星或者說是彗星在這個60-190m的地區,在西伯利亞的上空爆炸了3-6英裡,矯平了超過830平方米的8千萬的樹,比廣島原子彈爆炸超過1000倍,它也襲擊了倫敦上空,矯平了25m內的所有東西。當相當小的東西將威脅人類存在時,它將作為一個危險提醒人類地球周圍有一個大的物體。
  • 有一個骷髏形狀的「萬聖節小行星」正在接近地球
    2015 TB145小行星的插圖,也被稱為「萬聖節小行星」。就在秋季的「食屍鬼與鬼魂」主題來臨之際,一顆外形酷似人類頭骨的小行星再次將其怪異的目光轉向了地球。這顆2000英尺寬的隕石於2015年10月初首次被發現,被稱為「萬聖節小行星」,但被官方確認為2015年TB145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