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化學對生命起源和進化的可能解釋
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曾暗示,生命可能起源於一個「溫暖的小池塘」,由構成生命的絕大多數的必要元素組成。然而,達爾文更多地關注的是生命進化的過程(《進化論》在很多方面定義了今天的現代生物學)而不是生命的起源。關於生命的起源問題,人們提出了幾種假說。
-
研究發現,來自中子星的高能射電爆發,可能揭示了宇宙起源
近些年來,隨著人類對星系的不斷探索,意外發現了中子星中的射電爆發,而這可能揭示了一個更大宇宙學現象的起源。快速射電爆發是由迄今還未被確認的物體所發射的短暫而明亮的射電閃光,到目前為止,這些物體只能在其他星系上被觀測到。這一最新的觀察至少可以解決一個圍繞著快速射電爆發的宇宙起源的謎語。至少有兩個無線電觀測站在4月底發現了最近的無線電脈衝。
-
地球的起源與人類的進化
起源與思索系列之三三 、地球的起源與人類的進化在《起源與思索》的第二個章節″宇宙的起源與八卦圖的奧秘"一之中,本人祥細描述了宇宙從毀滅到再生的過程。也就是說:宇宙並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起點和終點。毀滅後再生再生後毀滅。周期循環無止無休!
-
生命種子遍布宇宙!「富磷恆星」被找到,地外生命數量或遠超想像
據報導,根據研究,來自國外的科學家團隊日前在物理學家組織網站上發布了一篇文章,表示在宇宙中發現了一顆富含磷元素的恆星,這意味著,「生命種子」在宇宙中可能是普遍存在的,地外生命的數量,或許遠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多。
-
奇異恆星:橙矮星適合孕育高智慧生命(圖)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報導,日前,最新一項科學分析顯示,宇宙中最適合存在生命體的區域很可能就是質量比太陽略小一些的恆星附近,這種恆星被稱為「橙矮星」。橙矮星的壽命要比類太陽恆星更長一些,並具有安全的可居住區域,該恆星體系的行星要比更明亮的紅矮星擁有更多的液態水。
-
宇宙中超大質量黑洞的形成,是否與周圍的星際氣體和恆星有關?
一直以來,儘管科學家們已經對恆星質量黑洞的形成過程有所了解,但依然很疑惑為什麼宇宙中會有這麼多的超大質量黑洞。因為,即便大型恆星坍塌之後能夠形成質量也相對更大的黑洞,但為什麼每個星系中心的都有,怎麼可能有這麼多剛剛好的巧合呢?所以,科學家們疑惑這些宇宙中超大質量黑洞的形成,是否還與周圍的星際氣體和恆星有關?
-
15顆「富磷恆星」被發現,它們是「生命種子」,宇宙或遍地是生命
雖然人類從未在宇宙中找到過地外生命,不過多年來的研究卻證明,生命很可能在宇宙中是非常普遍的,因為生命的誕生和磷元素有關,而磷元素在宇宙中,其實也並沒有那麼罕見。不過,在最新的一項天文研究中,科學家們卻發現磷元素或許並不局限於超新星爆發,很可能在宇宙中普遍存在,因為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全新的富含磷的天體。
-
生命種子遍布宇宙!「富磷恆星」被找到,引起科學界轟動
如果外星生命的生命基礎和地球生物一樣,那麼這意味著該恆星周圍的天體幾億年、幾十億年後可能會成為生命的搖籃,為什麼這麼說呢?地球之所以能夠孕育生命,除了因為在太空中的特殊位置之外,還與地球上的關鍵元素有關。看到這可能有朋友會疑惑,地球有豐富的磷元素才得以孕育生命,但這次發現的是含磷元素恆星,熊熊燃燒的恆星有可能孕育生命嗎?
-
紅矮星的壽命超過目前宇宙年齡,它們周圍會進化出超級文明嗎?
在天文學中,按照質量和光譜分類,太陽被歸類為黃矮星。夜空中肉眼可見恆星的質量基本都超過了太陽,例如,織女星的質量是太陽的2.1倍,參宿四的質量是太陽的11.6倍。這樣看來,太陽的質量在宇宙的恆星中似乎並不高。
-
從物理角度談人類的起源:構成人體的元素是怎麼來的?
從生物學角度已經能夠很好的解釋人類的起源,那麼從物理學角度如何解釋人類的起源呢?物理角度看待問題更深刻,人類的起源其實就是萬物的起源,沒有地球又怎麼會有人類。萬物都是由各種元素構成的,形成有機物的關鍵就在於碳元素,那麼這些元素是怎麼來的呢?今天科學探索菌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元素的起源。
-
宇宙中的有機物怎麼形成的,和生命起源有關係嗎?
現在的理論普遍認為宇宙始於大爆炸,不久之後,夸克形成了質子和中子,進而形成了原子。在接下來的大約15億年裡,重力使這些元素形成了巨大的星雲,最終形成了恆星和行星。其他元素是通過這些恆星內部的核聚變形成的,核聚變最終會爆炸或脫落元素,將更重的物質散布到各處。
-
研究提出超大質量黑洞周圍存在類似圍繞恆星運轉的行星
「系外行星是當前天文學最熱點和最前沿的研究領域之一,科學家主要是在類似太陽這樣的恆星周圍尋找。」吳慶文說,尋找更多系外行星,有利於理解太陽系形成、地球演化史及生命起源等謎題。近日,日本研究團隊表示銀河系中心黑洞周圍也可能存在大量行星,這一新觀點頓時引爆學術界。
-
【遊俠導讀】科學家最新研究詮釋了地球生命起源,認為可能是外星人...
120多年前,凱爾文在一次演講中震撼了英國科學界,他提出了「有生源說」,認為地球生命可能來自於星球彼此間碰撞,釋放大量微生物穿過太空。他和一些同事在觀測印尼喀拉喀託火山爆發之後偶然間提出了這一理論,為了進一步精確該理論,他們觀測了該火山噴發之後的狀況,此次火山噴發導致這個島嶼完全沒有生命氣息。但這樣的情況並未持續多久,幾個月之後,生命幼苗開始萌芽,這裡再次擁有生命。
-
探索:來自宇宙的化學物質,可能曾經激活了地球上生命起源!
達爾文的生命起源和演化沒有人確切知道生命到底是如何起源的,或者這個神奇的事件到底發生在什麼地方。它們都是由細胞構成的,每個細胞中都含有一套完整的基因。細胞就像是微小的泡泡,外面有一層特殊的膜將之與外部世界隔離開來。細胞可以利用其周邊環境中的能量,進行繁殖和生長。基因是更為重要的物質,其中包含了構成細胞並使之運作的所有信息,它們可以自行複製,在細胞繁殖時可以將信息傳遞下去。
-
2019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知識點
· 初中生物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 知識點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關於地球上生命起源的假說比較多,大部分學者認同化學起源學說,認為地球上的原始生命起源於非生命物質。 原始地球條件 生命起源的條件: 原始地球為生命起源的化學起源學說提供的條件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物質條件——原始大氣原始大氣中含有二氧化碳、氨、甲烷、水蒸氣、硫化氫和少量氫氣等,特點是原始大氣中沒有游離的氧氣。 (2)能量條件——原始地球上不斷出現的宇宙射線、紫外線、閃電以及火山爆發等,為化學進化提供能量。
-
恆星的起源與演化:從中可知構成地球和人體的各種元素從何而來。
根據這些情況,火星人可以推斷出人們是如何誕生、成長和最終進入他們生命的終點的。類似地,天文學家能夠辯認出正在誕生的恆星、處於中年的恆星和垂死的恆星。那麼,天文學家是如何知道一顆恆星正處於它一生的那個時期的呢?這個答案來自用物理定律詳述恆星一生的理論。這個「恆星起源與演化」理論是20世紀自然科學的偉大成就之一。
-
哈勃望遠鏡拍攝的經典照片:數百萬恆星構成宇宙噴泉
在19世紀,天文學家認為闊邊帽星系只是一個發光氣體圍繞年輕恆星的側向盤面,一定程度上可說明太陽系的起源。但是在1912年,天文學家斯萊弗(Slipher)發現這個帽子狀的天體顯然正以每秒700英裡(約合每秒1127公裡)的速度離地球遠去。這種巨大的速度為「闊邊帽」其實是另一個星系,而宇宙在向四面八方膨脹等事實提供了最早的線索。
-
太陽系周圍的哪些恆星爆炸會威脅到地球生命?
從目前來看,人類以及其他地球生命不會受到太陽系周圍其他恆星爆炸的直接威脅。當恆星發生爆炸時,它們會在兩極釋放出超高能的伽馬射線暴,這對於地球生命來說是十分致命的。但前提是恆星距離地球不超過50光年,並且伽馬射線暴剛好指向地球。但根據現有的觀測結果,太陽系周圍不存在這樣的恆星。
-
生命起源,我們可能來自原生湯,丹布朗《起源》
達爾文的進化論闡述了我們從海洋中的生命最終進化為人類的歷程。相當於是解答了從1到100,然後從0到1還沒有答案,即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如何產生的。宇宙生命論:這一假說提倡「一切生命來自宇宙」的觀點,認為地球上最初的生命來自宇宙間的其他星球,即「地上生命,天外飛來」。3.自然發生論:又稱「自生論」或「無生源論」,認為生物可以隨時由非生物產生,或者由另一些截然不同的物體產生。如中國古代所謂「肉腐出蟲,魚枯生蠹」。
-
關於生命起源的7種觀點,那麼宇宙中到處都有生命形態?
地球已經存在了46億年的時間,在這段漫長的時間裡已經出現了多次生命大爆發,科學家發現生命早在三十多億年前就出現在地球上了,雖然生命從單一的微生物形態演化到現在的複雜生態系統,但從地球經歷過多次的生物大滅絕事件來,每次重新出現的生命都會越來越複雜,這似乎很難用進化論來解釋地球上的萬物,而且關於生命最初是起源於什麼地方還一直充滿爭議,不過科學家提出了幾個觀點,來嘗試解釋生命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