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宇宙中的各種星體,都是在中心天體的引力下繞著中心天體在各自的軌道上運行,小體量的星體也一樣。但是由於自身質量較小,容易受到周圍大體量星體的吸引,於是就變得騷動起來了,我們來看看它們都幹了什麼吧!
第一位就是小行星了。在目前已經發現的小行星裡,絕大部分的運行軌道都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離地球的公轉軌道非常遠。我們把這一類小行星稱為主帶小行星。 相對而言,近地小行星就沒這麼穩當了。它們體積比較小,就喜歡在地球公轉軌道附近玩耍,有的甚至直接和地球軌道有交叉點。這時候,一旦受到其他星體的引力影響,就有可能「脫軌」,撞上地球。
小行星落向地球
最近的一次發生在俄羅斯,據當地人回憶,2013年的2月15日12時30分,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州薩特卡市附近的天空突然閃過了一道白光,伴隨著這道白光的是物體墜落的巨大聲響。 在後續的調查中,研究人員發現,當天墜落在這個區域的是一塊直徑約20米的天體。有的科學家認為,從成分看這是一塊隕石,但是也有科學家認為,它很有可能來自一顆近地小行星1999 NC43。 直接讓車里雅賓斯克州近約300棟房屋的窗戶破損,造成1200多人受傷,110多人重傷。 更別提這次的1998 OR2直徑大約在4.1公裡左右了。一旦讓它撞上地球,很可能會釋放出10萬億噸TNT當量的能量。
彗星是進入太陽系內亮度和形狀會隨日距變化而變化的繞日運動的天體,呈雲霧狀的獨特外貌。 彗星分為彗核、彗發、彗尾三部分。彗核由冰物質構成,彗核是一座山那麼大的一個「髒雪球」,由巖石、塵埃、砂礫以及氨、二氧化碳、甲烷等混合而成。除此之外,還有水,許多許多的水。當然這些水是以水冰的形式出現的。這些固態的揮發性物質被統稱為「冰」。
彗星核
當彗星接近恆星時,彗星物質升華,在冰核周圍形成朦朧的彗發和一條稀薄物質流構成的彗尾。 受太陽風的壓力的影響,彗尾總是指向背離太陽的方向形成一條很長的彗尾。彗尾一般長几千萬千米,最長可達幾億千米。彗星的形狀像掃帚,所以古人也稱為掃帚星。 彗星的運行軌道多為拋物線或雙曲線,少數為橢圓。目前,人類已發現繞太陽運行的彗星有 1700 多顆。其中最當屬著名的哈雷彗星了,它是人類記錄最早的短周期彗星,而且裸眼可觀測。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為 76 年,上次到訪地球的時間是1986年,下一次要等到2061年了。
哈雷彗星
彗星擁有巨大的破壞力,撞擊行星表面可造成較大的毀壞。絕大多數的彗星,會呆在海王星軌道以外的地方,對地球沒有什麼威脅。但凡事皆有例外,有些彗星受到臨近大天體的引力影響,會改變了軌道,就會有可能撞上地球了。近代有記載的彗星撞地球的事件,共發生過二次。
1、第一次彗星撞地球(1908年) 1908年發生在俄羅斯西伯利亞通古斯河附近的大爆炸,摧毀了2000平方公裡的森林,被認為是一塊直徑百米的隕星在離地6.4公裡上空爆炸的衝擊波引起的。 通古斯大爆炸是1908年6月30日上午7時17分(UTC零時17分)發生在現今俄羅斯西伯利亞埃文基自治區上空的爆炸事件。 爆炸發生於通古斯河附近、貝加爾湖西北方800公裡處,北緯60.55度,東經101.57度,當時估計爆炸威力相當於2千萬噸TNT炸藥,超過2,150平方公裡內的8千萬棵樹焚毀倒下。如果這個撞擊晚4.5個小時發生,將摧毀當時沙俄首都聖彼得堡。
2、第2次彗星撞地球(1976年) 1976年發生在我國東北吉林市的隕石雨,被證明是一顆形成於46億年小行星帶中的一顆小行星800萬年前在運行時和其它星體相撞,發生了一次大爆裂,脫離出小行星帶而落到地球表面的。
每當我們望向晴朗的夜空時,也許天空中就會劃出一道美麗的亮光,沒錯它就是流星。流星是指運行在星際空間的流星體(通常包括宇宙塵粒和固體塊等空間物質)在接近地球時由於受到地球引力的攝動而被地球吸引,從而進入地球大氣層,並與大氣摩擦時產生大量的光跡被稱為流星雨。
流星體
許多的流星體來自小行星彼此之間撞擊後形成的碎片。比如,彗星離開之後殘留的彗尾物質通常會形成流星雨,當地球經過這些碎片時,在地球的引力作用下碎片就會進入大氣層形成的流星雨。比較著名的比如輻射點在ν附近的獵戶座流星雨每年發生於10月15日到10月30日,極大日在10月21日,它是由著名的哈雷彗星造成的,由於哈雷彗星軌道與地球軌道有兩個相交點形成了著名的獵戶座流星雨和寶瓶座流星雨。體量較大的流星體最終胡一落到中心天體上,就是我們常說的隕石了。
流星划過天邊
這些騷動的星體有的帶來災難,有的帶來浪漫。這都是大自然帶來的客觀事實。作為滄海一粟的人,應該敬畏大自然的力量。想了解更多有趣的科普知識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