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生命的誕生條件,可能需要小行星和彗星的撞擊才行

2020-10-03 科學之美

一個有生命星球的「配方」是什麼?天文學家還不確定,但除了地球之外還沒有發現其他任何星球上有生命。但也有一些有根據的猜測:生命可能需要水、碳和足夠的光和熱來驅動一個星球,而不是把星球燒成碎片,引力不應該太高,大氣也不會造成傷害。但一項新的研究提出了另一個關鍵因素:需要適量的主要小行星和彗星撞擊。劍橋大學天文學家、研究的主要作者馬克·懷亞特(Mark Wyatt)表示:

當一個較大天體(小行星和彗星等)撞擊行星時,會發生兩件事:來自該天體的物質被添加到行星中,以及撞擊區域周圍的一些大氣被踢入太空。在真正巨大的撞擊中,比如形成地球衛星月球的撞擊,一些大氣層也從地球的另一邊被踢出,這意味著更多的東西丟失了。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個想成為一個有生命的世界應該完全忽略這些影響。

如果一顆行星要發展出被認為是生命所必需的條件,最好是屬於吸收大量主要撞擊的中等類別行星,但不要太多以至於會失去了大氣層。這是因為行星幾乎需要大氣層中的「揮發物」來孕育生命,揮發物是化學物質,如水和二氧化碳,可以在低溫下沸騰。我們所知的所有生命都依賴於水和碳來維持基本化學水平,科學家認為,這些化學物質的特性,使得它們成為宇宙中任何地方出現生命所必需的。

但並不是所有行星都是從必要的揮發物濃度開始,在生命的早期,恆星要明亮得多。這種額外的光芒足夠熱,足以烘烤該區域內所有行星上鬆散的塵埃,這些行星將成為恆星的宜居區(不太熱,不太冷的區域)。這些炎熱的早期溫度,可能會剝離塵埃中的水和其他揮發物,最終成為適合居住的行星。因此,在行星形成和恆星「降溫」之後,這些巖態行星需要從太陽系的其他地方獲取揮發物,換句話說,必須要能被一大堆迷路的小天體撞上。研究人員發現,傳遞揮發物而不剝離行星大氣層的最佳候選對象是中等大小的天體。

研究人員發現,從60英尺寬(20米)到3300英尺寬(1公裡)的小行星和彗星的撞擊在傳遞揮發物方面非常有效,而且往往會增加更多的大氣,而不是減少更多。較大的小行星,直徑在1至12英裡(2至20公裡)之間,能於剝離比所能增加的更多大氣。研究發現像形成地球衛星月球的巨大撞擊,這樣的事件非常罕見,雖然它們可以改變大氣的組成,但不會完全消除它。小的「M型」恆星是最常見的一類恆星,太暗而無法用肉眼看到,其中許多是紅矮星很可能是不適合生生命的候選恆星。

這一點意義重大,因為在這類恆星周圍出現了大量可能適合居住的系外行星。對於M型恆星來說,低光度意味著宜居區比像太陽這樣的恆星來說,距離上更接近恆星。為了獲得足夠的光線,圍繞M型恆星旋轉的類地行星可能必須像水星與太陽的距離一樣接近該恆星。更糟的是,就在一顆小而質量低的恆星旁邊,小行星和彗星以更快的速度飛行,並以更戲劇性的速度撞向行星,高速撞擊在剝離大氣方面更加有效。

這對生命來說是個壞消息,而且這並不是使這樣的星球上,生命不太可能的唯一因素。牛津大學系外行星大氣專家薩拉·魯格海默(Sarah Rugheimer)表示:圍繞M矮星運行的宜居行星,可能沒有大氣層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脫離恆星風,以及行星更靠近它們的宿主恆星。

那麼,有生命的希望嗎?

研究人員認為,最終,我們將在[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發射後不久用觀察性的方式回答這個問題:圍繞M矮星運行的宜居行星有大氣嗎?我們知道,繞M矮星運行的溫度稍高、體積較大的行星確實有較厚大氣層。但對於可居住的行星來說,這個問題仍然存在:它們能否保持足夠薄的大氣層,就像地球而不是金星那樣?研究的許多結論都是基於不確定因素:生命在哪裡形成?外面的其他恆星系統與太陽系有多少相似之處?沒有參與這項研究的密西根大學行星形成和水專家埃德溫·伯金(Edwin Bergin)表示:

同意研究的兩位作者觀點,即在這篇研究論文背後的計算中存在他所稱的「重大複雜性」,但呈現的總體趨勢非常有趣,可能是重要的。此前研究表明,地球一開始是從更厚的富含氮大氣開始,但由於撞擊而失去了大部分。本研究的新模型中提出,彗星和小行星的撞擊可能塑造了地球、火星和金星的大氣層。沿著這條路,關於這項研究如何解釋我們的太陽系,特別是巨大撞擊在這裡的作用,還有更多的需要了解。其研究還沒有發表在同行評議的期刊上,但現已發表在《arXiv》上。

博科園|文:Rafi Letzter/Live Science

參考期刊《arXiv》

Cite: arXiv:1910.10731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

交流、探討、學習、科學圈

請下載我們手機軟體:博科園

關注我們【微信公眾號:博科園】後

①回復「天象預報」可以看日食、月食、流星雨、行星衝日、凌日、掩星及未來100年天象等各種預報數據,有趣天文奇觀及時更新;

如下博科園全新版本

手機APP軟體發現頁截圖

用電腦的夥伴,也可以來官網:

www.bokeyuan.net

一起追逐大美宇宙科學

老版本不在更新和維護,請及時卸載,下載全新版本!新版本暫還未上架應用商店,目前暫時只能在,博科園QQ群文件下載,也可在博科園官網下載

相關焦點

  • 科學研究表明,隕石坑可能是地球生命的起點
    小行星撞擊造成了地球歷史上最大的破壞事件。新的研究表明,這些撞擊可能也為生命在地球上的誕生提供了合適的條件。如果今天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撞擊地球,那很可能是人類文明和地球表面大多數物種的末日。大約6600萬年前,當一個物體撞擊尤卡坦半島北端時,大多數恐龍就因為這個原因滅絕了。
  • 彗星觸發地球生命的誕生嗎?有機分子是關鍵
    而隨著對彗星本質認識的加深,科學家們開始懷疑這類天體可能與地球上生命的最初出現存在著某種關聯。  生命的起源  大約46億年前,一團旋轉著的塵埃氣體盤中逐漸誕生了今天我們生活的太陽系。初生的地球是荒蕪而乾燥的,最早的生命究竟是如何出現的?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完全的解答。
  • 顛覆:彗星撞地球或非兇兆 實為生命起源創條件
    中新網8月20日電 據外媒報導,對於地球生命的起源問題,外界一直有著很多種說法,其中,生命起源於彗星或者小行星對地球的撞擊的說法也一直存在。近日,一項新研究就給這一理論提供了支持。彗星撞地球或為生命起源創條件。  有日本科學家表示,他們通過實驗證明早期的彗星撞擊地球或許將胺基酸轉變成了縮氨酸,為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構建了基礎。
  • 最新研究進展,生命是從小行星撞擊中誕生的?
    當您想像一個巨大的隕石時,您自然會想到一個小行星撞擊,它摧毀了6600萬年前的恐龍。但是,據推測,隕石撞擊不僅是生物大滅絕的標誌,而且是新生的機會。1日,加拿大行星地質學家在《天體生物學》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發現,即由巨大的隕石撞擊造成的隕石坑為人們提供了理想的生活環境。根據該論文,在衝擊盆地中形成的火山口湖可以具有適合微生物繁殖的水和熱能。
  • 彗星威脅性最大:撞擊地球 生命大滅絕
    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可能對地球構成撞擊危險的較大型彗星的數量可能要比我們原先估算的更多。目前美國宇航局主要的關注點還是在於近地小行星對地球可能構成的威脅,但這項研究表明或許我們也應該將目光投放到更加遙遠的木星軌道之外,在那裡的無邊黑暗中隱藏著很多的彗星。
  • 如果同樣數量的彗星撞擊火星後,火星會像地球一樣誕生生命嗎
    目前各種火星探測器並沒有在火星表面發現任何水源的存在或生命存在的證據,對於地球水源的來源,大多數科學家認為是來自含水量較高的天外彗星連續撞擊地球後留存在地球形成的,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那麼假設有同樣數量眾多的彗星密集撞擊火星後會不會形成地球初期的環境,並且最終也能誕生生命呢?要回答這樣的疑問,我們可能需要先討論以下這幾個因素。
  • 地球生命真的誕生於海洋嗎?科學家:也可能來自小行星!
    實際上,經過科學家的研究,大海地球是生命真正意義上的故鄉!我們的地球大約形成於46億年前,期間經過漫長的時間,地球環境達到了一個平衡,豐富的水資源為生命的誕生提供了先決條件。地球上水能夠輕易的在氣態,液態和固態之間轉換,使得蛋白質比較容易選擇最適合成長的條件。
  • 生命起源被找到!遠古太陽系被「轟炸」,才誕生了生命
    而且從太陽系中生命出現的時間來看,現代科學研究認為,大約42.8億年前,作為太陽系中的一員,地球上就有生命存在了,而太陽系誕生至今,也不過才46億年左右的歷史,那麼,究竟為何太陽系誕生早期,就有生命出現了呢?
  • 地球生命是如何起源的,是來自於彗星撞擊嗎?科學家給出猜想
    現在我們知道地球在太陽系中,誕生於46億年前,對於地球生命的起源,科學家一直都在研究和探索,科學界的普遍觀點認為地球的生命起源可能來源於早期的彗星撞擊,在地球形成的早期,太陽系還是一個非常混亂的星系,那個時候有很多的彗星從太陽系邊緣而來,它們來到內星系之後,和各個行星發生了碰撞,地球也遭到了彗星的撞擊,那個時候地球剛剛形成不久,還沒有水,彗星的撞擊給地球帶來了大量的水資源,同時將生命的種子也帶到了地球上
  • 生命起源之謎 彗星潛藏胺基酸「轟炸」地球
    宇宙中流竄的彗星、巨型冰封雪球以及塵埃,是目前已知的能攜帶有機化學物質和水分的天體,它們為早期地球帶來了生命誕生所需要的物質條件。然而,在數十億年前的地球,還是個貧瘠、荒涼的星球,是什麼機制導致了第一個生命的誕生仍然是個未解之謎。
  • 地球生命起源如何,是來自於彗星撞擊嗎?科學家又提出了新的觀點
    地球是一顆生命星球,誕生於46億年前,對於地球生命的起源,科學家一直都在研究探索。科學界的普遍觀點認為地球的生命起源可能來源於早期的彗星撞擊。水是生命之源,彗星帶來的生命種子在水中不斷孕育,並最終誕生了早期的簡單原始生命。那麼有關此地球生命起源說是否正確呢?雖然這是一個普遍的觀點,但是仍有不少的科學家仍然在探索地球生命新的可能起源,對此據一項最新的研究表面,科學家對地球生命起源提出了新的觀點。新的觀點仍然是起源於大撞擊,只不過不是彗星的撞擊,而是行星的撞擊。
  • 研究表明,生命的構成要素可以早於恆星形成
    科學家表明,甘氨酸是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在控制太空化學的苛刻條件下形成,這表明該分子很可能在密集的星際雲中形成,然後轉化為新的恆星和行星。研究人員稱,彗星是英國太陽系中最原始的物質,其中包括英國倫敦瑪麗皇后大學的那些,反映了太陽和行星即將形成時存在的分子組成。
  • 6600萬年前的滅世小行星撞擊地球事件和「彗木大衝撞」
    要說到小行星撞擊地球,可能大家聽說的最多的就是6600萬年前那次導致恐龍滅絕的撞擊事件: 當時一顆直徑約10公裡的小行星撞擊了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撞擊瞬間拋起巨量灰塵、土壤和水汽高達幾十千米衝入大氣層遮天蔽日,同時引發了全球性火山噴發和海嘯,2014年一項最新的研究表明
  • 天文小百科:帶你一起區分小行星,彗星和隕石
    這些彗星、小行星,包括一些隕石仍保持著原始淳樸的面貌,向人類講述著初生太陽系的故事,揭示著生命起源的秘密,刻下我們世界誕生的大事記。它們提供了地球上水和生命原材料來源的線索。無人探索NASA的無人太空探測器讓我們能夠近距離造訪彗星、小行星和矮行星,甚至還能帶回可供研究的樣本。
  • 生命起源的新證據,小行星撞擊產生了更多的生物分子
    原始湯經過長期積累和相互反應,在某些情況下形成有機高分子物質 – 比如原始核酸和胺基酸分子,這些分子逐漸變得更加複雜,最終構成了原始生命。生命化學起源最關鍵的步驟就是用非生物方式合成生物分子。這些生物分子的起源有兩種可能:一種是來自地球以外,比如說通過小行星、隕石和彗星;另一種則是地球環境中自發產生的。
  • 地球早期的水可能來自於彗星,帶來水的同時也有可能帶來了生命
    地球是一顆美麗的藍色生命星球,地球之所以能夠誕生生命,誕生人類,跟地球有豐富的液態水資源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地球海洋的面積佔到了全球面積的71%,根據科學家的探測研究,認為地球早期的生命可能也是誕生於海洋中。
  • 我們有能力防禦小行星與彗星撞擊地球嗎?
    我們有能力防禦小行星與彗星撞擊地球嗎?我覺得在50年前是不可能的!所幸的是在加拿大西部上空2公裡處這顆小行星就爆炸了,對人類並未造成實質性的損失。2002年6月6日,一顆直徑約10米的小行星與地球擦肩而過,在地中海上空爆炸。明顯,這些小行星的直徑乍聽起來對於一般人來說,好像不足為患,才10米的直徑。但是仔細想一下,十米直徑的一顆石球,馬路上常見的一輛22輪的大貨車是不可能拉的動的。
  • 超級彗星可能撞擊地球,是真相,還是謠言?
    一組英國研究人員認為,類似超級彗星的物體可能曾導致物種大滅絕,因此我們並不希望它們再次出現。一組英國天文學家於報導稱,在太陽系外行星區域內的數百顆巨型彗星對地球造成的威脅遠比小行星大得多。天文學家推測物種大滅絕和「環境劇變的特殊時期……被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確認,也與對彗星種群的新認識一致。」一個更實際的發現與阿波羅計劃期間帶回的月球巖石有關,據報導,樣本上有3萬年以前的小型隕石坑,這表明此前太陽系內部曾大量湧入破壞性粒子。
  • 來自彗星?還是太陽系中的小行星?
    經過不懈的努力和不斷的研究,科學家們終於發現流星體的殘餘物質追向地面會變成隕石,科學家進一步分析了原始的物質成分,並將所有的隕石分為三大類。隕鐵的另一個名字叫做鐵隕石,在這種隕石的成本中,大約90%為鐵,還有很小一部分為鎳。
  • 生命起源於哪裡?彗星上發現生命關鍵成分!或與地球生命形成有關
    構成地球生物的分子主要有6種化學元素:碳、氫、氮、氧、磷和硫(CHNOPS),按照目前的觀點,這些元素可能是在一些彗星、小行星等天體撞擊地球帶來的。其中碳、氫、氮、氧這4種元素的來源很簡單、很常見,在很多碳質小行星上都存在。但是一直以來,我們沒有發現磷的來源。科學家認為,磷元素對於製造生物細胞用來儲存和傳遞能量的化合物至關重要,如果沒有磷的存在,地球生命可能就不會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