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致力於在宇宙中尋找生命,一項新的研究表明,考慮到生命的構成要素是如何自發地在宇宙中形成的,它「可能很普遍」。
發表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的這項研究指出,RNA(核糖核酸)與DNA(脫氧核糖核酸)相比相對簡單,生命存在大約需要40至100個核苷酸。
「如果有足夠的時間,在適當的化學條件下,核苷酸可以自發地連接形成RNA,」該研究的一份聲明中寫道。「但目前的估計表明,40到100個核苷酸的神奇數量,在我們認為可以觀測到的宇宙空間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然而,宇宙中有比可觀測到的更多的東西,」該研究的第一作者Tomonori Totani在聲明中說。「在當代宇宙學中,人們一致認為,宇宙經歷了一個快速膨脹的時期,產生了一個巨大的膨脹區域,超出了我們可以直接觀測到的範圍。將這一更大的體積納入到非生物發生的模型中,將大大增加生命出現的機會。」
據信,在可觀測的宇宙中,恆星的數量估計為10萬億分之一,但「由於快速膨脹」,這可能高達10個古戈爾(googol),這將使RNA結構的存在「幾乎不可避免」。
Totani補充說:「和這個領域的許多人一樣,我的動力來自好奇心和重大問題。」「結合我最近對RNA化學的研究和我對宇宙學的悠久歷史,我意識到,有一種可能的方式使宇宙從無生命狀態變為生物狀態。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想法,我希望研究能以此為基礎,揭開生命的起源。」
今年2月,SETI研究所宣布,他們正在研究新的技術,以發現「技術特徵」,這些特徵可能預示著一種先進文明的存在。技術籤名被定義為「遙遠的先進文明存在的潛在可探測的籤名和信號,」NASA稱。
2018年9月,耗資2億美元的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TESS)發現了第一顆系外行星,2019年4月,又發現了第一顆似地球大小的行星。
截至2018年9月,NASA總共發現了4000多顆系外行星,其中大約50顆被認為可能適合人類居住。它們有合適的大小和合適的恆星軌道來支持地表水,至少在理論上,可以支持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