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如果火星和木星之間的距離足夠遠,那麼小行星帶內的小行星是可以變成一個星球的,但是現在的小行星帶受到火星和木星的引力影響太大,無法再像太陽系形成初期那樣互相撞擊融合為一個星球。
太陽系的行星都是在太陽形成不久後誕生的,地球這種類地行星在冰凍線以內,所以主要成分是熔點高的金屬和石頭,而冰凍線外側都是氣態行星,原因就是固態冰可以在融化之後被木星和土星等行星捕獲,久而久之冰凍線外就都是類木行星,並且體積和質量都要比冰凍線內的類地行星大出不少。
太陽系的類地行星都是在早期不斷的撞擊中慢慢形成的,但是在太陽系行星格局基本成型之後,引力格局也就基本成型了,小行星帶處在火星和木星之間寬達5億公裡的範圍內,如果不是因為木星強大的引力在攪局,小行星帶是可以形成一個行星的。
其他行星之間沒有小行星帶某種程度上也是因為其他行星之間的間隔不夠大,目前為止人類已經永久登記的小行星已經達到了12萬顆以上,初步估計小行星的數量在50萬顆左右,如此一來小行星帶的寬度就達到了1.5個天文單位,要知道地球和太陽的距離才1個天文單位,所以小行星帶只能存在於木星和火星之間5億公裡的空間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