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中在火星軌道和木星軌道之間有一處小行星非常密集的區域,就像圍繞著太陽的星環一樣。小行星帶與太陽之間的內側有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四顆巖石星球,而在外側則分布有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四顆氣態行星。這樣就使小行星帶的存在就有了一定的神秘色彩,就像一條神奇的分界線。

介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是什麼樣的?
小行星帶距離太陽大約為2.17~3.64天文單位(地球與太陽的距離是一個天文單位,可作為參考)的宇宙空間內,此處小行星帶的小行星數量非常之多,太陽系中98.5%的小行星都是在此發現的。具體的行星數量大約在50萬顆以上,被發現的已有編號的小行星就有120437顆。

構成小行星帶的主要為三種類型的小行星,靠近小行星帶的外側也就是更靠近木星的一側,主要 是由富含碳的C-型行星為主要類型,這種類型的行星佔到了小行星帶小行星總數量的75%以上。
第二種類型的小行星也就是在小行星帶內側的部分更靠近火星軌道的小行星,此處的小行星主要由含矽的S-型行星構成,約佔小行星帶總數量的17%。
再就是比較小眾的第三類小行星M-型小行星,此種類型的小行星核心主要是以鐵-鎳為主經過毀滅撞擊之後形成的小行星,此類小行星總數約佔小行星帶的10%左右。
值得提一下的是,太陽系中最小的矮行星「穀神星」就位於該小行星帶內。

那麼這種小行星帶是怎樣形成的呢?
對於小行星帶的形成有多種說法,被普遍認同的說法就是在伴隨太陽系形成初期由於某種原因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的空檔內一顆大行星未能凝聚形成而留下大批的小行星。

也就是說在太陽系各大行星形成之時,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的星雲塵埃因為吸積過程會相互碰撞合併,小質量的星雲顆粒會逐漸的變成更大的星雲叢集,隨著質量的逐漸增大萬有引力作用也就越強從而成長為一顆巖石星球或者氣態星球。
但是這有限的空間內,新行星出來佔一部分,大質量的木星就不願意了。因為就近的形成的木星實在是質量太大,產生的潮汐力撕碎了星雲叢集的繼續聚集,再加上太陽引力的作用。只能繼續沿著原有軌道繼續旋轉,這些小行星也可以說是原本太陽系的殘留物。

我們也可以理解為木星的成型速度比小行星帶所處的這顆行星成型速度要快,所以影響了這顆行星的成型。當然另一種說法完全與這一說法正好相反,認為是一個質量與地球相仿的行星爆炸之後在多方作用力下形成的小行星帶。小行星的具體形成原因還是需要科學家們不斷努力考證之後估計我們才會有答案,其實像這樣沒有明確定論的事件還有很多,這也是神秘宇宙的魅力所在。
總結一下:
介於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為什麼會存在,比較普遍的觀點就是太陽星雲假說。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說法,你認為的某一說法都有可能是對的,畢竟連科學家們都沒有明確的定義。大家也不必爭論,時間總會給予證明的。

在不斷的探索過程中,你肯定會被這神秘宇宙的美麗所吸引,會越來越感興趣的,高大上的說法就是「陶冶情操」,希望你會喜歡。
如果你對神秘宇宙感興趣的話,可以點個關注,畢竟你的關注才是我不斷前進的動力麼,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