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帶
小行星帶
小行星是巖質天體,尺寸不一,小的直徑只有幾毫米,大的可達到幾千米。小行星遍布整個太陽系,不過主要還是集中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小行星環繞太陽運動的方向和行星一樣,因此有時也被稱為「小號行星」。不過,只有那些體積質量相當大的行星,才有足夠的引力使自己稱為規則的球形。
在太陽系形成早期,小行星的數量比現在龐大。圍繞太陽做圓周軌道運動的過程中,它們相互碰撞,有時通過引力結合到一起,形成更大的天體。有些註定要稱為今天的類地行星,而有些靠近木星軌道的則受到其強大引力影響,激烈碰撞,裂成碎片。這些碎片從此以後就停留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的軌道上,形成了小行星帶。
如今,小行星帶分布稀疏,主小行星帶的總質量僅為月球的4%。太陽系的這部分地區充滿了各種碰撞,大多數小行星都是大的天體撞毀後形成的碎片。
穀神星
穀神星
小行星帶中,最大的天體是穀神星,直徑達950千米,因呈球形而被歸為矮行星。
灶神星
灶神星
小行星帶中,質量第二大的小行星就是灶神星,它的自轉周期5.3小時,直徑525千米,表面遍布撞擊坑,濺射出的殘片掉落到地球上就形成了1200多塊隕石。因為體積很大,灶神星能在熱輻射的作用下完全熔化,具有分離的巖質地幔和金屬內核。
小行星的演化
小行星帶碰撞
當一顆小行星積聚到足夠達,內部的放射性元素衰變所釋放的能量會導致其熔化。隨後,熔化的物質按重力大小分離開。諸如鐵這樣質量達的成分下沉形成地核,而質量較輕的巖石礦物則在地表成為地幔和地殼。一顆小行星在與其他小行星碰撞的過程中會不斷演化。體積小的,在碰撞後碎裂,形成新的小行星;體積大的則會粉碎體積小的,碎石四散,剩下的部分在引力的作用下,相互吸引,再次慢慢聚集形成一個鬆散的碎石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