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研究某一個星球時常常喜歡拿地球和他們作對比,譬如在探索我們的近鄰火星時也是這樣的。由於火星距離地球較近且與地球有著較多的相似之處,譬如自轉軸傾角、自轉周期均與地球相近,而且科學研究者大多認為火星可能會成為人類未來移民的首選星球,因此,數十年來火星也一直都是人類探索外太空的熱門星球,人們對這顆星球充滿了種種好奇與疑惑,雖然自1964年水手號發射成功到2012年的好奇號的登陸,我們接受了大量的火星信息與圖片,但是一次次的驚喜與失落始終沒能準確地回答我們心中多年的疑問:這個讓我們期望值很高的星球到底有沒有生命?
火星和地球一樣都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屬於類地行星,只是火星看起來要小很多,直徑僅為地球的53%,質量更是只有地球的11%,且密度也不高。目前各種火星探測器並沒有在火星表面發現任何水源的存在或生命存在的證據,對於地球水源的來源,大多數科學家認為是來自含水量較高的天外彗星連續撞擊地球後留存在地球形成的,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那麼假設有同樣數量眾多的彗星密集撞擊火星後會不會形成地球初期的環境,並且最終也能誕生生命呢?要回答這樣的疑問,我們可能需要先討論以下這幾個因素。
首先,要看彗星本身的大小和撞擊時的速度,由於火星的大氣層十分稀薄,火星大氣的密度不到地球大氣的百分之一,表面大氣壓大約500—700帕。因此彗星在大氣層中燃燒有限,而在撞擊火星時將會發生非常激烈的爆炸,同時產生大量的氣體和塵埃,如果彗星體積很大,激烈的撞擊後甚至可能會讓火星偏離現有的公轉軌道,並對自傳也產生很大的影響,同時彗星不停的撞擊產生的高溫和熔巖不但不利於水分的冷卻保存,也會使火星很長時間內成為一顆恐怖的煉獄之地。所以撞擊的彗星不能太大,速度也不能太快。
其次,要看彗星的含水量、數量多少以及撞擊的密集程度和時間長短。像地球這樣的一顆行星要儲存大量的水源,肯定不是幾顆彗星就能搞定的,必須要有連續數百萬顆甚至上億顆的彗星撞擊才行,而且絕大多數的彗星必須是高含水量的,假如彗星的含水量僅為10%以下,還沒來得及冷卻存儲就在撞擊燃燒後被高溫高壓蒸發等情況消耗光了,而且火星上到處是塵土沙漠、礫石,地表遍布著赤鐵礦(氧化鐵),吸水量會很高,如果是含水量不高的彗星撞擊,即使數量再多也難以形成大量的水源被存儲,然後還需要連續性的密集撞擊,總的時間跨度也得足夠長,不然今天撞一次明天撞兩次,也是難以形成充足水源的。
再次,是否能形成大氣層,同時形成大氣對流,以及能否形成一定量的臭氧層。由於火星本身體積和質量都相對較小,其引力和磁場也較小,從而對大氣層並不能像地球一樣產生足夠大的引力,蒸發的大部分水分子很可能會極速逃逸到太空中,或被太陽風吹散殆盡,這樣的話大氣對流也將很難形成,而臭氧層的形成主要是由氧原子和氧分子在第三種中性分子參與下進行三體碰撞時產生的,如果氧原子及氧分子的含量不足,再加之紫外線的強烈照射造成氧分子的大量離解,就會難以形成臭氧。沒有大氣對流和臭氧層的保護且大氣又很稀薄,即使火星上能夠產生生命,其長期存活的可能性也會大大降低,就更別說進化發展了。
最後,撞擊火星的這些彗星本身是否攜帶有生命的種子,或者火星上是否具有適應這種水源環境的生命或存在合成生命的碳基元素等。大多數科學家認為彗星上可能存在各種不同的微生物,而火星上是否最終能誕生適應這些環境的生命體甚至像人類這樣的智慧生物,仍需一個長期發展進化的過程,雖然目前普遍認為,只要有水源的存在,其存在生命體存在的機率就會大大增加,然而在這些彗星撞擊的過程中以及撞擊後的惡劣環境下,即使能留下水源,生命體的合成、生存或進化也將會是異常艱難。
據有關報導稱,國外有科學研究團隊通過長期研究,觀察到一個令人驚訝的現象,在離太陽系較近的一個恆星系裡,發現疑似有大量彗星在密集性撞擊同一顆行星的情況,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地球早期水源形成的原因,當然這一發現目前尚不具備作為地球水源成因的證據。
總之,火星要形成像地球這樣的環境並誕生出生命,不僅僅需要數量眾多,含水量高的彗星撞擊,還要看火星本身的地質資源和實力,必須要同時擁有足夠的水源、形成大氣對流、臭氧合成以及誕生生命所需的有機化合物等諸多條件。即使2018年義大利科學家聲稱在火星極地發現了約20公裡液態湖,那也是位於極地冰川1.5公裡以下,且是個溫度極低、礦物質鹽含量很高的液態湖,假使在這樣惡劣環境下的液態湖裡存在生命,其也只能是苟延殘喘於地下而無法在地表生存發展,而如果在地下的生命想進化成高等智慧生物甚至發展出高科技,小編認為,即使給它們數億年的進化時間都未必能如願以償。
好了,今天的問題是:你認為火星上會有高等智慧生物嗎?歡迎大家在下方的評論區留言討論,謝謝大家的關注!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原創作品,如需轉載敬請註明出處及本文作者名,否則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