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帶總質量相當於一顆多大的星球?

2020-11-15 無碼星空

小行星帶是太陽系內介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密集區域。98%的小行星都在此處被發現。

1766年德國天文學家提丟斯偶然發現一個數列:(n+4)/10,將n=0,3,6,12,……代入,可相當準確地給出各顆大行星與太陽的實際距離。

後來柏林天文臺的臺長波德通過數據核算,提出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也許還有一顆行星。

1801年,西西里和皮亞齊在例行的天文觀測中偶然發2.77 AU處有個小天體,即把它命名為穀神星;1802年,天文學家奧伯斯在同一區域內又發現另一小行星,隨後命名為智神星;1807年,在相同的區域內又增加了第三顆婚神星和第四顆灶神星;隨著觀測手段的提高,到了1923年,小行星的數量是1,000顆,1951年到達10,000顆,1982年更高達100,000顆。目前,已經被編號小行星有120,437顆。而總體的小行星數量估計在50萬顆以上。

小行星帶和柯伊伯帶

為什麼小行星帶存在火星和木星之間?

因為:小行星帶的寬度接近2億3000萬公裡,從寬度上看,它就不可能存在於水星到金星、金星到地球以及地球到火星之間,因為小行星帶的寬度遠超過了這些星球之間的距離,而火星到木星之間的寬度則達5億多公裡,足夠放下小行星帶了。

這麼多小行星能夠被凝聚在小行星帶中,除了太陽的引力作用以外,木星的引力起著更大的作用。

小行星帶的位置本該是有一顆行星的。但是呢,這顆行星的軌道上有一個勢力強大的鄰居——木星,因為木星的引力作用阻礙了這些碎片形成一顆完整的大行星。在小行星帶的外圍,木星引力場帶動了相當數量的小行星,這些小行星雖然沒有環繞木星運行,但是它們很明顯地在木星的引力場下隨波逐流,失去了凝聚力。

小行星帶和木星

小行星帶上已知最大的一顆是穀神星,直徑約935公裡,第二大的是智神星,直徑535公裡。約250顆小行星的直徑大於100公裡。

小行星帶雖然小行星數量很多,但實際上它的總質量並不大,只有地球質量的1‰左右,但是天文學家們認為在太陽系早期,小行星帶的原始物質和地球不相上下,只是由於木星的吸引,很多的小行星都墜落到了木星上,也有小部分墜落到了火星上,也有一部分小行星逃離了小行星帶,成為了太陽系的流浪者,因此小行星帶的質量越來越小,如今只有當初的1‰左右了。

小行星帶中的行星個體都非常的小,在形成的過程中由外力主導,其自身的引力作用幾乎不起作用,沒有辦法將自身在融合過程中產生足夠的高溫將物質融合在一起,因此小行星帶中的行星形狀都不規則,無法形成像地球等行星所顯示出來的球狀。

小行星是太陽系早期的剩餘物。小行星帶已經維持這個狀態運行40億年了,我們的太陽系誕生於距今約50億年前。地球誕生於距今約46億年前。因此,小行星帶上的物質,含有太陽系形成原始碼;對揭密太陽系形成是有幫助的。

目前這些小行星大體是安分的,我們要感謝木星,要不是木星用引力牽制了這些小行星,那麼它們肯定有一部分會撞向地球。話雖如此,但依舊有脫離軌道撞擊地球的可能。地球上至少百分之99.8%的流星都來自於小行星帶! 在小行星帶中,直徑大約20公裡的小行星平均1000萬年會發生一次碰撞,1000萬年對於人類來說很漫長,但放眼宇宙世界,這可是很頻繁的碰撞!


小行星帶

相關焦點

  • 小行星帶
    對於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大家的印象肯定非常深刻!不僅是因為形容小行星帶的各種圖片,也因為很多科幻片中對於闖入小行星帶的飛船的特效,更是讓人記憶深刻!而《太空旅客》中的小行星撞擊特效更製作得令人倍感科幻!也許以上兩個感覺已經佔據了大家對小行星帶的全部概念.....認為小行星帶就是這樣一種存在!
  • 小行星主帶的小行星有幾多,總質量超過了地球嗎?
    研究認為,小行星帶總質量過去很大,現在很小。
  • 小行星帶面積巨大數量眾多,是幾顆行星撞出來的?其實一顆也沒有
    小行星帶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它形成的原因實際上是由於太陽的引力和木星的引力對小天體的共同作用,從小行星帶被發現之後,天文學家們就曾經認為小行星帶可能是有一顆行星被撞碎之後形成的。還在1766年的時候,德國天文學家提丟斯提出的行星排列數列認為在火星和木星的廣大空間中應該還存在一顆行星,因為火星距離太陽不過2.2億公裡左右,然而火星之外的木星卻遠在7.8億公裡之外,這中間廣闊的範圍可輕鬆裝下火星軌道以內的太陽系,本來應該形成一顆行星的,但是天文學家們卻沒有發現它。
  • 小行星帶有50萬顆小行星,若合成一個星體該有多大?
    ,因為小行星帶的寬度遠超過了這些星球之間的距離,而火星到木星之間的寬度則達5億多公裡,足夠放下小行星帶了。    根據太陽系行星分布規律來看,在小行星帶的位置也是應該有一顆行星的,那麼小行星帶為什麼沒有凝聚成一顆行星呢?
  • 太陽系外圍有一個空間,有上千顆彗星,總質量相當於100個地球
    地球是一顆美麗的生命星球,而人類的誕生也讓這顆生命星球升級為文明星球。當人類走進科技時代之後,開始探索地球的奧秘,探索地球生命的起源。那麼地球早期的生命是如何來的呢?要知道太陽系有八大行星,目前發現只有地球是一顆美麗的生命星球,而且物種非常豐富。為什麼地球會成為一顆如此美麗不凡的生命星球呢?
  • 太陽到底是個怎樣的星球?
    太陽到底是個怎樣的星球呢? 首先,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太陽的質量非常的大。非常的大是多大呢?太陽的質量佔到了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這就意味著把太陽系的八顆行星加起來,再加上太陽系中的衛星、矮行星、小行星和彗星以及再拿個掃帚把太陽系的邊邊角角的塵埃物質打掃起來都加上才佔到了太陽系總質量的0.14%。
  • 小行星帶為啥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
    目前一般認為小行星帶由原始太陽星雲中的一群星子(比行星微小的行星前身)形成,它的寬度達1.5個天文單位,近2億3000萬公裡,其實從這個寬度上看,它就不可能存在於水星到金星、金星到地球以及地球到火星之間,因為小行星帶的寬度遠超過了這些星球之間的距離
  • 銀河小行星帶或將成為 尋找外星生命體關鍵
    ,明智的方法之一或許是尋找與太陽相似的,有小行星帶環繞的恆星。然而,在木星形成時,其軌道移位靠近太陽,在木星和太陽之間引力的作用下,「雪線」上的物質分崩離析,一顆新行星的形成過程被中止,只留下小行星帶。現在,小行星帶的總質量只相當於最初形成時的百分之一。  對於太陽系內部的行星(包括地球)來說,這些小行星的攻擊已是家常便飯。在理論上,小行星還為地球帶來了生命形成所需的原材料(如水等),並通過劇烈改變地球的環境和氣候,刺激了生命的演化過程。
  • 建造《星球大戰》中「死星」,一顆小行星足矣!
    NASA的一名工程師近日提出了一種建造電影《星球大戰》中「死星」的方法,並且該方法與「銀河帝國」所採用的方法截然不同。
  • 很少被人關注的小行星帶,本應該存在一顆行星才對
    然而,除卻冥王星這顆「假行星」外,太陽系本應該還存在一顆真正的行星。這顆行星原本應該存在的位置就在木星和火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在木星和火星之間,有一條超兩億公裡寬的小行星帶,這等寬度已經超過了許多行星軌道間的距離,比之行星星體之間的距離那就更加巨大了,就如地球與火星之間的距離,也才堪堪五千多萬公裡而已。
  • 為什麼地球能夠成為生命星球?可能有內部和外部兩個原因
    最初的時候,不少人們認為太陽系還有生命星球,包括金星和火星都有可能是生命星球。可是後來通過探測器的觀測發現,太陽系似乎只有地球這一顆生命星球。而在太陽系之外,目前發現的類地行星也有數百顆,可是能夠像地球如此美麗的行星目前還沒有發現,也就是說目前我們仍然沒有任何一顆除地球之外的系外生命星球。
  • 小行星帶為何只藏在火星和木星之間?
    小行星最密集的區域稱為小行星帶,小行星帶介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是太陽系中天體數量最密集的區域之一,由已經被編號的120,437顆小行星統計,大約有98.5%的小行星都會聚在此,據估算大約有50萬顆小行星,因此形成了小行星帶。那麼為什麼它會形成於火星和木星之間,而不是其他的行星之間呢?
  • 小行星帶前身可能是一顆擁有比人類更高級文明的行星?
    小行星帶形成是高級文明戰爭的結果,而其前身可能是一顆擁有比人類更高級文明的行星?小行星帶是木星與火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密集區域,這是太陽系中小行星最為密集的區域,據估計有高達50萬顆小行星。當然小行星帶上也有些是很大的天體,比如智神星、婚神星、灶神星、穀神星,但大部分很小,只有塵埃大小。小行星帶的成因被認為是在太陽系形成初期這個區域內的塵埃、氣體吸積形成較大的星子,但是由於木星的存在以及木星形成初期的軌道遷徙,這些星子沒有像其他行星一樣繼續積累形成更大的天體,因此小行星帶被認為是原始太陽系的遺蹟。
  • 小行星帶為何無法形成大行星?原來木星老大的搗亂!
    對於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大家的印象肯定非常深刻!不僅是因為形容小行星帶的各種圖片,也因為很多科幻片中對於闖入小行星帶的飛船的特效,更是讓人記憶深刻!而《太空旅客》中的小行星撞擊特效更製作得令人倍感科幻!
  • 小行星帶中星體無數,它們合成一個會有多大?你很可能沒想對哦
    只需要有一顆直徑超過一公裡的小行星撞擊到地球上,都會給地球生態環境帶來極大的災難,地球生命史上有幾次大的災難都是小行星撞擊形成的,比如恐龍滅絕等。小行星帶的小行星數量如此眾多,乃至形成了一條寬達2億公裡的小行星帶,而且還有這麼多的大型小行星,以及穀神星這樣的矮行星,如果將小行星帶內所有的天體合成一顆行星的話,那麼它的質量應該非常巨大了吧?那麼它到底會有多大呢?
  • 保護地球的環,小行星帶
    最外圈是木星軌道,中間是小行星帶 大約45億年前,在太陽星雲的溫暖的內部區域緩慢冷卻形成的星子快速匯聚周圍的小右 塊和金屬塊而成為類地行星。因此,火 星和木星之間的區域裡沒有形成一顆大行星,而是有了巖石和金屬質地的小行星散布的盤或帶—主小行星帶。 天文學家估計主帶中可能有超過100萬個直徑大於1公裡的小行星。到目前為止,其中超過50萬個小行星的軌道、位置及其特徵是已知的,包括兩個最大的小行星穀神星和灶神星。這兩顆小行星,再加上智神星和婚神星,佔到主帶小行星總質量的一半以上。
  • 探索太陽系的神秘地帶——小行星帶
    小行星帶小行星帶小行星是巖質天體,尺寸不一,小的直徑只有幾毫米,大的可達到幾千米。小行星遍布整個太陽系,不過主要還是集中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這些碎片從此以後就停留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的軌道上,形成了小行星帶。如今,小行星帶分布稀疏,主小行星帶的總質量僅為月球的4%。太陽系的這部分地區充滿了各種碰撞,大多數小行星都是大的天體撞毀後形成的碎片。穀神星
  • 飛船容易撞上小行星帶的天體嗎?
    屏幕裡許多掉落的小行星向飛船砸去,還有飛碟向飛船開火,小朋友需要快速地操作按鍵,驅使飛船躲避危險的同時開火擊毀阻礙其前進的小行星和飛碟。而當飛船完成任務後,便會通關。這時小朋友便會很開心地手舞足蹈,說不定晚上還會夢見自己開著宇宙飛船在太空中馳騁,並敏捷地避開飛來的小行星的撞擊呢!
  • 花神星,一顆花蕾狀的星體,地球上的隕石有38%或與它有關
    太陽系小行星帶中的小行星數量非常多,佔到了人類已發現小型數量的98%,此地聚集了大約50萬顆小行星,還有一顆唯一的矮行星——直徑達950公裡的穀神星,數量如此之多。可能朋友們會覺得這些小行星如果合起來的話,質量會非常大,但實際上它們質量相加也僅相當於地球質量的千分之一,如此之小的質量,即便所有的小行星加起來成為一顆星球,天文學家們也未必都同意把它列為一顆行星。
  • 花神星,一顆花蕾狀的星體,地球上的隕石有38%或與它有關
    太陽系小行星帶中的小行星數量非常多,佔到了人類已發現小型數量的98%,此地聚集了大約50萬顆小行星,還有一顆唯一的矮行星——直徑達950公裡的穀神星,數量如此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