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生命的構成要素可以早於恆星形成

2020-11-20 科普直難

科學家表明,甘氨酸是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在控制太空化學的苛刻條件下形成,這表明該分子很可能在密集的星際雲中形成,然後轉化為新的恆星和行星。

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天文學》雜誌上,在67P / Churyumov-Gerasimenko彗星以及從美國宇航局的星塵任務返回地球的樣品中檢測到甘氨酸,這是第一個將月球外物質從月球軌道返回地球的過程。 。

研究人員稱,彗星是英國太陽系中最原始的物質,其中包括英國倫敦瑪麗皇后大學的那些,反映了太陽和行星即將形成時存在的分子組成。

儘管直到最近,科學家們仍認為諸如甘氨酸之類的胺基酸的形成需要能量,對可形成其的環境設置了明確的限制條件,但目前的發現表明,這些蛋白質構件可能早於恆星形成。

研究人員表明,在沒有能量的情況下,通過「暗化學反應」,甘氨酸可能在冰冷的彗星塵埃顆粒表面形成。

暗化學是指不需要高能輻射的化學。

這一發現與先前的研究相矛盾,後者表明需要紫外線(UV)輻射才能產生該分子。

在實驗室中,我們能夠模擬星際暗雲中的狀況,其中冷塵埃顆粒被薄薄的冰層覆蓋,隨後通過撞擊原子進行處理,從而導致前體物質碎裂,反應性中間體重新結合,– Sergio Ioppolo

研究人員首先證明,會形成彗星67P昏迷中檢測到的甘氨酸前體分子甲胺

然後,使用獨特的超高真空裝置,配備一系列原子束線和精確的診斷工具,科學家們確認還可以形成甘氨酸,並且在此過程中水冰的存在至關重要。

使用化學模擬進行的進一步研究證實了實驗結果,並使研究人員可以將僅一天的典型實驗室時間尺度上獲得的數據外推到星際條件,從而跨越數百萬年。

荷蘭拉德布德大學(Radboud University)的研究合著者赫瑪·庫彭(Herma Cuppen)表示:「據此,我們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太空中會形成少量但大量的甘氨酸。」

基於這些發現,科學家們認為,被認為是生命組成部分的分子已經在恆星和行星形成開始之前的某個階段形成。

甘氨酸在恆星形成區域演化中的這種早期形成意味著該胺基酸可以在空間中更普遍地形成,並且在包含在組成彗星和小行星的彗星和小行星之前被保存在大部分冰中。由荷蘭萊頓天文臺天體物理實驗室主任Harold Linnartz製作。

Ioppolo解釋說:「甘氨酸一旦形成,也可以成為其他複雜有機分子的前體。」

他們說,其他功能基團可以添加到甘氨酸骨架上,從而導致其他胺基酸分子的形成,例如太空中烏雲中的丙氨酸和絲氨酸。

Ioppolo說:「最後,這種豐富的有機分子存量像彗星一樣被包含在天體中,並傳遞到了年輕的行星上,就像發生在我們地球和許多其他行星上一樣。」

相關焦點

  • 研究表明甘氨酸的形成可以早於行星和恆星的形成
    研究表明甘氨酸的形成可以早於行星和恆星的形成 來源:科技日報 • 2020-11-19 16:18:57 甘氨酸是結構最簡單的胺基酸
  • 甘氨酸的形成可以早於行星和恆星的形成
    甘氨酸是結構最簡單的胺基酸,也是生命重要的組成部分。荷蘭萊頓天文臺天體物理實驗室的天體物理學家和天體化學模型師組成的國際團隊表明,甘氨酸的形成可以早於行星和恆星的形成。研究結果發表於16日的《自然·天文學》雜誌。研究發現,本次產生的甘氨酸在實驗室模擬太空化學的惡劣條件下形成,這意味著其很可能在密集的星際雲中形成,然後星際雲才轉化為新的恆星和行星。
  • 太陽周邊浮現巨大正方體,最新研究表明恆星中心可能發現外星生命
    在探索我們鄰近的行星的同時,太空機構也在專注於尋找宇宙中可能存在的其他生命形式或外星人。一項研究進一步表明,在尋找這些外星生命時,我們可能也需要觀察恆星。與能在最極端溫度下生存的生物體類似,它也可能發生在恆星內部。但是,如果這項研究被證明是準確的,那麼這種外星生命將與我們所熟知(生命形式)不同,它將表明這些生命能夠從恆星內部在極熱的環境中生存下來。請記住,RNA和DNA構成了地球上生命的關鍵。RNA的功能是「信使分子」,負責將胺基酸傳遞給基因,而DNA則負責破譯和傳播信息。
  • 專家研究表明,外星生命的存在幾乎是必然的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致力於在宇宙中尋找生命,一項新的研究表明,考慮到生命的構成要素是如何自發地在宇宙中形成的,它「可能很普遍」。發表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的這項研究指出,RNA(核糖核酸)與DNA(脫氧核糖核酸)相比相對簡單,生命存在大約需要40至100個核苷酸。「如果有足夠的時間,在適當的化學條件下,核苷酸可以自發地連接形成RNA,」該研究的一份聲明中寫道。
  • 生命基礎單位、最簡單的胺基酸形成於恆星出現之前
    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天文學》上,表明甘氨酸和其他胺基酸很可能在密集的星際雲團中形成,出現胺基酸後,星際物質才轉化為新的恆星和行星。彗星是太陽系中最原始的天體,反映了太陽和行星即將形成時存在的分子。在67P/Churyumov-Gerasimenko彗星以及從星塵任務返回地球的樣品中檢測到甘氨酸的現象表明,胺基酸(例如甘氨酸)的出現早於恆星。但是直到最近,人們仍認為甘氨酸的形成需要能量,這對可形成甘氨酸的環境設定了明確的限制。
  • 圍繞原恆星的奇怪環表明行星的形成比想像的要早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在一顆新生恆星周圍發現的環可能暗示著行星的誕生比先前認為的要早。恆星由濃密的雲層產生,濃密的雲層在重力的作用下自行坍塌。隨著新生恆星或原恆星周圍的氣體和塵埃覆蓋層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縮小,圍繞它的盤會形成,這會引起幼小的行星或原行星。
  • 450 光年外的原恆星:包含構成生命的基本有機分子
    此次新研究由倫敦瑪麗女王大學的研究人員帶領,研究對象是一顆名叫IRAS16293-2422 B的、與太陽同類型的原恆星,位於蛇夫座新宿增四星區域中。新浪科技訊北京時間1月3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在觀察450光年外的一顆類似太陽的年輕恆星時發現了一種分子,而這種分子可能在地球生命起源中扮演了關鍵角色。這是研究人員首次在這類「原恆星」中探測到這種名為乙醇腈的分子。該物質早在生命形成之前就已經存在了。此次發現將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太陽系和地球生命的形成過程。
  • 「生命基石」在恆星形成前已經出現
    甘氨酸甘氨酸是最簡單的胺基酸,也是構成生命的重要成分日前,一個國際研究小組證實,甘氨酸可以在太空化學反應發生的惡劣條件下形成。換句話說,甘氨酸(很可能還有其他胺基酸)在「變身」為恆星、行星之前就已經在稠密的星際雲中形成。這一發現挑戰了現有理論——甘氨酸的形成需要能量。相關論文於當地時間11月16日在《自然•天文學》雜誌上發表。
  • 「生命的基石」,在恆星形成之前就已經出現
    甘氨酸甘氨酸是最簡單的胺基酸,也是構成生命的重要成分日前,一個國際研究小組證實,甘氨酸可以在太空化學反應發生的惡劣條件下形成。換句話說,甘氨酸(很可能還有其他胺基酸)在「變身」為恆星、行星之前就已經在稠密的星際雲中形成。這一發現挑戰了現有理論——甘氨酸的形成需要能量。相關論文於當地時間11月16日在《自然·天文學》雜誌上發表。
  • 美媒:研究表明地球生命形成的必要物質或來自於彗星
    參考消息網1月17日報導 美媒稱,科研人員知道,生命形成的必要物質在地球早期就已出現,但他們仍在試圖弄清具體發生過程。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彗星是數十億年前把磷等關鍵物質帶往地球的宇宙信使。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網站1月15日報導,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義大利國家天體物理學研究所研究員維克託·裡維利亞說:「大約40億年前,地球上出現生命,但我們仍然不知道生命得以形成的過程。」為了確定磷是如何到達地球的,科學家們需要重新追蹤它穿越太空的旅程。兩個工具促成開展這一搜索:智利的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天線陣(阿爾馬)和歐洲航天局的「羅塞塔」飛船。
  • 甘氨酸可早於天體形成
    科技日報北京11月18日電 (實習記者 張佳欣)甘氨酸是結構最簡單的胺基酸,也是生命重要的組成部分。荷蘭萊頓天文臺天體物理實驗室的天體物理學家和天體化學模型師組成的國際團隊表明,甘氨酸的形成可以早於行星和恆星的形成。研究結果發表於16日的《自然·天文學》雜誌。
  • 新的研究表明,在附近1000顆恆星附近的外星人可以看到我們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大約有1000個恆星系統,如果外星人存在的話,可能會從遠處觀察我們。,還可以探測到地球上生命的化學痕跡。研究人員發現,在326光年內,有1004個具有觀測地球的有利位置。其中,508號行星的視角可以讓它們在每次地球經過該位置和太陽之間至少有10小時的觀測數據,這是觀測咱們地球及其大氣層中生命跡象的理想條件。研究人員推測,1004顆恆星中約有5%可能太年輕,不適合智能生命進化,即使有一顆適合居住的行星圍繞著它們運行。
  • 構成生命的手性分子被隕石帶到早期地球上?
    博科園-科學科普-天體生物學類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生命的構成元素可能是宇宙起源,然後搭上隕石來到早期地球。科學家們繼續研究生命的組成部分來自哪裡,以及它們在整個宇宙中有多普遍。對於我們所識別的每一個構成元素,從碳和磷到蛋白質和核酸,我們還必須問,它是什麼時候到達這裡的?如何到這裡,從哪裡到這裡?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分子科學學院的Sandra Pizzarello和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行星科學系的Christopher Yarnes研究了Murchison隕石的提取物。在銀河系中心附近的恆星形成區域人馬座B2中發現了環氧丙烷。圖片:B.
  • 科學家猜測:外星生命可能可以在恆星內部中生存
    這些變量包括:銀河系中每年的恆星形成速率;恆星與行星的數量之比;形成生態系統的行星佔所有行星的比例;以及演化出生命的行星所佔的比例。接下來還可以進一步縮小範圍,加入更多變量,如產生智慧生命(而不是簡單的藻類)的行星佔所有行星的比例,以及其中發展出通訊能力(可以從太空探測到)的行星所佔的比例(人類就屬於這一類,因為人類應用無線電波進行通訊的歷史已有將近一個世紀)。
  • 根據我們的宇宙學模型,有證據表明最初的恆星形成過快
    新證據表明,對於我們的宇宙學模型來說,最早的恆星形成得太快星際雲-面紗星雲(圖源:sciencealert)我們思考整個宇宙的組成,主要問題之一是最早期的恆星是如何誕生的?一直到第一批恆星的出現,更多元素才開始擴散。在它們的核中,恆星將氫熔化成氦,然後將氦熔化成碳,以此類推,質量更大的恆星可以將核一直熔合至鐵。當這樣的恆星到達生命盡頭並演化成超新星時,這種爆炸的極端條件又會產生更重的元素。這些元素被吸收到新一代的恆星中——因此,恆星中存在的金屬元素越多,其年齡可能就越小。這些特徵也可以用來分辨星際介質中恆星之間氣體的年齡。
  • 強大的恆星爆發可能對宇宙周圍生命的起源和進化構成嚴峻挑戰
    這些強大的恆星爆發傾瀉出大量的紫外線輻射。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強大的恆星爆發可能對宇宙周圍生命的起源和進化構成嚴峻挑戰。這樣的爆發會散發出大量的紫外線(UV),這不僅直接危害我們所知道的生命,而且還會剝奪軌道相對較近行星的大氣。
  • 最新研究表明行星可能與恆星幾乎同時生成
    先前的理論預測,恆星形成之後才能開始形成行星,而最近一篇在自然期刊上的論文可能要打破該觀點了,天文學家利用智利的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觀測了一顆極為年輕的原恆星IRS 63,它距離地球約470光年,這顆年輕的原恆星,在分類上屬初期恆星體的I類,它已經過了主要的吸積階段
  • 含磷生命分子源自恆星誕生過程
    主持人:實習記者 於紫月 磷存在於我們的DNA中,是構成生命的基本元素之一。但它早期是如何到達地球的仍是一個謎。近日,科學家利用位於智利的阿塔卡馬大型毫米/亞毫米陣列(ALMA)和歐洲航天局(ESO)的羅塞塔(Rosetta)探測器,通過觀測恆星形成區域,追蹤到了含磷分子從宇宙到達地球的「旅程」。 研究人員藉助ALMA觀測了一個正在孕育恆星的區域——AFGL 5142,確定了該區域正在形成一氧化二磷等含磷分子。
  • 構成地球生命以及地球的各種元素來自於紅巨星
    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是由地核、過渡層、外地核、下地幔、上地幔、地殼組成的,這些部分都是有各種各樣的元素構成的。比如地核主要由鐵鎳等元素構成,地幔主要由矽氧硫等元素構成,地殼主要由氧矽鋁等元素構成。還有地球上豐富多彩的生命,也是由碳氫氧氮等元素構成。構成地球和地球生命的各種元素來自於哪裡?
  • 哈勃望遠鏡新發現:宇宙第一批恆星和星系形成時間或更早
    原標題:宇宙第一批恆星和星系形成時間或更早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歐洲天文學家藉助哈勃太空望遠鏡對大爆炸後5億到10億年間的宇宙展開研究,沒有發現第一代恆星——所謂第三星族恆星存在的證據。這一最新結果表明,早期宇宙中第一批恆星和星系的形成時間比科學家此前認為的要早得多。在現代天文學領域,探索第一批恆星和星系如何以及何時形成仍是一項重大挑戰。普朗克太空望遠鏡此前提供的數據表明,恆星約在大爆炸後5.5億年開始形成。哈勃望遠鏡研究項目由歐洲航天局(ESA)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攜手開展,可觀測大爆炸後5億年內宇宙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