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帶

2021-01-15 啟迪慧想

歡迎轉發和分享,共同提高地理教學水平。想要獲得更多信息,請關注「啟迪慧想」公眾號

對於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大家的印象肯定非常深刻!不僅是因為形容小行星帶的各種圖片,也因為很多科幻片中對於闖入小行星帶的飛船的特效,更是讓人記憶深刻!

而《太空旅客》中的小行星撞擊特效更製作得令人倍感科幻!

也許以上兩個感覺已經佔據了大家對小行星帶的全部概念.....認為小行星帶就是這樣一種存在!那麼問題來了:

第一、小行星帶真的是這麼密集嗎?簡直密集恐懼症啊....

第二、如此一個小行星帶是如何形成的?

第三、小行星帶未來能形成一個大的行星嗎?

第四、為什麼別的行星之間沒有?

也許這代表大部分朋友的想法,那麼我們就來簡單說明下:

首先小行星帶其實是一個寬度達到了4億千米的環狀區域,可能無法來理解這個廣袤,簡單的說地月系之間的平均距離38.4萬千米大概只佔0.96‰,這個區域大約有超過50萬顆小型天體,差不多相當於數個地月系之間的距離才能遇到一顆天體!因此科幻片中的小行星帶都是為了觀賞效果而製作的!

那麼它是如何形成的呢?天文學家彼得根據提丟斯的發現在計算太陽系裡的行星分布時,按理認為小行星帶有一個大型天體,但事實上並不存在,除了穀神星勉強比較大之外,其他統統都是小行星!因此就懷疑原先存在一個大型天體,但來遭受了撞擊碎裂成了各個小型天體!但事實上即使將小行星帶的所有天體都聚合成一個天體其直徑也不會超過1500千米,而相比之下被開除出行星序列的冥王星直徑都接近2400KM!


因此天文學家懷疑這個區域從來都沒有形成過整一個天體,因為其受到了附近木星這個巨無霸的引力擾動,並且在年復一年的反覆幹擾下將這些原本聚合成單個天體的小行星均勻的分布到了整個小行星帶的太陽系盤面上!


因此在木星的陰影之下,未來小行星帶也不可能形成一個大型天體,也許這樣的模式將永遠延續下去,直到未來太陽成為白矮星而打破這個平衡!

在木星和太陽引力的影響下,小行星帶內的天體無法聚集起來,它們之間相互撞擊,天體也越來越小,分布越來越均勻,形成了如今的小行星帶。

這就是小行星帶形成的解釋之一,在很多圖片中,我們看到小行星帶的天體分布非常密集,其實這是不對的,小行星帶內非常空曠,目前已經有幾十個探測器隨機穿越小行星帶,沒有任何一個受到小行星的撞擊。

科學家推測,在小行星帶內存在幾十萬個天體,它們直徑從幾百公裡到幾微米不等,總質量加起來和月球質量差不多。

而小行星帶為什麼會在木星和火星之間則存在相當的偶然性,因為這個區域存在幾個大型的天體,並且在木星引力作用下的碰撞會導致小行星帶在未來數量會更大(當然總質量不會再改變),而且小行星帶的天體碰撞還是有觀測到的案例的:

P2010 A2

這是P2010 A2,原本以為是一顆突然出現的彗星,但經過分析之後,在小行星帶兩顆碰撞的天體形成的塵埃帶而已!當然這僅僅是我們觀測到的,而在太陽系的歷史上這種撞擊又有多少呢(註明:圖文內容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小行星帶是怎麼形成的?
    ,並且由於萬有引力的作用,造成了這些小行星帶無法形成行星,小行星帶有十幾萬顆小行星,其中最大的有三顆,分別是智神星、婚神星、灶神星,直徑超過四百公裡,其餘的小行星比較小。通過長期的科學研究表明,對於小行星帶有以下四個方面的論述:      一:根據小行星的形狀判斷,小行星帶的形成是經過高溫融合形成的,但是這種融合和其他行星不同,比如地球,地球在形成過程中的融合過程是以萬有引力為主導作用,但是小行星帶中的行星是由外部力量起決定性作用。
  • 太空採礦時代已開啟,小行星帶是目標,小行星帶的相關事實
    小行星帶大致位於火星和木星這兩個行星的軌道之間,這個區域存在大多數小行星。一些小行星在近地空間中運行,有也會因為重力影響而偏離小行星帶進入外太陽系。整個小行星帶質量的大約一半由小行星穀神星,灶神星,智神星和健神星組成。灶神星,智神星和健神星的平均直徑超過400公裡,穀神星的平均直徑為950公裡。在這個地帶中的所有小行星中,穀神星是唯一被歸類為矮行星的小行星。
  • 小行星帶內的重要發現——「高爾夫球小行星」
    1802年,德國天文學家海因裡希·奧爾伯斯發現了一顆他認為是主小行星帶內的行星。隨著時間的推移,天文學家們把這具行星命名為雅典娜,這是希臘戰士女神雅典娜的名字。隨後,科學家在主帶中發現了更多的小行星。而雅典娜也被重新歸類為大型小行星,成為該主帶中僅次於穀神星和灶神星的第三大小行星。
  • 隕石的故鄉之小行星帶
    它們是有地球以外的太陽系其他天體,如小行星、行星、大的衛星或彗星等分裂後產生的碎塊形成的,包含著大量太陽系天體形成和演化的信息。從現在採集到的隕石來看,大部分隕石來源於小行星帶。通過碰撞和引力作用。有些固體顆粒會進入地球軌道。
  • 保護地球的環,小行星帶
    最外圈是木星軌道,中間是小行星帶 大約45億年前,在太陽星雲的溫暖的內部區域緩慢冷卻形成的星子快速匯聚周圍的小右 塊和金屬塊而成為類地行星。因此,火 星和木星之間的區域裡沒有形成一顆大行星,而是有了巖石和金屬質地的小行星散布的盤或帶—主小行星帶。 天文學家估計主帶中可能有超過100萬個直徑大於1公裡的小行星。到目前為止,其中超過50萬個小行星的軌道、位置及其特徵是已知的,包括兩個最大的小行星穀神星和灶神星。這兩顆小行星,再加上智神星和婚神星,佔到主帶小行星總質量的一半以上。
  • 探索太陽系的神秘地帶——小行星帶
    小行星帶小行星帶小行星是巖質天體,尺寸不一,小的直徑只有幾毫米,大的可達到幾千米。小行星遍布整個太陽系,不過主要還是集中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這些碎片從此以後就停留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的軌道上,形成了小行星帶。如今,小行星帶分布稀疏,主小行星帶的總質量僅為月球的4%。太陽系的這部分地區充滿了各種碰撞,大多數小行星都是大的天體撞毀後形成的碎片。穀神星
  • 最新發現:太陽衝擊波,是造成小行星脫離小行星帶的原因
    科學家們通過天文望遠鏡,已經準確地確定這些隕石的來源,主要是分布在太陽系中的小行星帶上,據估計,位於小行星主環帶上的各類小行星,達到數萬億顆之多。通常情況下,這些小行星主環帶上的小行星,都在各自的軌道上正常運行,極少出現脫離軌道,進入其他行星軌道上。但為何會有這麼多的隕石墜落事件呢?
  • 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水(水星)晶(金星)球(地球),火(火星)木(木星)土(土星),天(天王星)海(海王星)冥(冥王星-已降級為矮行星)"這是老師編的順口溜,然後還讓我們記住兩個小行星帶,一個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為的是防止火星之火燃燒木星之木,另一個小行星帶(後來改為'柯伊伯帶')在冥王星外圍。
  • 小行星帶總質量相當於一顆多大的星球?
    因為:小行星帶的寬度接近2億3000萬公裡,從寬度上看,它就不可能存在於水星到金星、金星到地球以及地球到火星之間,因為小行星帶的寬度遠超過了這些星球之間的距離,而火星到木星之間的寬度則達5億多公裡,足夠放下小行星帶了。這麼多小行星能夠被凝聚在小行星帶中,除了太陽的引力作用以外,木星的引力起著更大的作用。小行星帶的位置本該是有一顆行星的。
  • 小行星帶·淺
    本期來講講各種常被問到的「小行星。」實際上,小行星帶是太陽系內介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密集區域。
  • 對地球生命極具威脅的小行星帶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小行星,小行星帶也稱為「主小行星帶」,或者叫「主帶」,因為在目前已經被編號的小行星中,超過98%的小行星都是在這裡發現的,加上還沒有被發現的,這裡的小行星總數,《估計可以多達幾十萬甚至上百方顆,估計可以多達幾十方甚至上百萬顆,所以這片區域被認為是太陽系中,天體最密集的區域,不過這裡的「密集」也只是相對來說的,其實它遠沒有大家想像的那樣,密密麻麻一顆聯一顆,不然之前從這裡穿過去的探測器包不很容易被撞到
  • 陽光所至•小行星帶—亂行者的聚集地
    當然,在幾十億年的時間裡,小行星帶了還是誕生了不少體積稍大的小行星,比如灶神星等。,炸出了無數的碎片,也就形成了現在的小行星,也有人認為誕生的不是一個大行星,而是數個體積不小的小行星,這些小行星在圍繞太陽公轉時,受外圍木星引力影響,軌道發生偏移,最終小行星之間相互碰撞,形成了現今的小行星帶。
  • 小行星帶為啥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
    那麼為什麼小行星帶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而不是位於水星和金星,或者金星與地球、地球與火星、以及木星與土星等等之間呢?這要從小行星帶的性質和起源說起。,而火星到木星之間的寬度則達5億多公裡,足夠放下小行星帶了。
  • 小行星帶為什麼只存在火星與木星之間
    這片小行星帶區域就像當初王母娘娘分開「牛郎與織女」的那條銀河隔絕在火星木星之間。圖解:小行星帶位置圖在這八大行星之間,為什麼偏偏只有火星與木星之間會出現這樣的小行星帶呢?而其他相鄰的行星卻沒有發現這樣的情況呢?
  • 為什麼只有在火星與木星之間存在小行星帶
    在這八大行星之間,為什麼偏偏只有火星與木星之間會出現這樣的小行星帶呢?同時木星引力場帶動了相當數量的小行星,導致小行星帶內的天體無法聚集起來,它們之間相互撞擊,天體也越來越小,分布越來越均勻形成了,如今的小行星帶,所以從太陽系形成至今,這裡仍然還都只是一些小天體,最大的天體就是被列入矮行星的穀神星了,直徑超過了900公裡,其質量達到了整個小行星帶天體的1/3左右。
  • 科普推文 | 小行星帶
    關於形成的原因,比較普遍的觀點是在太陽系形成初期,由於某種原因,在火星與木星之間的這個空擋地帶未能積聚形成一顆大行星,結果留下了大批的小行星。    被認同的行星形成理論是太陽星雲假說,認為星雲中構成太陽和行星的材料,塵埃和氣體,因為重力陷縮而生成旋轉的盤狀。
  • 4127.關於小行星帶和光環的思考
    仔細辨認,我發現太陽系巨行星每一顆都擁有四顆主行星,其餘的衛星,包括光環,都可以歸入小行星帶的範疇,類似太陽系木星和火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和太陽系邊緣的柯伊伯帶天體。小行星帶不是由一顆行星撞碎形成的,而是伴隨主星對偶層次形成的。開始呈彌散狀態,漸漸聚集成帶,最後凝聚成一顆或數顆星球。
  • 柯伊伯帶天體是小行星嗎?大的柯伊伯帶天體就是行星嗎?
    今時今日,柯伊伯帶天體被劃分成一個獨立的類別,而非納入小行星或彗星。我們只知道它們的成分與大部分小行星不同,運行軌跡又與傳統的彗星不同。的確,有些短周期彗星來自柯伊伯帶。在這方面,柯伊伯帶天體可以被視為彗星。除此之外,大多數小行星都是由巖石組成,而彗星則是由冰和巖石混合而成。據我們所知,大部分柯伊伯帶天體亦是由冰和巖石組成,由此可見,在這方面,它們還是與彗星更為相似。然而,我們認為有些彗星行近太陽時會失去它們的冰而「變成」小行星,因此,這兩個分類的界線實際上有點模糊。
  • 飛船容易撞上小行星帶的天體嗎?
    屏幕裡許多掉落的小行星向飛船砸去,還有飛碟向飛船開火,小朋友需要快速地操作按鍵,驅使飛船躲避危險的同時開火擊毀阻礙其前進的小行星和飛碟。而當飛船完成任務後,便會通關。這時小朋友便會很開心地手舞足蹈,說不定晚上還會夢見自己開著宇宙飛船在太空中馳騁,並敏捷地避開飛來的小行星的撞擊呢!
  • 火星與木星之間為什麼會有小行星帶?
    那就是本來在火星和木星為什麼會存在小行星帶?有些學者提出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可能是一顆和地球大小的行星碎裂的結果。    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是一個行星碎裂而來這種說法並不是空穴來風。存在著一定的科學道理。因為其他行星之間的距離都處在一個平均值內,但是唯獨火星與木星之間存在著一個比較大的空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