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發現:太陽衝擊波,是造成小行星脫離小行星帶的原因

2021-01-22 正道商經

自12月23日青海省玉樹出現火流星墜落事件以來,網友們對天外來客展示出非常深厚的興趣,很多人擔心外來行星會對地面上的城市和人員構成災難性的威脅。這期節目,就和大家聊一聊,這些會墜落到地面的隕石到底是從哪裡來的?

隕石墜落地球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地球每年都會遇到1500多場的隕石墜落事件,只是絕大多數的隕石是在大氣層中被燒毀了,沒有殘骸落到地面,我們肉眼能夠看到的是美麗的流星雨,沒有感覺到它們的威力。只有稍大一些的隕石,才會落到地面,甚至會造成重大災難,這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

科學家們通過天文望遠鏡,已經準確地確定這些隕石的來源,主要是分布在太陽系中的小行星帶上,據估計,位於小行星主環帶上的各類小行星,達到數萬億顆之多。通常情況下,這些小行星主環帶上的小行星,都在各自的軌道上正常運行,極少出現脫離軌道,進入其他行星軌道上。但為何會有這麼多的隕石墜落事件呢?

科學家研究發現,正常在軌道內運行的小行星,是受到外界某一種力量的推動作用,讓它們脫離了原有的軌道,變成了太陽系中的流浪小行星。這種推動力極有可能來自於太陽衝擊波。太陽通過強大的核聚變,形成對外發射的輻射波,影響到宇宙氣象,從而也會造成小行星帶的波動。

太陽表面產生大量的帶電粒子,它們通過電滋波的形式,凝聚成超強度的太陽風,太陽風向宇宙衝擊,包括地球在內的絕大多數太陽系行星,都會受到太陽風衝擊波的影響,每次衝擊時間大約為半秒鐘,這種衝擊波會對星球產生一定量值的震動作用,對於象地球在內的大行星來說,這樣的衝擊波產生的影響並不明顯,衝擊波過後,較大星球隨即恢復原位,繼續在原定軌道上運行。

但是對主環帶上的小行星來說,由於小行星質量較小,這樣的衝擊波,會直接造成他們偏離原有的運行軌道,特別是處在小行帶邊緣的小行星,在太陽衝擊波的震動下,直接會被震離軌道,飄向太陽,成為流浪小行星,這樣的小行星有可能進入其他星球的軌道,最終發生撞擊事件。撞擊地球,恐龍滅絕的小行星,就是這樣的流浪者。可見,太陽衝擊波的威力不可輕視。

相關焦點

  • 小行星帶內的重要發現——「高爾夫球小行星」
    1802年,德國天文學家海因裡希·奧爾伯斯發現了一顆他認為是主小行星帶內的行星。隨著時間的推移,天文學家們把這具行星命名為雅典娜,這是希臘戰士女神雅典娜的名字。隨後,科學家在主帶中發現了更多的小行星。而雅典娜也被重新歸類為大型小行星,成為該主帶中僅次於穀神星和灶神星的第三大小行星。
  • 對地球生命極具威脅的小行星帶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小行星,小行星帶也稱為「主小行星帶」,或者叫「主帶」,因為在目前已經被編號的小行星中,超過98%的小行星都是在這裡發現的,加上還沒有被發現的,這裡的小行星總數,《估計可以多達幾十萬甚至上百方顆,估計可以多達幾十方甚至上百萬顆,所以這片區域被認為是太陽系中,天體最密集的區域,不過這裡的「密集」也只是相對來說的,其實它遠沒有大家想像的那樣,密密麻麻一顆聯一顆,不然之前從這裡穿過去的探測器包不很容易被撞到
  • 小行星帶
    對於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大家的印象肯定非常深刻!不僅是因為形容小行星帶的各種圖片,也因為很多科幻片中對於闖入小行星帶的飛船的特效,更是讓人記憶深刻!而《太空旅客》中的小行星撞擊特效更製作得令人倍感科幻!也許以上兩個感覺已經佔據了大家對小行星帶的全部概念.....認為小行星帶就是這樣一種存在!
  • 小行星帶內有50萬顆小行星,為啥沒形成行星呢?木星是罪魁禍首
    小行星帶在太陽系中,目前我們已經發現確認了八顆行星,二百多個衛星,以及至少50萬顆小行星存在,還有一些介於行星和小行星之間的矮行星,前幾年被踢出行星行列的「冥王星」就被科學家認定為是一顆「矮行星」,矮星系介於行星和小行星之間,也被稱為「侏儒」行星。
  • 小行星帶是怎麼形成的?
    ,並且由於萬有引力的作用,造成了這些小行星帶無法形成行星,小行星帶有十幾萬顆小行星,其中最大的有三顆,分別是智神星、婚神星、灶神星,直徑超過四百公裡,其餘的小行星比較小。通過長期的科學研究表明,對於小行星帶有以下四個方面的論述:      一:根據小行星的形狀判斷,小行星帶的形成是經過高溫融合形成的,但是這種融合和其他行星不同,比如地球,地球在形成過程中的融合過程是以萬有引力為主導作用,但是小行星帶中的行星是由外部力量起決定性作用。
  • 小行星帶總質量相當於一顆多大的星球?
    小行星帶是太陽系內介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密集區域。98%的小行星都在此處被發現。1766年德國天文學家提丟斯偶然發現一個數列:(n+4)/10,將n=0,3,6,12,……代入,可相當準確地給出各顆大行星與太陽的實際距離。
  • 隕石的故鄉之小行星帶
    它們是有地球以外的太陽系其他天體,如小行星、行星、大的衛星或彗星等分裂後產生的碎塊形成的,包含著大量太陽系天體形成和演化的信息。從現在採集到的隕石來看,大部分隕石來源於小行星帶。通過碰撞和引力作用。有些固體顆粒會進入地球軌道。
  • 神秘的小行星帶與我們的太陽相隔多遠?看看天文學家怎麼說
    最終,天文學家們發現火星與木星之間遍布著無數的小天體,他們被稱為「小行星」。這又導致了「小行星帶」一詞的出現,而該詞後來被廣泛使用。和太陽系中的所有行星一樣,它們圍繞太陽運行,並在太陽系的演化與歷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結構與構成:小行星帶由數個大天體和數百萬個小天體組成。
  • 科普推文 | 小行星帶
    關於形成的原因,比較普遍的觀點是在太陽系形成初期,由於某種原因,在火星與木星之間的這個空擋地帶未能積聚形成一顆大行星,結果留下了大批的小行星。    被認同的行星形成理論是太陽星雲假說,認為星雲中構成太陽和行星的材料,塵埃和氣體,因為重力陷縮而生成旋轉的盤狀。
  • 捕捉到會顏色的小行星,堪稱「變色龍」小行星!
    科學家曾在小行星帶內發現了一顆「活躍的」小行星,夾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這顆被天文學家命名為6478 Gault的太空巖石,似乎在其尾流活動行為中留下了兩條塵埃痕跡,這種活動行為與彗星有關,但在小行星中卻很少見。當天文學家仍在困惑高特彗星般的活動原因時,麻省理工學院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現在報告表示,已經在近紅外光譜中捕捉到了這顆正在改變顏色的小行星,從紅色到藍色。
  • 小行星帶為什麼只存在火星與木星之間
    在穀神星發現隨後幾年裡,智神星,婚神星,灶神星等相繼被發現,小行星帶正式走進了人們的視野。圖解:穀神星小行星帶是怎麼形成的呢?第四:引力由於火星與木星的萬有引力作用造成了小行星帶的分布成帶狀。根據以上四個方面的論述,對於小行星帶的形成過程可以簡單的進行以下的描述:在太陽系形成之初,小行星帶內的天體原本是可以組成一顆大行星的,為什麼這裡的小行星為什麼沒有凝聚成一個行星呢?其實主要原因還是由於這個區域有一個霸道的鄰居「木星」。
  • 科學家確認青海火流星來自小行星帶,與滅絕恐龍的那顆隕石同源!
    在六千多萬年前一顆直徑約10公裡的小行星撞擊到了地球上,導致地球發生了第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科學家後來確認這顆小行星是來自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在這片狹小的區域裡至少有4000顆差不多質量的小天體,這些小天體會偶然脫離小行星帶闖入地球,我國的地質學家認為12月23日青海玉樹境內的火流星就是來自小行星帶
  • 太陽系當中騷動的小體量星體:小行星、彗星、流星體
    在目前已經發現的小行星裡,絕大部分的運行軌道都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離地球的公轉軌道非常遠。我們把這一類小行星稱為主帶小行星。 相對而言,近地小行星就沒這麼穩當了。在後續的調查中,研究人員發現,當天墜落在這個區域的是一塊直徑約20米的天體。有的科學家認為,從成分看這是一塊隕石,但是也有科學家認為,它很有可能來自一顆近地小行星1999 NC43。 直接讓車里雅賓斯克州近約300棟房屋的窗戶破損,造成1200多人受傷,110多人重傷。 更別提這次的1998 OR2直徑大約在4.1公裡左右了。一旦讓它撞上地球,很可能會釋放出10萬億噸TNT當量的能量。
  • 為什麼只有在火星與木星之間存在小行星帶
    在美麗的銀河系中,太陽系作為已知的一個單恆星星系系統已經存在了非常長的時間了,在這單恆星系統中八大行星衛星和無數的小行星等都在圍繞著太陽進行著公轉,它們都處於既定的軌道之間,然而看似毫無特殊之處的行星軌道之間卻有一點顯得非常有趣,且令人感到非常詫異,那就是處於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這片小行星帶區域就像當初王母娘娘分開「牛郎與織女」的那條銀河隔絕在火星木星之間。
  • 又有新發現:一顆比金星更靠近太陽的小行星,或顛覆學術界的認知
    繼金星發現了佐證極有可能存在厭氧生命物質的磷化氫之後,天文學家們,又突然發現了一顆特殊的小行星,直徑僅僅2公裡,但它的不期而遇,或許會顛覆學術界對於小行星軌道的認知。至少,在此之前,天文學界是從來沒有在金星軌道之內,觀測到或發現過,有比它更靠近太陽的小行星。
  • 雖然沒有找到神秘的「第五行星」,人類卻發現了璀璨的小行星帶
    穀神星的體積非常小(比月球還小),這也是它難以被觀測的原因之一。而距離太陽大概2.8天文單位,遍布各種小行星和其他小天體的區域被命名為「小行星帶」。小行星帶的形成,除了太陽的引力和它內部各物質間引力相互作用之外,木星的引力也起著很大的作用。
  • 離太陽最近小行星
    2020 AV2  圖片來源:《科學》   今年早些時候,天文學家在金星軌道內發現了一顆奇怪的小行星——它是預測存在的靠近太陽的小行星群中的第一個成員。一些天文學家認為,這是太陽系初期形成的一些小行星的線索,這些小行星從未得到正確的解釋。 已知的近100萬顆小行星大部分位於火星外的一個小行星帶,並受到木星引力的控制。科學家僅在地球軌道內發現了23顆阿提拉小行星,因為與內行星的相互作用打亂了軌道,這些小行星最終撞向其他行星或太陽。
  • 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可能除了小行星撞擊還有火山噴發
    科學家通過探索研究,得出了是巨大的小行星撞擊造成了第五次生物大滅絕,造成了恐龍的滅絕。如果6600萬年前真的發生過巨大的小行星撞擊地球,那必然會在地球上留下一個非常明顯的隕石坑,科學家認為位於如今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可能就是6600萬前的那顆小行星撞擊造成的。
  • 小行星撞地球真的發生了!
    火球越來越大,越來越亮,甚至超過了太陽的亮度。大約20秒之後,火球開始爆炸。在隨後的10秒內,火球相繼出現了多次空爆,在地面可以感受到多次明亮的閃光,瞬間把夜空照亮得如同白晝。大約30秒之後,火球分裂成了十多個肉眼可見的碎塊,消失在茫茫天際。
  • 4127.關於小行星帶和光環的思考
    2018.12.8分析《元素周期表》,我們可以發現核外電子數量等於核內質子數量,等於元素序號。據此,我提出了正負電荷對偶聚集的客觀規律,相對科學的解釋了核外電子現象和星系形成的原因。仔細辨認,我發現太陽系巨行星每一顆都擁有四顆主行星,其餘的衛星,包括光環,都可以歸入小行星帶的範疇,類似太陽系木星和火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和太陽系邊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