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並受其引力維持運轉的天體系統
太陽系是一個複雜且巨大的天體系統,雖然從宇宙的尺度來看,太陽系十分普通,在宇宙中存在大量和太陽類似的恆星,在銀河系中就存在至少3000萬個恆星,每個恆星都擁有一個和太陽系類似的天體系統。
既然太陽系在宇宙中如此普通,為什麼人類直到今天也無法完全探索太陽系,甚至一部分科學家認為,在太陽系內還可能存在一個沒有被發現的「第九行星」,人類想要探索一個普通的恆星星系系統,就如此困難嗎?
答案或許十分現實,以人類目前的科技條件,面對太陽系還是十分捉襟見肘的。縱觀人類的歷史,雖然從祖先森林古猿開始算起,人類的徵程已經有數百萬年,但是真正的科技高速發展時期只有短短的數百年,在最近幾百年中,人類文明完成了快速的飛躍,在眾多領域不斷突破,才有了今天的成果,可以說,如果地球上不出現重大的意外,例如:「特大地震」「小行星撞擊地球」「冰河時代」等等無法控制的天災,人類已經可以算得上制霸全球了。
當然,在地球上還有很多謎題等待人類探索解決,而在太陽系中,沒有解決的難題就更多了,人類科技雖然經過了幾百年的高速發展時期,但是當我們把目光放在地球之外的宇宙時,只能感覺到自己的渺小。
小行星帶
在太陽系中,目前我們已經發現確認了八顆行星,二百多個衛星,以及至少50萬顆小行星存在,還有一些介於行星和小行星之間的矮行星,前幾年被踢出行星行列的「冥王星」就被科學家認定為是一顆「矮行星」,矮星系介於行星和小行星之間,也被稱為「侏儒」行星。
矮星系最大的特點是無法清除自己軌道內的其他天體,同時也不是其他行星的衛星,在科學家剛剛發現冥王星時十分興奮,認為冥王星可能是一個體型超越地球的行星,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卻發現,冥王星的大小其實和月球差不多,並且科學家發現了很多和冥王星類似的矮星系,總不能每發現一個這樣的行星就擴大太陽系行星數量,於是冥王星被「踢」了出去。
但是在目前的研究中,科學家發現,在太陽系中可能真的存在第九大行星,只是這個行星的軌道距離太陽很遠,並且圍繞太陽旋轉一周需要的時間很久,甚至可能這個行星是一個沒有被發現的小型黑洞。
太陽系內的任何發現都會引起很大的關注,畢竟太陽系是人類的家園,任何變化都可能會對我們造成影響,如果太陽系內真的存在一個黑洞,或許會在未來對人類造成很大的影響,因為太陽系內的小行星帶之所以可以保持穩定,其實是因為太陽和木星的引力對這些小行星相互拉扯,如果太陽系內存在一個黑洞,隨著這個黑洞逐漸變大,可能會導致小行星的軌道發生變化,對地球造成影響。
在火星和木星之間,存在一個小行星十分密集的區域,在這裡存在至少50萬顆小行星,因為這裡的小行星十分密集,也被稱為「主帶」,為什麼如此大量的小行星沒有形成一顆行星呢?
其實直到今天,科學家對於太陽系的形成仍然存在很多的疑問,畢竟人類探索宇宙的時間很短暫,因為科技的限制並不能離開地球很遠,對其他恆星的了解很片面,更別提對太陽系內如此多的小行星有多麼深入的研究了。
太陽系誕生之初的故事
其實太陽系內行星的分布十分有規律,四個巖石行星最接近太陽,隨後是四個氣態行星,並且在火星和木星之間存在小行星帶作為分隔,為什麼太陽系內的行星分布如此規律呢?
我們都知道太陽內有大量的氫和氦,並且在不斷的進行著核聚變反應,當然太陽也不能永遠存在,在五十億年後,太陽也會迎來自己生命的終點,只不過並不是太陽內的氫全部轉變為了氦,而是內部的氫被消耗太多導致引力失衡,太陽會膨脹變成一顆紅巨星,隨後再冷卻為一顆白矮星。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恆星都和太陽一樣,一些恆星在生命演化的末期,會造成超新星爆發,噴發出大量的物質,可以造成超新星爆發的恆星,一般都比太陽的質量要高,我們的太陽,可能就是一個恆星在死亡後,超新星爆發後形成的氫分子雲演變而成。
在太陽形成後,炙熱猛烈的太陽風不斷吹拂原始的太陽系行星,大量的形成太陽的邊角料被吹走,較重的元素形成了四個類地行星,較輕的元素被吹得更遠,形成了四顆氣態行星,而在火星和木星周圍,因為某種原因沒有形成一顆較大的巖石行星,反而形成了大量的小行星。
木星是行星中的巨無霸,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有大量地區被木星影響,造成了「軌道共振」,在這個區域內的小行星會加速運動,相互膨脹越發猛烈,導致了並沒有形成一顆恆星。
小行星帶內的大部分小行星,都是太陽系的「本土居民」,並不是來自太陽系外的隕石,相反一些來自太陽系外的隕石,會被木星的引力甩出太陽系,當然,太陽系內的引力變化也會造成小行星的運動軌道變化,6500萬年前,就有一顆小行星撞到了地球,造成了恐龍的滅亡,因此對小行星帶地區的研究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