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當中騷動的小體量星體:小行星、彗星、流星體

2020-09-03 蓬萊島勇士科學站

根據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宇宙中的各種星體,都是在中心天體的引力下繞著中心天體在各自的軌道上運行,小體量的星體也一樣。但是由於自身質量較小,容易受到周圍大體量星體的吸引,於是就變得騷動起來了,我們來看看它們都幹了什麼吧!

1、小行星

第一位就是小行星了。在目前已經發現的小行星裡,絕大部分的運行軌道都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離地球的公轉軌道非常遠。我們把這一類小行星稱為主帶小行星。 相對而言,近地小行星就沒這麼穩當了。它們體積比較小,就喜歡在地球公轉軌道附近玩耍,有的甚至直接和地球軌道有交叉點。這時候,一旦受到其他星體的引力影響,就有可能「脫軌」,撞上地球。

小行星落向地球

最近的一次發生在俄羅斯,據當地人回憶,2013年的2月15日12時30分,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州薩特卡市附近的天空突然閃過了一道白光,伴隨著這道白光的是物體墜落的巨大聲響。 在後續的調查中,研究人員發現,當天墜落在這個區域的是一塊直徑約20米的天體。有的科學家認為,從成分看這是一塊隕石,但是也有科學家認為,它很有可能來自一顆近地小行星1999 NC43。 直接讓車里雅賓斯克州近約300棟房屋的窗戶破損,造成1200多人受傷,110多人重傷。 更別提這次的1998 OR2直徑大約在4.1公裡左右了。一旦讓它撞上地球,很可能會釋放出10萬億噸TNT當量的能量。

2、彗星

彗星是進入太陽系內亮度和形狀會隨日距變化而變化的繞日運動的天體,呈雲霧狀的獨特外貌。 彗星分為彗核、彗發、彗尾三部分。彗核由冰物質構成,彗核是一座山那麼大的一個「髒雪球」,由巖石、塵埃、砂礫以及氨、二氧化碳、甲烷等混合而成。除此之外,還有水,許多許多的水。當然這些水是以水冰的形式出現的。這些固態的揮發性物質被統稱為「冰」。

彗星核

當彗星接近恆星時,彗星物質升華,在冰核周圍形成朦朧的彗發和一條稀薄物質流構成的彗尾。 受太陽風的壓力的影響,彗尾總是指向背離太陽的方向形成一條很長的彗尾。彗尾一般長几千萬千米,最長可達幾億千米。彗星的形狀像掃帚,所以古人也稱為掃帚星。 彗星的運行軌道多為拋物線或雙曲線,少數為橢圓。目前,人類已發現繞太陽運行的彗星有 1700 多顆。其中最當屬著名的哈雷彗星了,它是人類記錄最早的短周期彗星,而且裸眼可觀測。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為 76 年,上次到訪地球的時間是1986年,下一次要等到2061年了。

哈雷彗星

彗星擁有巨大的破壞力,撞擊行星表面可造成較大的毀壞。絕大多數的彗星,會呆在海王星軌道以外的地方,對地球沒有什麼威脅。但凡事皆有例外,有些彗星受到臨近大天體的引力影響,會改變了軌道,就會有可能撞上地球了。近代有記載的彗星撞地球的事件,共發生過二次。

1、第一次彗星撞地球(1908年) 1908年發生在俄羅斯西伯利亞通古斯河附近的大爆炸,摧毀了2000平方公裡的森林,被認為是一塊直徑百米的隕星在離地6.4公裡上空爆炸的衝擊波引起的。 通古斯大爆炸是1908年6月30日上午7時17分(UTC零時17分)發生在現今俄羅斯西伯利亞埃文基自治區上空的爆炸事件。 爆炸發生於通古斯河附近、貝加爾湖西北方800公裡處,北緯60.55度,東經101.57度,當時估計爆炸威力相當於2千萬噸TNT炸藥,超過2,150平方公裡內的8千萬棵樹焚毀倒下。如果這個撞擊晚4.5個小時發生,將摧毀當時沙俄首都聖彼得堡。

2、第2次彗星撞地球(1976年) 1976年發生在我國東北吉林市的隕石雨,被證明是一顆形成於46億年小行星帶中的一顆小行星800萬年前在運行時和其它星體相撞,發生了一次大爆裂,脫離出小行星帶而落到地球表面的。

3、流星體

每當我們望向晴朗的夜空時,也許天空中就會劃出一道美麗的亮光,沒錯它就是流星。流星是指運行在星際空間的流星體(通常包括宇宙塵粒和固體塊等空間物質)在接近地球時由於受到地球引力的攝動而被地球吸引,從而進入地球大氣層,並與大氣摩擦時產生大量的光跡被稱為流星雨。

流星體

許多的流星體來自小行星彼此之間撞擊後形成的碎片。比如,彗星離開之後殘留的彗尾物質通常會形成流星雨,當地球經過這些碎片時,在地球的引力作用下碎片就會進入大氣層形成的流星雨。比較著名的比如輻射點在ν附近的獵戶座流星雨每年發生於10月15日到10月30日,極大日在10月21日,它是由著名的哈雷彗星造成的,由於哈雷彗星軌道與地球軌道有兩個相交點形成了著名的獵戶座流星雨和寶瓶座流星雨。體量較大的流星體最終胡一落到中心天體上,就是我們常說的隕石了。

流星划過天邊

這些騷動的星體有的帶來災難,有的帶來浪漫。這都是大自然帶來的客觀事實。作為滄海一粟的人,應該敬畏大自然的力量。想了解更多有趣的科普知識請關注

相關焦點

  • 太陽系中的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之間有什麼區別?別再傻傻分不清楚
    太陽系中,有數十億甚至數萬億個天體繞著太陽運行,除了八大行星外,還有許多因太小而不能被稱為行星,包括小行星、彗星、流星體等等,如果它們墜落地球,就又有了新的稱呼如流星、隕石。有時我們會覺得難以區分,事實上,只要搞懂最基本的定義,就不會搞混它們了。
  • 陪你去看流星雨,你真的分得清流星、彗星和小行星嗎?
    這些飛行物的體積太小不能算作行星,所以被稱為彗星、小行星和流星體,如果流星體到達地球,就稱作流星或隕石。有這麼多稱呼,很難將它們區分清楚。讓我們先來簡單了解一下它們各自的定義。小行星:這是一些由太陽系中的行星形成時產生的質地緊密的巖質殘留物。
  • 天空中划過一道閃光,我們如何判斷它是小行星、彗星還是普通流星
    在我們的太陽系中,有數十億甚至數萬億顆不正常的天體繞著太陽運行。這些天體太小了,不能被稱為行星,它們被命名為彗星、小行星、流星體,如果它們到達地球,就被命名為流星或隕石。如果我們在天空中看到它們,我們應該如何區別?讓我們首先簡要地定義一下它們。小行星:這些是太陽系行星形成過程中遺留下來的巖石。
  • 如果小行星撞擊地球,人類以目前的科技技術有能力避免?
    宇宙浩瀚無邊無際,在這一百多一歲的宇宙廣袤空間中,存在著無數的星體和物質。太陽系中除了我們居住的地球以外,還有七大行星,205個衛星,五十萬個小行星,還有矮行星以及彗星。這些星體各自有各自的軌跡或公轉或自轉,看起來好像沒有相遇的一天。
  • 來自彗星?還是太陽系中的小行星?
    經過不懈的努力和不斷的研究,科學家們終於發現流星體的殘餘物質追向地面會變成隕石,科學家進一步分析了原始的物質成分,並將所有的隕石分為三大類。隕鐵的另一個名字叫做鐵隕石,在這種隕石的成本中,大約90%為鐵,還有很小一部分為鎳。
  • 宇宙小科普:流星雨是如何形成的?小行星與大行星有何區別?
    在太陽系中,除了行星、衛星和彗星外,還存在著許多塵埃、冰團、星體碎片等物質。這些在太陽系空間中遊散的物質叫流星體。當流星體經過地球附近,偶爾飛速穿過地球大氣層時,會產生摩擦燃燒起來,看上去就像星星從天上掉了下來。當流星體的數量顯著增加時,就會形成許多的流星,有時甚至像下雨一樣。人們就形象地把這種現象叫做流星雨。恆星真的永恆不滅嗎?
  • 什麼叫做流星體 來自星星的你
    流星體、流星、隕石這麼多名稱,怎麼區分呢?其實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來源,他們都是宇宙中的碎屑,只是不同狀態下有不同的名稱,他們都是流星體。流星體是太陽系內顆粒狀的碎片,其尺度可以小至沙塵,大至巨礫;更大的則被稱為小行星,更小的則是星際塵埃。
  • 太陽系中有無數的流星體,你對他們了解嗎?
    太陽系中有無數的流星體,它們各自以自己的固有軌道在繞太陽運行。流星體與地球相遇時,以每秒十幾公裡到七十多公裡的速度衝向地球,與地球大氣中的氣體分子激烈碰撞而灼熱,它們在地球大氣中燃燒而形成一道亮線,即流星現象。流星體是一些大大小小的碎塊,大小差別極懸殊,我們肉眼看到的流星,一般要亮於5等星。
  • 太陽系存在過的最大天體是太陽嗎?不,這顆彗星可在當時獨佔鰲頭
    我們都知道在太陽系中體積最大的天體就是太陽,它是整個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其質量佔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直徑為139萬公裡,是地球的109倍,其顆粒能波及影響太陽系所有行星,確實稱得上是龐然大物了,可神秘的宇宙就是會出現任何讓人類科學意想不到的事情。
  • 太陽系中有無數的流星體,它們各自以自己的固有軌道在繞太陽運行
    太陽系中有無數的流星體,它們各自以自己的固有軌道在繞太陽運行。流星體與地球相遇時,以每秒十幾公裡到七十多公裡的速度衝向地球,與地球大氣中的氣體分子激烈碰撞而灼熱,它們在地球大氣中燃燒而形成一道亮線,即流星現象。
  • 小行星是如何產生的以及它與彗星之間有什麼區別?
    1882年大彗星是克魯茲族彗星的成員之一。哈特雷二號彗星的氣體和雪的噴流。彗星在遠離太陽的地方形成。它們是由冰組成的,如果它們如同小行星在靠近太陽時會融化。實際上,當彗星離開太陽系的外圍,接近太陽時,它們確實會融化,冰會變成水蒸氣,構成我們在天空中看見的長長的彗尾(彗星尾巴)。
  • 美麗的流星和彗星!
    這一事件說明,太陽行星和衛星並不是太陽系僅有的天體。太陽系中還有很多體積較小的天體。它們大都被歸類為彗星小行星或流星。彗星在夜空中會心是你能看到的光彩奪目的天體之一但究竟什麼是彗星呢?你可以把慧星想像成一個像一座山那麼大的髒雪球,衛星是冰塊塵埃和較小的巖石顆粒的聚結物,它們的軌道是一個很長很扁的橢圓。
  • 小行星帶有50萬顆小行星,若合成一個星體該有多大?
    根據太陽系行星分布規律來看,在小行星帶的位置也是應該有一顆行星的,那麼小行星帶為什麼沒有凝聚成一顆行星呢?    在小行星帶的外圍,木星引力場帶動了相當數量的小行星,這些小行星雖然沒有環繞木星運行,但是它們很明顯地在木星的引力場下隨波逐流,難以形成較大的星體。
  • 太陽系中的星體大小排名:地球竟能排第六,但太陽不是一般地霸道
    我們生活在地球上,覺得地球非常大,夜晚抬頭看夜空中的星體,看上去它們都非常小,如果直觀地認為地球很大而星體很小的話,就是對地球與星體的大小沒有概念了。 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但是太陽系中還有矮行星、小行星、彗星,以及太陽這顆恆星等,這些星體體積的差別非常大
  • 小行星和流星,有什麼不同呢?
    小行星和流星都是星際巖石,那它們有什麼不同呢?其實,兩者的區別就在於它們距離地球表面的遠近不同。小行星小行星是太陽系內類似行星環繞太陽運動,但體積和質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體。穀神星、智神星等首先被發現的小行星都位於小行星帶內。還有一些小行星位於太陽系的其他地方,它們圍繞太陽旋轉,其中一些小行星的運行軌道與地球軌道相交,曾經有某些小行星還與地球發生過碰撞。
  • 你覺得小行星是從哪裡來的?他們的質量到底有多小?
    此外,小行星的多種化學成分表明它們並非都來自同一個體中的大量的小個體;這些小個體又後來分裂成更小的個體。 因此,對於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即使所有小行星來自同一母體(有證據證明這是不可能的),那麼這個母體就會因為太小而無法被視為行星。
  • 太陽系特殊小天體或有光環:兼具小行星彗星特徵
    然而在太陽系內部,同樣也有一個有關光環的故事,相比系外行星,這個光環系統要小的多,但距離地球也近得多。 示意圖:擁有光環的半人馬型小天體Chariklo。Chariklo是最大的半人馬型小天體,其特點介於小行星與彗星之間。
  • 離太陽最近的小行星已被發現,地球一年是它的兩年
    洛厄爾天文臺對近地小行星的研究發現了一個有趣的星體。這顆小行星被命名為2004 JG6,是觀測者布萊恩·斯基夫在晚上發現的。」我立刻注意到這顆不尋常的星體「,斯基夫說,」它比普通行星更有趣。「他很快向位於麻薩諸塞州劍橋的小行星中心(MPC)報告了這一發現,該中心是小行星和彗星發現的國際交流中心。
  • 放心準備選舉,小行星不會撞擊地球
    NASA的行星防禦協調辦公室在其推特外展小組小行星觀察上寫道。 「目前它有0.41%的機會進入我們地球的大氣層,但是如果進入了,它將因為自身極小的體積而分解。」它們在望遠鏡中沒有被分解成圓盤,也沒有被觀測到具有活躍彗星(如尾巴)的特徵。隨著太陽系外行星被發現具有類似彗星的高揮發性的表面,這些行星與主小行星帶中發現的天體有很大區別。
  • 小行星,彗星和流星——小天體蘊藏的大奧秘
    我們太陽系最小的天體——小行星,彗星和流星——蘊藏著大驚喜。小行星,彗星以及一些從它們發出的彗星是我們的太陽系在46億年前形成的遺留產物。當行星和衛星在數千萬年間經歷了變化,但許多這些「小個子」的冰、巖石和金屬並沒有。它們很像記錄著行星演化的化石記錄。目前有 791,384顆已知小行星和3,559顆已知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