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人造彗星和小行星,揭示了構成地球生命的基本元素氮!

2020-11-25 騰訊網

組成我們地球生命的基本元素之一是氮,多虧了一種對彗星物質使用類似物的方法,一個國際聯盟能夠在彗星表面探測到含有氮的銨鹽,研究銨鹽檢測方法是由伯爾尼大學發展起來的。彗星和小行星是太陽系中的天體,自從行星形成以來並沒有太大的發展。因此,彗星在某種意義上是太陽系的檔案,確定它們的組成也有助於更好地理解行星形成。

確定小行星和彗星組成的一種方法是研究它們反射的太陽光,因為它們表面的物質吸收特定波長太陽光,研究彗星的光譜,它具有一定的吸收特性。例如2014年8月至2015年5月,歐洲航天局(ESA)羅塞塔空間探測器上的VIRTIS(可見光、紅外和熱成像光譜儀)繪製了67P/Churyumov-Gerasimenko彗星(簡稱Chury)的表面。VIRTIS收集的數據顯示,幾乎所有地方的彗星表面在成分上都是均勻的:

由於混合了複雜的碳質化合物和不透明礦物,彗星表面非常暗,顏色略有紅色。然而,到目前為止,對彗星上測量到的吸收特徵化合物的確切性質一直很難確定。為了確定哪些化合物對應吸收特徵,由阿爾卑斯格勒諾布爾大學行星學和天體物理研究所的奧利維爾·波赫(Olivier Poch)領導的研究人員進行了實驗室實驗,創造出了類似彗星的物質,並模擬了類似於太空的條件,其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期刊上。

(上圖所示)在實驗室製造人造彗星表面的配方,冰塵顆粒被置於真空和低溫下,冰升華,在表面留下一層多孔的塵埃層。圖片:Poch et al. Science

研究人員在彗星類似物上測試了各種潛在的化合物,並測量了它們的光譜,就像羅塞塔號上VIRTIS儀器對彗星表面所做的那樣,實驗表明,銨鹽解釋了Chury彗星光譜中的特殊特徵。研究的合著者、伯爾尼大學物理研究所的Antoine Pommerol說:開發了創造彗核表面複製品的方法和程序後,在模擬太空條件下,通過升華表面的冰來改變表面,這些真實的實驗室模擬,使我們能夠比較實驗室結果和羅塞塔或其他彗星任務上儀器記錄的數據。

伯爾尼大學物理研究所所長、這項研究的合著者尼古拉斯·託馬斯表示:新研究建立在這些方法的基礎上,以解釋VIRTIS光譜儀與Chury觀測到的最強光譜特徵,我們在伯爾尼大學的實驗室提供了理想機會,用基於太空任務儀器收集的數據制定實驗來檢驗想法和理論,這確保了對數據的解釋是可信的。結果與伯爾尼大學質譜儀ROSINA的結果相同,ROSINA也收集了羅塞塔號上Chury的數據。

在天體物理學家凱薩琳·阿爾特韋格領導的一項研究中,首次在彗星的星雲覆蓋中檢測到了氮,這是生命的基本組成部分之一。它以銨鹽的形式「隱藏」在楚裡的朦朧覆蓋物中,其發生的情況直到現在才能被測量出來。雖然鹽的確切數量,仍然很難從現有的數據中估計出來,但這些銨鹽很可能包含了彗星中存在的大部分氮,這些結果還有助於更好地理解星際空間中氮的演化及其在益生化學中的作用。

博科園|研究/來自:伯爾尼大學

參考期刊《科學》《自然天文學》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

相關焦點

  • 構成地球生命以及地球的各種元素來自於紅巨星
    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是由地核、過渡層、外地核、下地幔、上地幔、地殼組成的,這些部分都是有各種各樣的元素構成的。比如地核主要由鐵鎳等元素構成,地幔主要由矽氧硫等元素構成,地殼主要由氧矽鋁等元素構成。還有地球上豐富多彩的生命,也是由碳氫氧氮等元素構成。構成地球和地球生命的各種元素來自於哪裡?
  • 彗星上發現第六種缺失元素,難道地球早期生命成分源於外太空?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作者:文/星球科普科學家在一顆彗星上終於發現了生命體中第六個缺失的元素,這就是被我們的細胞用來儲存和轉移能量的稀有元素磷。事實上,彗星是冰和塵埃的混合體,像小行星一樣,它也會圍繞太陽運行。
  • 地球生命真的誕生於海洋嗎?科學家:也可能來自小行星!
    導讀:有關於生命的起源,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謎。有科學家認為地球上第一個生命誕生於海洋,是偶然事件,而另一些科學家則認為地球上的生命實際上是由小行星帶到地球上來的。相對而言,生命誕生於海洋的可信度比較高。我們知道,生命的本質就是蛋白質,蛋白質是所有生命的基本材料。
  • 彗星觸發地球生命的誕生嗎?有機分子是關鍵
    我們所知的生命無法在缺乏水和有機分子的環境下存在,後者是構成所有生命形式的基本材料。一個被普遍持有的觀點是所有這些關鍵組件都是由彗星撞擊地球時所帶來的。  大撞擊  彗星的主要成分是塵埃和水冰。天文學家們已經對不同彗星所含有的水體成分進行了考察,確定其水體同位素成分是否與地球上的水體一致。
  • 45億年前隕石包含生命基本物質 或揭示地球生命起源
    在45億年前太陽系誕生之初形成的一塊隕石,可能有助於我們了解地球的生命起源。在太陽系誕生期間的動蕩時期,太空巖石聚集在不斷增長的太陽引力場周圍,並高速碰撞形成我們今天看到的行星、衛星和流星。科學家分析了這一時期形成的一塊隕石,它在45億年後墜落在地球上。對這塊被稱為Orgueil的葡萄柚大小的古老隕石進行分析,揭示了構成生命的基本物質。
  • 生命起源於哪裡?彗星上發現生命關鍵成分!或與地球生命形成有關
    在2004年3月2日,科學家發射了一個名為「羅塞塔」號的彗星探測器,這個探測器羅塞塔探測器及菲萊登陸器組成,探索任務是為了尋找在大約46億年前太陽系的起源之謎,以及地球生命起源之謎。經過近10年的飛行,這個探測器來到了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附近,然後在2014年11月釋放菲萊登陸器登陸到了這一顆彗星的表面。
  • 科學家從67P彗星的塵埃顆粒中檢測到了磷 被認為是生命所必需的元素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研究人員在一顆彗星上檢測到了磷----從而完成了生命所必需的元素的清單。這一發現是幾年前羅塞塔號彗星探測器從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上獲得的數據,加強了生命成分是由彗星運送到地球的觀點。
  • 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上檢測到磷 加強了生命成分是由彗星運送到地球的觀點
    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上檢測到磷 加強了生命成分是由彗星運送到地球的觀點(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外媒New Atlas報導,研究人員在一顆彗星上檢測到了磷----從而完成了生命所必需的元素的清單。
  • 研究表明生命的誕生條件,可能需要小行星和彗星的撞擊才行
    一個有生命星球的「配方」是什麼?天文學家還不確定,但除了地球之外還沒有發現其他任何星球上有生命。但也有一些有根據的猜測:生命可能需要水、碳和足夠的光和熱來驅動一個星球,而不是把星球燒成碎片,引力不應該太高,大氣也不會造成傷害。但一項新的研究提出了另一個關鍵因素:需要適量的主要小行星和彗星撞擊。
  • 生命起源之謎 彗星潛藏胺基酸「轟炸」地球
    現在,最新的研究給出了部分答案,通過實驗室的模擬實驗證明,組成蛋白質分子的有機分子—胺基酸可以在彗星撞擊地球的惡劣環境中保存下來。甚至猛烈爆炸產生的巨大衝擊力還能為胺基酸分子的「粘合」提供能量,使得胺基酸更容易形成蛋白質分子。蛋白質分子對生命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為所有的生物生存提供原料,不論是微生物還是人類,都需要蛋白質以維持生命。
  • 集齊6大元素!首次在一顆彗星中發現生命必需的磷
    芬蘭土爾庫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研究,在一顆彗星上收集的固體塵埃顆粒中發現了磷和氟。參與該項目的科學家表示,他們的發現表明:所有最重要的生命元素,可能都是由彗星運送到地球的。這是第一次在彗星中發現生命所必需的磷元素。在彗星附近,該儀器收集了塵埃顆粒。它還拍攝了三張1c㎡的雙靶板照片。科學家們從圖像中選取粒子並用質譜儀進行測量,之後他們在試驗中檢測到磷離子和礦物或金屬磷中含有的固體顆粒。
  • 彗星威脅性最大:撞擊地球 生命大滅絕
    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可能對地球構成撞擊危險的較大型彗星的數量可能要比我們原先估算的更多。目前美國宇航局主要的關注點還是在於近地小行星對地球可能構成的威脅,但這項研究表明或許我們也應該將目光投放到更加遙遠的木星軌道之外,在那裡的無邊黑暗中隱藏著很多的彗星。
  • 科學家們製造了一顆「人造彗星」,並從中獲取了DNA的成分
    新的發現進一步支持生命以冰和球的團狀物闖入地球的原理關於生命起源的爭論一直存在,這種爭論將會伴隨著理論上或者最起碼精神上的組成。但是物理起源的爭論更多是因為有大量的證據,而且似乎越來越多證據表明,我們並非來自地球。難道生命或者說生命的組成部分是搭乘彗星或其他小行星的便車來到這個星球的嗎?新的研究表明它是貌似十分合理的。
  • 天文小百科:帶你一起區分小行星,彗星和隕石
    我們太陽系裡的小天體們——小行星、彗星和隕石,隱藏著很多讓人意想不到的事實。小行星、彗星,包括一些由它們形成的隕石,都是46億年前太陽系形成時的殘留物。行星和衛星在幾十億年的時光中早已變得面目全非,但這些由冰塊,巖石和金屬構成的小天體卻還保持著最初的樣子,所以它們稱得上是行星進化史上的活化石。
  • 集齊6大元素!首次在一顆彗星中發現生命必需的磷 每6.5年繞太陽...
    參與該項目的科學家表示,他們的發現表明:所有最重要的生命元素,可能都是由彗星運送到地球的。歐空局「羅塞塔號」飛船上的彗星二次離子質量分析器(COSIMA)採集了這些樣本。該太空飛行器在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期間,在距離彗星幾公裡的地方跟蹤該彗星。這是第一次在彗星中發現生命所必需的磷元素。
  • 地球生命的起源?隕石碎片揭示未知小行星的存在
    研究人員共收集到600片多隕石碎片。在這顆隕石撞擊地球之前,科學家已經成功地預測了這次撞擊,包括時間和地點。這也是首次實現撞擊預測。這些碎片來自一顆名為 2008 TC3的小行星。科學家一直在對其碎片進行研究並於近日發表了相關成果。研究表明,2008 TC3來自一個巨大的、富含水分的母體小行星。
  • 地球上的水可能來自於行星本身,而不是彗星或小行星
    新研究發現,地球上的水可能來自於行星形成時存在於太陽系內部的物質,而不是彗星或小行星所提供。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地球上的水可能來自於行星形成時存在於太陽系內部的物質,而不是遙遠的彗星或小行星所提供。這項研究發表在《科學》期刊,這意味著地球可能一直都是含水的 。
  • 科學:新研究表明,彗星有助於地球的大氣層
    【科學:新研究表明,彗星有助於地球的大氣層】根據一項新研究,地球的一些大氣層是數十億年前由彗星帶入地球的。關於地球大氣層是如何形成的謎團長期困擾著科學家們。一些人認為彗星最初可能會將一些水,有機和大氣分子帶到地球上,這些分子現在構成了它的生命。現在,由加州理工學院的Guillaume Avice博士,CRPG-CNRS和洛林大學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發現了支持該理論的證據。Avice博士和合著者一直在分析在礦物石英中發現的水氣泡中的微小古代空氣樣本,這些氣泡可追溯到30多億年前。
  • 集齊所有生命元素!第一次在彗星中發現磷元素
    11月30日,據國外媒體報導,一個由芬蘭圖爾庫大學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在一顆彗星的固體塵埃顆粒中發現了磷和氟。這顆彗星名為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繞太陽公轉周期為6.5年。2016年9月,歐洲航天局的「羅塞塔」號彗星探測器追上了這顆彗星,其與彗星的距離僅為幾千米。
  • 太陽系「化石」揭秘天體與生命起源 貝努和龍宮小行星都發現水的痕跡
    近年來,隨著深空探測技術的發展,國際國內對太陽系小天體的探測和研究越來越多,生命之源的奧秘,永遠吸引著我們去探奇、去想像、去實踐。一顆多瘤的花生,我國對圖塔蒂斯小行星飛越探測早在2012年12月,我國就進行過小行星探測任務。當時,「嫦娥二號」月球探測器成功飛抵距地球約700萬公裡遠的深空,以10.73公裡/秒的相對速度,與國際圖塔蒂斯小行星由遠及近擦身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