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 我最近聽聞在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含有凝固之前已經解體的Astera(希臘語:紫苑)遺骸,你可以分享一下你對這個話題的一些見解嗎?感謝您的幫助。」
答:
人們總是以為小行星帶是已解體或從未完全穩定結合在一起的行星分解產生的遺骸。
小行星的總質量只有地球衛星月球加起來總質量的4%,其中將近一半的質量集中在4個最大的行星上(穀神星、灶神星、智神星、健神星);即使全部小行星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獨立的個體,這個個體可能也就僅僅被當做一個矮行星。
蓋斯普拉是第一個被拍攝到特寫鏡頭的小行星。
此外,小行星的多種化學成分表明它們並非都來自同一個體中的大量的小個體;這些小個體又後來分裂成更小的個體。
因此,對於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即使所有小行星來自同一母體(有證據證明這是不可能的),那麼這個母體就會因為太小而無法被視為行星。【3】
延時知識
什麼是小行星?
小行星為太陽系小天體的一種,於太陽系內和行星一樣環繞太陽運動,但體積和質量比行星小得多。廣義的小行星大小介於流星體和矮行星之間,直徑可從數米至1,000公裡不等,包括在這個尺寸下太陽系裡非彗星的所有小天體。
但大部分的小行星都分布於內太陽系,加上外太陽系小天體(如半人馬群和海王星外天體)的物理特性和內太陽系小天體有所差異,因此「小行星」一詞更常被用於專指內太陽系非彗星的小天體。
主帶小行星的灶神星與司琴星
小行星一般被認為是由太陽系形成時期的微行星演變而來,是至今發現數量最多的太陽系天體,至2018年為止,太陽系內共已有約78.9萬顆小行星被確認(包含外太陽系小天體),其中約66%已有正式編號,但這很可能仍僅是所有小行星中的一小部分。受到2000年代以後觀測技術進步以及觀測任務漸多的影響,已發現的小行星數量每天都在持續增長,如今每個月都能有多達數千顆新的小行星被發現。
愛神星表面的表巖屑與灶神星的撞擊坑
儘管至今已發現了數量相當龐大的小行星,當中只有極少數的直徑大於100公裡。到1990年代為止最大的小行星是穀神星,但近年在古柏帶內發現的一些小行星的直徑比穀神星要大,比如2000年發現的伐樓拿(Varuna)的直徑為900公裡,2002年發現的誇歐爾(Quaoar)直徑為1280公裡,2004年發現的厄耳枯斯的直徑甚至可能達到1800公裡。2003年發現的塞德娜(小行星90377)位於古柏帶以外,其直徑約為1500公裡。不過也有天文學家認為以上這些天體可能都屬於矮行星。
由左至右:灶神星(小行星4)、穀神星(矮行星)、月球
根據估計,小行星的數目應該有數百萬,詳見小行星列表,而最大型的小行星現在開始重新分類,被定義為矮行星。【1】
伽利略號於1993年拍攝到的艾女星與其衛星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部分翻譯:天文志願者-
部分審核:天文志願者-鼎山/熱風
排版:零度星系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部分引用:Dave Kornreich
注意:所有信息數據龐大,難免出現錯誤,還請各位讀者海涵以及歡迎斧正。
結束,感謝您的閱讀與關注
全文排版:天文在線(零度星系)
轉載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天文在線
衛星搜索:天文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