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主帶的小行星有幾多,總質量超過了地球嗎?

2021-01-15 薛丁格宇宙


研究認為,小行星帶總質量過去很大,現在很小。

有研究認為,早先的小行星帶加起來,質量和地球相當,現在沒有了,只有地球的0.1%。

這就實際上還沒有一個月球大了,月球質量約地球的1/81。

主流理論認為,小行星帶是太陽系形成初期,吸積盤裡的一群星子。

何謂星子?就是各種小天體,是形成行星的基礎物質。

這些星子相互碰撞凝聚,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後像形成地球一樣的形成一顆行星。

小行星帶本來會形成一顆與地球差不多大小的類地行星,可惜這個位置不好,它夾在木星和火星之間,受到它們的引力攝動過大,這樣就不但沒有凝聚起來,反而有許多被甩了出去,小行星帶的質量就越來越小了。

研究表明,小行星帶的質量開始有地球大小,在形成初期的幾百萬年時間裡,由於木星引力擾動,無法凝結成一個大的天體,而且受到軌道共振影響,反而不斷的碰撞破碎,並被木星引力甩跑了99.9%,現在只剩下0.1%了。


小行星帶距離我們不遠,有數十萬顆小行星。

小行星帶距離太陽2.17天文單位(1天文單位約1.5億公裡),距離地球只有1個多點天文單位。因此人類發現的小行星有98.5%來自這裡。

小行星帶有1.47個天文單位寬,聚集了大約50萬顆以上小行星。其中已經被編號的小行星有120437顆。

小行星帶最大的一顆是矮行星中最小的,叫穀神星,直徑約950公裡;還有三顆最大的小行星,為智神星、婚神星、灶神星,平均直徑在400公裡以上。

太陽系在距太陽2.7天文單位的地方,溫度低於水的冰點,因此被稱為「雪線」,這之外的水汽都會凝結成冰,因此是彗星聚集的地方。

地球上的水主要來源是形成初期小行星帶彗星的撞擊帶來,因此這個小行星帶為地球生命孕育提供了重要基礎。

由於星體的碰撞,一些碎片塵埃在太陽系裡蔓延,這些塵埃反射太陽光,形成了黃道特有的亮光。


小行星與人類生存密切相關,研究探索意義重大。

關於小行星帶形成也有一些其他的看法。比如認為原來這裡有一顆大行星,後來爆炸形成了小行星帶。但無法解釋爆炸的原因,所以不能自圓其說。

還有一種說法是原來小行星帶有若干顆穀神星之類較大的小行星,後來碰撞碎裂了。這種說法有一定的證據支撐,就是小行星帶有一些小行星家族,如花神星族、司法星族、鴉女星族, 曙神星族、司理星族等等,這類集團小行星有二三十個,這些小行星家族裡的乘員光譜類似,可能出於一個起源。

小行星撞擊是人類生存的重大威脅,為了研究和防範這些威脅,弄清太陽系的形成機制,幾十年來,許多發達航天機構發射了不少小行星探測器,近距離甚至登陸小行星探測,有的還帶回了樣本。


比較有名的有日本的「隼鳥」1號、2號,歐空局的「羅塞塔」號,NASA的「新視野號」、「近地小行星交會」探測器等。

在太陽系至少有三個小行星聚集帶,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被稱為小行星主帶,在海王星軌道外,還有柯伊伯帶,在更遠的太陽系邊緣,還有奧特爾星雲帶,這些地方的小行星和彗星更多,以萬億顆計。

因此,人類對小行星的研究還任重道遠。


相關焦點

  • 保護地球的環,小行星帶
    最外圈是木星軌道,中間是小行星帶 大約45億年前,在太陽星雲的溫暖的內部區域緩慢冷卻形成的星子快速匯聚周圍的小右 塊和金屬塊而成為類地行星。木星的影響使星子之間更為有力地碰撞,使相對和緩的碰撞降低到最少,但只 有和緩的碰撞才會讓星子粘連在一起。與木星本身的親密接觸也驅逐了很多星子。因此,火 星和木星之間的區域裡沒有形成一顆大行星,而是有了巖石和金屬質地的小行星散布的盤或帶—主小行星帶。 天文學家估計主帶中可能有超過100萬個直徑大於1公裡的小行星。
  • 小行星帶總質量相當於一顆多大的星球?
    目前,已經被編號小行星有120,437顆。而總體的小行星數量估計在50萬顆以上。因為:小行星帶的寬度接近2億3000萬公裡,從寬度上看,它就不可能存在於水星到金星、金星到地球以及地球到火星之間,因為小行星帶的寬度遠超過了這些星球之間的距離,而火星到木星之間的寬度則達5億多公裡,足夠放下小行星帶了。這麼多小行星能夠被凝聚在小行星帶中,除了太陽的引力作用以外,木星的引力起著更大的作用。小行星帶的位置本該是有一顆行星的。
  • 2019LF6的特殊小行星年,小行星有怎樣的軌道特徵?
    這樣獨特的軌道也側面說明了,在幾十年的時間裡,為什麼這樣大小的小行星沒有經過仔細地搜索。正如下圖所示,小行星2019 LF6在(白色)的軌道運行,它的路徑完全落在地球軌道(藍色)內。被稱為Atira小行星的近地物體彗星和小行星這樣的物體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它叫做近地天體(NEO),因為受到附近行星的引力吸引而進入軌道,從而進入地球附近的區域。
  • 小行星帶為何只藏在火星和木星之間?
    ,那麼這些小行星主要會聚在哪呢?小行星最密集的區域稱為小行星帶,小行星帶介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是太陽系中天體數量最密集的區域之一,由已經被編號的120,437顆小行星統計,大約有98.5%的小行星都會聚在此,據估算大約有50萬顆小行星,因此形成了小行星帶。那麼為什麼它會形成於火星和木星之間,而不是其他的行星之間呢?
  • 隕石的故鄉之小行星帶
    為什麼會有隕石?其實隕石的「家」是遙遠而古老的太空。它們是有地球以外的太陽系其他天體,如小行星、行星、大的衛星或彗星等分裂後產生的碎塊形成的,包含著大量太陽系天體形成和演化的信息。從現在採集到的隕石來看,大部分隕石來源於小行星帶。通過碰撞和引力作用。有些固體顆粒會進入地球軌道。
  • 中國將向小行星探測發起挑戰
    (中國空間科學學會供圖)  新華社廈門11月4日電(記者張逸之、喻菲)中國正在開展小行星探測關鍵技術攻關,將通過一次發射探測兩個小天體:一顆名為2016HO3的近地小行星和一顆名為133P的主帶彗星。  根據目前的計劃,任務將發射一個探測器環繞小行星2016HO3飛行,擇機附著小行星表面、採集小行星樣品,返回地球附近釋放返回艙,將樣品送回地球。隨後,探測器將繼續飛行,藉助地球和火星引力到達主小行星帶,對主帶彗星133P開展原位探測。
  • 小行星帶內的重要發現——「高爾夫球小行星」
    1802年,德國天文學家海因裡希·奧爾伯斯發現了一顆他認為是主小行星帶內的行星。隨著時間的推移,天文學家們把這具行星命名為雅典娜,這是希臘戰士女神雅典娜的名字。隨後,科學家在主帶中發現了更多的小行星。而雅典娜也被重新歸類為大型小行星,成為該主帶中僅次於穀神星和灶神星的第三大小行星。
  • 中國小行星探測:將一次實現小行星取樣返回和主帶彗星繞飛
    來自中國國家航天局的最新消息稱,中國深空探測規劃中的小行星探測任務已經確定,即通過一次發射實現一顆近地小行星取樣返回和一顆主帶彗星繞飛探測。中國國家航天局日前通過官網發布《小行星探測任務有效載荷和搭載項目機遇公告》介紹,小行星探測任務將採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探測器攜帶科學載荷,對近地小行星2016HO3開展繞飛探測,隨後擇機附著小行星表面並採集小行星樣品,之後返回地球附近釋放返回艙,將小行星樣品送回地球,這一過程大約在3年內完成。
  • 小行星上有什麼值得挖掘的嗎?科學家:上面有太陽系古老遺蹟
    北京時間10月21日清晨,已經在太空飛行4年的冥王號探測器,成功從目前距地球3.34億千米的貝努小行星上,收集了一些塵埃和碎石。耗費7年時間,耗資約65億元人民幣,只為在小行星上抓回「一把土」,值得嗎?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研究員楊宇光來看,這是一次意義重大的「太陽系考古」。
  • 小行星採礦成美國財富密碼?100億億美元小行星能解資源危機?
    它包含數百萬個小行星,其中750,000個小行星的直徑超過1公裡,直徑超過200公裡的小行星超過200個。主帶中的小行星是如此分散,以至於大多數小行星相距數十萬公裡。小行星比月球更容易開採。這是因為即使最大的小行星的引力場也很低。這意味著太空飛行器既能飛向小行星,又容易返回太空,相比月球簡單直接。
  • 小行星帶
    那麼問題來了:第一、小行星帶真的是這麼密集嗎?簡直密集恐懼症啊....第二、如此一個小行星帶是如何形成的?第三、小行星帶未來能形成一個大的行星嗎?第四、為什麼別的行星之間沒有?也許這代表大部分朋友的想法,那麼我們就來簡單說明下:首先小行星帶其實是一個寬度達到了4億千米的環狀區域,可能無法來理解這個廣袤,簡單的說地月系之間的平均距離38.4萬千米大概只佔0.96‰,這個區域大約有超過50萬顆小型天體,差不多相當於數個地月系之間的距離才能遇到一顆天體!因此科幻片中的小行星帶都是為了觀賞效果而製作的!
  • 我國小行星探測計劃啟動,探測目標為2016ho3小行星,它上面有啥
    小行星是太陽系中數量最多的小天體,僅在小行星帶就至少有50萬顆,而在地球軌道還有一些近地小行星,如果有地球遭遇的話,體積較小的會形成大氣層中的流星現象,而質量較大的則可能會造成災難,如6500萬年前的恐龍滅絕,科學家認為就是一個直徑8公裡左右的小行星撞到地球上造成的。
  • 天文知識——小行星(Asteroid)
    從此之後,天文學家們陸續發現了不同的小行星,1868年被發現且得到認證的小行星已有100顆,科學家們意識到這一空缺區域可能是一個小行星帶。到目前為止已經被編號的小行星就有1萬多顆了。由於太陽系中的小行星大部分都集中在此區域,所以這一區域又被稱為「主帶」。說到這裡,大家肯定有個疑問了。天文學家們是怎麼發現小行星的?下面我們就來簡要的說一下。
  • 為什麼太陽系那麼多小行星
    為什麼太陽系那麼多小行星關鍵詞1:小行星帶的發現關鍵詞2:小行星帶的分類關鍵詞3:小行星會撞地球嗎自從1766年提丟斯-波得定則發現以後,很多天文學家相信,在火星與木星之間,與太陽距離2.8天文單位的地方,應該有一顆未被發現的行星。
  • 神秘的小行星帶與我們的太陽相隔多遠?看看天文學家怎麼說
    較大的天體,如穀神星、灶神星、雅典娜星和健神星,佔了該小行星帶總質量的一半,僅穀神星就佔了近三分之一。此外,直徑大於100公裡的小行星有200多顆,直徑大於1公裡的小行星有170多萬顆。穀神星與迄今為止發現的小行星相比,包括「黎明」號在2011年測繪的目標——灶神星。
  • 我國最新深空探測任務—嫦娥七號和小行星探測任務
    近地小行星2016HO3開展繞飛探測並實現取樣返回,同時對主帶彗星133P開展繞飛探測。月球南極是月球上最吸引人類探測的地方,月球南極儲存的水量相當於地球上的一個中型湖泊,同時月球南極有太陽系中最大的盆地—「艾特肯盆地」擁有大量可開採資源。月球南極由於存在水冰,是建立月球基地的首選之地。如果誰先發現水冰礦整體分布,誰就佔儘先機,首先建立基地,後來者只能另外選址。
  • 花65億元去小行星挖土值嗎?專家:當然,而且意義重大
    小行星上藏有太陽系古老遺蹟對於地球來說,近地小行星是一種危險的存在。它們在太空中風馳電掣,不時與地球擦肩而過,讓人心驚肉跳。不過這些魯莽的傢伙並非一無是處,它們身上也藏有科學家們夢寐以求的東西,比如太陽系最古老的遺蹟。鄭永春介紹說,太陽系形成之後,塵埃碰撞凝聚形成了行星、矮行星等天體,還有些粉末碎屑,成為了小行星。
  • 對地球生命極具威脅的小行星帶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小行星,小行星帶也稱為「主小行星帶」,或者叫「主帶」,因為在目前已經被編號的小行星中,超過98%的小行星都是在這裡發現的,加上還沒有被發現的,這裡的小行星總數,《估計可以多達幾十萬甚至上百方顆,估計可以多達幾十方甚至上百萬顆,所以這片區域被認為是太陽系中,天體最密集的區域,不過這裡的「密集」也只是相對來說的,其實它遠沒有大家想像的那樣,密密麻麻一顆聯一顆,不然之前從這裡穿過去的探測器包不很容易被撞到
  • 小行星帶中星體無數,它們合成一個會有多大?你很可能沒想對哦
    小行星通常被認為是星際間的「流浪漢」,由於它們沒有共同形成大型天體,這些「流浪漢」過著漂泊無定,居無定所的日子,有些小行星還經常光顧地球附近,每次有較大的小行星來到地球附近的時候,一些天文機構就會趕緊觀測計算它的軌道,生怕它們會撞到地球上,因為對地球生命而言,它們都是「冷血殺手」,
  • 研究表明:小行星上藏有太陽系古老遺蹟
    科技日報10月27日消息,北京時間10月21日清晨,已經在太空飛行4年的OSIRIS-REx(冥王號)探測器,成功從目前距地球3.34億公裡的貝努小行星上,收集了一些塵埃和碎石。耗費7年時間,耗資約65億元人民幣,只為從小行星上抓回「一把土」,值得嗎?當然!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研究員楊宇光看來,這是一次意義重大的「太陽系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