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火星和木星之間,存在「小行星帶」?這裡曾有一顆行星嗎?
我們知道太陽系當中存在八大行星,其中由近到遠以火星和木星為分界:距離太陽較近的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是固態小行星;而距離太陽較遠的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是氣態巨行星(其中天王星和海王星又被稱為冰巨星)。而在火星和木星之間,卻存在著一條「小行星帶」,仿佛是一道天然的分界線。那麼為何在這裡會有一條小行星帶呢?這裡會不會曾經存在一顆行星?
小行星帶大概有12萬左右顆小行星,目前我們人類在宇宙中發現的小行星,有98%以上都是存在於小行星帶的天體。小行星帶中的天體小到一粒塵埃,大到矮行星「穀神星」(直徑接近1000公裡),都在一條大概呈環形的軌道範圍內,圍繞著太陽運轉。那麼小行星帶是如何產生的呢?為何它又會產生在火星和木星之間?
這就要說到我們太陽系的誕生過程了。我們知道太陽系誕生於一團原始星雲,其中核心部分的物質凝聚成原始星核,最終質量足夠大「點燃」了熱核聚變反應,成為了一顆恆星,之後太陽系周圍的其他物質,也在各自的軌道內形成了大小不一的行星——而按照太陽系中星球軌道的分布,按理來說在小行星帶的軌道附近,也是應該存在一顆行星的。
但是!由於木星這個「龐然大物」的存在,卻導致了小行星帶的物質,無法凝聚成大型的天體。因為小行星帶處於太陽和木星之間,會受到一個向外一個向內的兩種方向的引力。而在這種引力之下,小行星帶的物質很難凝聚成為一顆行星,只能隨著木星的運行軌道不停地在一個接近「三角形」的軌道上,進行周期性的運動,有些被吸引到木星上,有些被吸引到火星上,甚至還有一些會撞到地球上……
所以小行星帶的產生,主要還是和木星很大的關係的。而且科學家根據計算機的模擬,這裡也確實很難產生一顆穩定存在的行星。而且隨著小行星帶不停地旋轉,其中許多的小型天體還會陸續被木星和火星吸引。預計在未來的幾億年內,小行星帶會完全消失,全部成為火星或者木星上面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