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冥王星被除名九大行星之後,科學家一直在致力於尋找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近來有一種說法在天文界中引起了廣泛關注。那就是本來在火星和木星為什麼會存在小行星帶?有些學者提出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可能是一顆和地球大小的行星碎裂的結果。
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是一個行星碎裂而來這種說法並不是空穴來風。存在著一定的科學道理。因為其他行星之間的距離都處在一個平均值內,但是唯獨火星與木星之間存在著一個比較大的空隙。直到18世紀中期,德國自然科學家提丟斯發現,如果將0、3、6、12、24、48、96數列中的每個數加4後的結果再除以10,其結果就是各行星間的平均距離。
計算得出:
(0+4)÷10=0.4(水星距離太陽實際0;387天文單位)
(3+4)÷10=0.7(金星距離太陽實際0.723天文單位)
(6+4)÷10=1.0(地球距離太陽實際1.000天文單位)
(12+4)÷10=1.6(火星距離太陽實際1.524天文單位)
(24+4)÷10=2.8(?)
(48+4)÷10=5.2(木星距離太陽實際5.203天文單位)
(96+4)÷10=10(土星距離太陽實際9.56天文單位)
如上面計算可得知,在火星與木星之間應該存在著一顆體積大小與火星和地球差不多的行星才對,但是這一區域卻是完全被小行星所覆蓋。但是這一區域如果當初真是一顆行星的話,它又是怎麼變成小行星的呢?
天文界對此有兩種說法:
一是拉伸論,這一理論認為是火星與木星引力相互作用下將其拉伸撕碎。這種說法不太站得住腳,如果能被木星和火星的共同引力撕碎的,那麼該星體的體積和質量應該還要比火星要小,但是根據小行星帶上小行星的總量來說,這顆星體的體積應該和火星差不多。其次是火星和木星因為自轉和公轉速度都不一致,三顆星體很難同時出現在同一位置。
第二種說法的碰撞論,一些學者認為,火星與木星之間的那顆行星的體積還要比火星要小,然後與外來的質量和體積都相當的行星發生碰撞,而且導致了兩者都支離破碎,形成了現在小行星帶的模樣。
如此說來太陽系可能真的在最初就有一顆行星在火星與木星之間,那可能就是科學家一直苦苦尋找的第九大行星,但是現在已經支離破碎了。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一直以來都是威脅地球生命存在的隱患,據說6500萬年前的那顆導致恐龍滅絕的小行星很有可能就來自於這個小行星帶。不過由於我們的木星的體積和質量足夠大,才能控制這些小行星按照自己的運行軌道圍繞著太陽公轉,但是百密也會有一疏,偶爾也會有一兩顆不受控制的。我們人類更應該努力發展科學技術,在危險來臨之前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