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帶形成是高級文明戰爭的結果,而其前身可能是一顆擁有比人類更高級文明的行星?
小行星帶是木星與火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密集區域,這是太陽系中小行星最為密集的區域,據估計有高達50萬顆小行星。當然小行星帶上也有些是很大的天體,比如智神星、婚神星、灶神星、穀神星,但大部分很小,只有塵埃大小。小行星帶的成因被認為是在太陽系形成初期這個區域內的塵埃、氣體吸積形成較大的星子,但是由於木星的存在以及木星形成初期的軌道遷徙,這些星子沒有像其他行星一樣繼續積累形成更大的天體,因此小行星帶被認為是原始太陽系的遺蹟。
而2013年的火星男孩波力斯卡曾經在五歲的時候談論到火星和木星之間有一顆行星—普洛塞耳皮納曾經擁有過很高級的文明,火星,普洛塞耳皮納,尼比魯曾經是太陽系中三大高級文明星球,但同時它們之間存在著無休止的戰爭。
波力斯卡說普洛塞耳皮納是在幾十萬年或是上百萬年前被摧毀的,這個小男孩是這樣描述的:「一束光穿過它,普洛塞耳皮納被擊成了粉碎。」那有沒有可能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並不是主流科學說的那樣一直都是破碎的形態。
事實上,火星和木星之間的距離非常大,許多天文學家也認為,這裡如果多一顆行星很比較合理,也許這裡真的存在一顆行星然後被毀滅,形成了如今的小行星帶,然而這顆行星的居民並沒有覆滅。波力斯卡表示從物質層面上來看,這顆行星已經不存在了,但居民被傳送到了第五維度也就是我們稱之為平行世界。而在普洛塞耳皮納被摧毀的時候,火星上的居民們在火星上觀測到這顆行星死亡的全部過程。
如果你有不一樣的看法,一起在評論區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