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科學家發現了一種罕見的彗星和小行星的混合天體

2020-11-01 科技領航人

半人馬小行星是罕見的天體,可以結合小行星和彗星的一些不同特徵。它們基本上是巖石性質的,就像小行星一樣,但是當它們的外部蒸發時,它們也會像彗星一樣拋出塵埃和氣體雲。

當半人馬小行星發射這些氣體時,它們被認為是活躍的。在上個世紀左右,我們只發現了18種化學活性的半人馬小行星,但現在又有一種新的半人馬小行星加入了我們的名單中,它或許能告訴我們更多關於這些神秘的飛石是如何形成其獨特特徵的。

近距離觀察半人馬小行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它們距離我們很遠,軌道不規則,而且佔用了大量的望遠鏡時間——但是在這種情況下,研究人員研究了檔案圖像,並使用了從美洲天文臺的暗能量照相機、智利拉斯坎帕納斯天文臺的沃爾特·巴德望遠鏡以及亞利桑那州洛厄爾天文臺發現頻道望遠鏡的大型單片成像儀收集的新數據。

來自北亞利桑那大學的天文學家科林·錢德勒(Colin Chandler)說:「我們開發了一種新技術,它將觀測測量(例如顏色和塵埃質量)與建模工作結合起來,以估計物體的揮發性升華和軌道動力學等特徵。」

這項技術包括一種專門開發的算法,在現有的空間圖像中尋找活動痕跡,揭示了半人馬座小行星2014 OG392將固體轉化為氣體(升華)並留下類似彗星的長暈的證據。

在過去兩年裡,有了新的觀測記錄,這個半人馬座小行星似乎很特別。然後,計算機模擬幫助天文學家計算出巖石上可能燃燒的冰的類型。

這是一個棘手的計算,尤其是因為小行星可能不是由一種冰組成的,而是由各種不同的物質混合而成的。然而,研究人員認為他們知道發生了什麼,以及在其他類似物體上可能發生的事情。

「我們在距離2014 OG392小行星40萬公裡(248548英裡)的地方探測到了彗星長暈,」錢德勒說,「我們對升華過程和動力學壽命的分析表明,二氧化碳和/或氨是最有可能導致這顆和其他活躍半人馬小行星活動的候選物。」

彗發是一種由冰和彗星塵埃組成的表層,當彗星靠近太陽時,它圍繞著彗星的核心形成,正是彗發使彗星看起來模糊。由於這一發現,半人馬座小行星不再是半人馬座小行星了——它是一顆成熟的彗星,命名為C/2014 OG392(PANSTARRS),研究人員對此「非常興奮」。

這些類型的天體,以及其他類似的天體,被認為自太陽系早期以來幾乎沒有變化,這意味著它們是研究我們的行星如何形成並穩定在自己軌道上的極其有用的時間膠囊。

任何仍然存在的半人馬座小行星、彗星和小行星仍然存在是有原因的——它們既沒有脫離太陽系,也沒有飛向太陽——科學家們可以從這一點上進行逆向研究。

關於半人馬小行星還有很多要發現的,我們也在不斷地了解它們是如何工作的。隨著越來越多的數據被收集和更好的分析技術的發展,我們最終應該能夠解開圍繞這些奇怪而奇妙的太陽系旅行者的一些謎團。

相關焦點

  • 小行星,彗星和流星——小天體蘊藏的大奧秘
    我們太陽系最小的天體——小行星,彗星和流星——蘊藏著大驚喜。小行星,彗星以及一些從它們發出的彗星是我們的太陽系在46億年前形成的遺留產物。當行星和衛星在數千萬年間經歷了變化,但許多這些「小個子」的冰、巖石和金屬並沒有。它們很像記錄著行星演化的化石記錄。目前有 791,384顆已知小行星和3,559顆已知彗星。
  • 一顆彗星和小行星的混合體正在展示它的彗星特徵
    半人馬是稀有的天體,可以結合小行星和彗星的一些不同特徵。和小行星一樣,它們本質上是巖石構成的,但也會像彗星一樣,在外殼蒸發時拋出塵埃和氣體雲。在上個世紀左右,我們只發現了18隻具有化學活性的半人馬,但現在又發現了一種新的半人馬,它可能會告訴我們這些神秘的飛石是如何形成它們獨特的特徵的。
  • 天文冷知識:小行星與彗星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儘管它們有著不同的名字,而且一直被歸為不同的天體類別,但根據過去十年以來建立的觀點,天文學家認為這兩個被束縛的天體比人們最初認為的更相似。 在本文中,我們將研究小行星和彗星之間的一些相似之處和不同點。讓我們從基礎說起。 什麼是小行星?
  • 小行星與彗星究竟有什麼區別?
    儘管它們有著不同的名字,而且一直被歸為不同的天體類別,但根據過去十年以來建立的觀點,天文學家認為這兩個被束縛的天體比人們最初認為的更相似。在本文中,我們將研究小行星和彗星之間的一些相似之處和不同點。讓我們從基礎說起。什麼是小行星?
  • 柯伊伯帶天體是小行星嗎?大的柯伊伯帶天體就是行星嗎?
    今時今日,柯伊伯帶天體被劃分成一個獨立的類別,而非納入小行星或彗星。我們只知道它們的成分與大部分小行星不同,運行軌跡又與傳統的彗星不同。圖源:Solar Story 它們是彗星嗎?的確,有些短周期彗星來自柯伊伯帶。在這方面,柯伊伯帶天體可以被視為彗星。除此之外,大多數小行星都是由巖石組成,而彗星則是由冰和巖石混合而成。據我們所知,大部分柯伊伯帶天體亦是由冰和巖石組成,由此可見,在這方面,它們還是與彗星更為相似。
  • 天文小百科:帶你一起區分小行星,彗星和隕石
    我們太陽系裡的小天體們——小行星、彗星和隕石,隱藏著很多讓人意想不到的事實。小行星、彗星,包括一些由它們形成的隕石,都是46億年前太陽系形成時的殘留物。行星和衛星在幾十億年的時光中早已變得面目全非,但這些由冰塊,巖石和金屬構成的小天體卻還保持著最初的樣子,所以它們稱得上是行星進化史上的活化石。
  • 太陽系「化石」揭秘天體與生命起源 貝努和龍宮小行星都發現水的痕跡
    「彗星是太陽系形成初期留存至今的碎片,它們可能還保存著45億年前原始太陽系的信息。」趙玉暉解釋說,有理論認為小行星或彗星的撞擊將生命的基本構成元素送到了地球,而科學家也確實在彗星67P上發現了構成生命的必要有機物——甘氨酸。這次探測為解開太陽系起源之謎、回答地球上的水及構成生命的有機物質是否來自於彗星的問題提供了線索。
  • 彗星和小行星合體後,會擁有怎樣的特性?科學家找到答案
    根據美國《sciencealert》報刊11月1號的科學報告,科學家表示,小行星如果與彗星合體的話,將會出現以下特徵,它將擁有著小行星的巖石特性,以及其周邊會出現類似於彗星的塵埃和氣體雲。而科學家則是將這一研究發表在了《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
  • 太陽系特殊小天體或有光環:兼具小行星彗星特徵
    示意圖:擁有光環的半人馬型小天體Chariklo。Chariklo是最大的半人馬型小天體,其特點介於小行星與彗星之間。
  • 太陽系當中騷動的小體量星體:小行星、彗星、流星體
    在目前已經發現的小行星裡,絕大部分的運行軌道都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離地球的公轉軌道非常遠。我們把這一類小行星稱為主帶小行星。 相對而言,近地小行星就沒這麼穩當了。在後續的調查中,研究人員發現,當天墜落在這個區域的是一塊直徑約20米的天體。有的科學家認為,從成分看這是一塊隕石,但是也有科學家認為,它很有可能來自一顆近地小行星1999 NC43。 直接讓車里雅賓斯克州近約300棟房屋的窗戶破損,造成1200多人受傷,110多人重傷。 更別提這次的1998 OR2直徑大約在4.1公裡左右了。一旦讓它撞上地球,很可能會釋放出10萬億噸TNT當量的能量。
  • 首顆同類小行星令天文學家興奮不已。卻只不過是彗星假冒的
    ,這樣人類就有更多的時間試圖避開,但事實證明,在天空中移動的不明物體遠遠多於碰撞的小行星,所以atlas 最終在精細的勘測過程中發現了許多安全且有趣的東西,還觀察到了太陽系內外的其他罕見現象。該項目的首席研究員拉裡·丹諾(Larry Denneau)在夏威夷大學發布的一份聲明中說:「雖然ATLAS系統(該系統由夏威夷大學運營)的使命是搜尋潛在危險的小行星,但ATLAS在巡天時也會看到我們太陽系和別的地方的其他罕見現象。這些發現著實是ATLAS的額外收穫。」
  • 天體和小行星撞擊地球改變地殼外貌,並推動板塊漂移
    當然,關於地球陸地板塊和海盆地形的創生動力問題,現在地球物理學家和地理學者也仍然是堅持舊有的錯誤認識。我不僅首先提出,而且也直堅持大陸板塊漂移的動力就是超級小行星(包括超級彗星)的撞擊所致結果。不僅如此,海洋盆地如太平洋、印度洋的形成,還是巨大天體撞擊後逃逸造成的形態。
  • 星際來客奧陌陌·彗星還是小行星?
    D型小行星以及彗星的符合度很高,幾何反照率(0.04)更是和彗星非常相似,也就是光譜特徵不僅沒有體現出什麼與眾不同之處,而且還和很多彗星很像!那麼,僅僅因為在近日點(0.25 AU)附近不夠活躍(沒有水冰揮發)就判斷『Oumuamua不是彗星…這,是不是太草率了?『Oumuamua(當時還叫A/2017 U1)與幾種不同類型的小行星和彗星的反射率對比 。
  • 天文學家發現首顆帶有類似彗星尾巴的木星小行星
    周三,夏威夷大學的天文學家們宣布通過小行星地表撞擊最後警報系統(ATLAS),發現了第一顆帶有類似彗星尾巴的木星木馬小行星-2019年LD2號小行星。 2019年LD2號小行星屬於木星木馬小行星的範疇。
  • 木星附近有個通道 冰凍小行星在那兒變成彗星
    近日,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月球與行星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發表論文稱,他們通過計算模擬發現了木星附近的一個軌道參數空間,在這一參數空間裡,半人馬小行星可加速變身為彗星,宛如彗星的搖籃。該研究中的彗星「搖籃」是如何被發現的?為何這個奇特的空間有彗星孵化器的功效?
  • 矮行星和小行星
    太陽系小天體a.天體;b.圍繞太陽運轉;c.不符合行星和矮行星的定義。原來的小行星、彗星等全部歸入太陽系小天體的範疇。小行星:小行星 asteroid, minor planet或planetoid小行星是太陽系內類似行星環繞太陽運動,但體積和質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體。
  • 最新研究:人造彗星和小行星,揭示了構成地球生命的基本元素氮!
    組成我們地球生命的基本元素之一是氮,多虧了一種對彗星物質使用類似物的方法,一個國際聯盟能夠在彗星表面探測到含有氮的銨鹽,研究銨鹽檢測方法是由伯爾尼大學發展起來的。彗星和小行星是太陽系中的天體,自從行星形成以來並沒有太大的發展。因此,彗星在某種意義上是太陽系的檔案,確定它們的組成也有助於更好地理解行星形成。
  • 小行星「變」彗星過程首次捕獲
    該天體名為P/2019 LD2,它的軌道表明其是一顆半人馬小行星——一類軌道並不穩定的巖石冰凍天體,由於混雜的組成成分及在太陽系周圍移動的潛力,天文學家早就懷疑這種天體是柯伊伯帶中冰凍小天體與定期造訪內太陽系的彗星之間缺失的一環。
  • 科學家發現太陽系內第二個星際天體:C/2019 Q4彗星
    紅圈處模糊的天體便是星際彗星C/2019 Q4,它具有怪異的雙曲線軌道特徵近日,小行星中心(Minor Planet Center)表示,C/2019 Q4很可能是已知的第二個在太陽系停留的星際天體。上周四,該中心發布了一份官方「通告」,詳細描述了該天體的軌道信息,其中強調了這顆彗星怪異的軌道特徵。
  • 美麗的流星和彗星!
    這一事件說明,太陽行星和衛星並不是太陽系僅有的天體。太陽系中還有很多體積較小的天體。它們大都被歸類為彗星小行星或流星。彗星在夜空中會心是你能看到的光彩奪目的天體之一但究竟什麼是彗星呢?你可以把慧星想像成一個像一座山那麼大的髒雪球,衛星是冰塊塵埃和較小的巖石顆粒的聚結物,它們的軌道是一個很長很扁的橢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