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小行星帶與我們的太陽相隔多遠?看看天文學家怎麼說

2020-11-26 天文在線

在18世紀,對所有已知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和土星)的觀測使天文學家們發現了它們軌道間的一種特定規律。最終,這引出了提丟斯-波得定理,使科學家們能夠預測行星間的空間量。根據這條定理,實際觀測的火星與木星之間的空間距離與定理的推斷不相符,對此現象的調查引出了一個重大的發現。

最終,天文學家們發現火星與木星之間遍布著無數的小天體,他們被稱為「小行星」。這又導致了「小行星帶」一詞的出現,而該詞後來被廣泛使用。和太陽系中的所有行星一樣,它們圍繞太陽運行,並在太陽系的演化與歷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結構與構成:

小行星帶由數個大天體和數百萬個小天體組成。較大的天體,如穀神星、灶神星、雅典娜星和健神星,佔了該小行星帶總質量的一半,僅穀神星就佔了近三分之一。

此外,直徑大於100公裡的小行星有200多顆,直徑大於1公裡的小行星有170多萬顆。

穀神星與迄今為止發現的小行星相比,包括「黎明」號在2011年測繪的目標——灶神星。信貸:NASA / ESA /保羅Schenck

總的來說,小行星帶的質量估計是2.8×1021到3.2×1021公斤,相當於月球質量的4%。雖然大多數小行星是由巖石構成的,但其中也有一小部分含有鐵和鎳等金屬。剩下的小行星是由這些物質和富含碳的物質混合而成的。一些距離較遠的小行星往往含有更多的冰和揮發物,其中包括水冰。

儘管小行星帶中包含了數量驚人的天體,但主帶的小行星也分布在非常大的空間範圍內。因此,物體之間的平均距離約為965,600公裡(600,000英裡),這意味著主帶主要由真空組成。事實上,由於小行星帶內的物質密度較低,現在估計探測器撞上小行星的機率不到十億分之一。

小行星帶的主要(或核心)數量有時被分為三個區域,這是基於所謂的「柯克伍德缺口」。1866年,丹尼爾·柯克伍德(Daniel Kirkwood)發現了小行星之間的距離差距,並以他的名字命名。這些差距與土星和其他氣態巨行星的光環系統相似。

起源:

最初,小行星帶被認為是一個更大的行星的殘餘,佔據了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區域。這個理論最初是由海因裡希·奧爾伯德斯(Heinrich Olbders)向威廉·赫歇爾(William Herschel)提出的,作為穀神星(Ceres)和雅典娜(Pallas)存在的可能解釋。然而,這一假設後來被證明有幾個缺陷。

首先,摧毀一顆行星所需要的能量是驚人的,而且暫時還沒有提出可以解釋這類事件的假設。其次,小行星帶的質量只有月球的4%(冥王星的22%)。與如此微小的天體發生災難性碰撞的可能性非常小。最後,小行星之間顯著的化學差異沒有指向一個共同的起源。

如今,科學界的共識是,這些小行星並不是由原來的行星分裂而成,而是來自太陽系早期的殘餘物,根本就沒有形成行星。在太陽系歷史的最初幾百萬年裡,引力的吸積導致了物質團塊從吸積盤中形成。這些團塊逐漸聚集在一起,最終達到流體靜力平衡(變成球形)並形成行星。

然而,在小行星帶的區域內,行星受到木星引力的強烈擾動而無法形成行星。因此,這些天體將像以前一樣繼續繞太陽公轉,只有一個天體(穀神星)積累了足夠的質量來達到流體靜力平衡。有時,它們會碰撞產生更小的碎片和塵埃。

在這段時間內,小行星受一定的溫度影響而融化,這使得它們內部的元素被質量部分或完全區分。然而,由於它們的規模相對較小,這段過程必然是短暫的。它很可能在45億年前結束,也就是太陽系形成後幾千萬年。

雖然這些小行星的存在可以追溯到太陽系的早期歷史,但它們如今的模樣並不是仍處於太陽系早期的樣子。自形成以來,它們經歷了相當大的改變,包括內部加熱、撞擊導致的表面融化、輻射導致的空間風化以及微隕石的撞擊。因此,今天的小行星帶被認為只包含了原始帶質量的一小部分。

計算機模擬表明,最初的小行星帶可能包含了與地球相當的質量。主要是由於引力的擾動,大部分物質在形成100萬年後被拋出,留下的質量還不到原始質量的0.1%。從那時起,小行星帶的大小分布被認為保持了相對穩定。

當小行星帶最初形成時,距離太陽2.7天文單位的溫度在冰點以下形成了一條「雪線」。從本質上說,在這個半徑之外形成的星子能夠聚集冰,其中一些可能提供了地球海洋的水源(甚至比彗星還多)。

與太陽的距離:

小行星帶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距離太陽2.2到3.2個天文單位(AU)——3.29億到4.787億公裡(20443萬到2.9745億英裡)。據估計,它的厚度為1個天文單位(1.496億公裡,或9300萬英裡),這意味著它所佔據的距離與地球到太陽之間的距離相同。

太陽系內部的小行星和木星:甜甜圈形狀的小行星帶位於木星和火星的軌道之間。來源:維基百科

小行星離太陽的距離(它的半長軸)取決於它分布在三個不同區域中的一個,這三個區域基於小行星帶的「柯克伍德間隙」(Kirkwood gap)。I區位於4:1共振和3:1共振的柯克伍德間隙之間,約為2.06和2.5 AUs(3至37.4億公裡;分別離太陽18.6億至23億英裡。

II區從I區末端延伸至5:2的共振間隙,即2.82 AU(42.2億公裡;遠離太陽。帶的最外面部分III區,從II區外沿延伸到2:1共振間隙,位於約3.28 AU(49億公裡;30億英裡)。

雖然許多太空飛行器已經到達了小行星帶,但大多數都是在前往外太陽系的途中經過的。直到最近幾年,隨著黎明號的任務,小行星帶才成為科學研究的焦點。在未來的幾十年裡,我們可能會發現自己把宇宙飛船送到那裡去開採小行星,收集礦物和冰,供地球使用。

作者: universetoday

FY: 火星蜘蛛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雖然沒有找到神秘的「第五行星」,人類卻發現了璀璨的小行星帶
    左:戴維·提丟斯,右:約翰·波得 來源|維基百科讓我們來看看提丟斯和波得發現了些什麼了不得的事19個天文單位的行星,也就是現在我們熟悉的天王星(1個天文單位等於1倍太陽到地球的距離)。而距離太陽大概2.8天文單位,遍布各種小行星和其他小天體的區域被命名為「小行星帶」。
  • 太陽系的「柯伊伯帶」是什麼,為何如此神秘?來看看科學家的解釋
    它為何如此神秘?來看看科學家的解釋。柯伊伯帶事實上,自從冥王星被發現後,天文學家艾吉沃斯提出提出了&34;這一概念。該觀點認為,在海王星外有著一片類似於小行星帶的區域,這裡聚集著大量的天體,比如小行星,彗星等等。
  • 天文學家發現,有一群外星小行星正在圍繞著我們的太陽運轉
    人類對於太空的探索所謂停止過,天文學家經常能夠在太空之中發現許多有趣,甚至令人感到震驚的事實。而就在上周,有兩名天文學家宣布,他們發現了19顆環繞太陽的外星小行星。這一切足夠令人感到驚訝。而小編今天就要和你談談這一群小行星的信息。
  • 天文學家發現,有一群外來小行星正在圍繞著我們的太陽運轉
    人類對於太空的探索所謂停止過,天文學家經常能夠在太空之中發現許多有趣,甚至令人感到震驚的事實。而就在上周,有兩名天文學家宣布,他們發現了19顆環繞太陽的外星小行星。這一切足夠令人感到驚訝。而小編今天就要和你談談這一群小行星的信息。這些小行星從何而來?
  • 小行星帶,一片神秘又充滿奇蹟的世界,能為人類帶來什麼?
    直到過了10億年之後,在強勁的太陽風的吹拂下,才形成了我們現在的八大行星為主的平穩的系統。而先前那些小行星和星際塵埃,像秋風掃落葉一樣,被掃到了太陽系的邊緣。那就是我們所熟悉的柯伊伯帶。它們大都是原行星盤的碎片,一般都比較小,直徑一般小於3000公裡。但一些個體較大,但又不能形成行星的碎片,則被太陽風吹到了火星和木星之間的環帶世界,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小行星帶。
  • 宇宙到底有多神秘?小行星16Psyche:10000萬億美元
    關於宇宙、關於地球、關於我們自身,有太多的謎題等待著我們去挖掘,但哪些是最重要的未解之謎,我們距離找到答案還有多遠呢?關注我,讓我們一起了解。,但是我們現在發現冥王星不過是柯伊伯帶家族的成員之一。不久之前我們還以為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而三十億英裡之外的冥王星是太陽系的邊緣,冥王星之外的空間都是空白一片。
  • 天文學家首次發現帶尾巴的小行星,恰處太陽系內,其上有冰層存在
    從我們以往觀測天體的經驗中發現,彗星在運行的時候由於受到太陽風的影響,會形成帶尾巴的現象出現,而這種現象,也經常被我們稱呼為彗星尾巴。像這類現象,以往我們只是在彗星上發現過,但隨著5月20日,來自夏威夷大學的天文學家們發現一顆名為2019年LD2號小行星也出現了類似彗星形狀的尾巴。
  • 太陽距離地球有多遠?人類又是如何測量的?
    我們不知道它由什麼組成,又如何形成,亦或它如何製造能量。我們不知道它有多大,我們也不知道它有多遠。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太陽到地球的距離僅在最近幾百年才被確定。相關變量實在是太多了。如果天文學家知道它有多大,就可以知道它有多遠,反之亦然,然而這兩個數字都十分神秘。
  • 天文學家拍到史上最清晰的「高爾夫球小行星」
    原標題:外媒:天文學家拍到史上最清晰的「高爾夫球小行星」  [環球網科技報導 記者 林迪]2月11日消息,據外媒New Atlas援引《自然天文學 》雜誌報導稱,天文學家拍攝到迄今為止最清晰的小行星智神星(Pallas)的照片。因圖像顯示出這個星球的表面坑坑窪窪,故名「高爾夫球小行星」。
  • 小行星帶
    也許這代表大部分朋友的想法,那麼我們就來簡單說明下:首先小行星帶其實是一個寬度達到了4億千米的環狀區域,可能無法來理解這個廣袤,簡單的說地月系之間的平均距離38.4萬千米大概只佔0.96‰,這個區域大約有超過50萬顆小型天體,差不多相當於數個地月系之間的距離才能遇到一顆天體!因此科幻片中的小行星帶都是為了觀賞效果而製作的!
  • 太陽,它到底離地球有多遠?答案你不會想到
    這也許是一件讓人驚訝的事: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我們對太陽幾乎一無所知。我們不知道它由什麼組成,又如何形成,亦或它如何製造能量。我們不知道它有多大,我們也不知道它有多遠。繞行太陽的我們距它大約1億5千萬千米,事實上,由於我們的軌道是一個橢圓形,這只是一個平均數。在最近的地方,地球離太陽1億4千7百萬千米;而最遠的距離則會達到1億5千2百萬千米。太陽系中的距離太大,以至於天文學家使用這個距離作為測量標準,從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就此被稱為天文單位。
  • 我們的太陽系——小行星帶
    意外發現 在19世紀前,這裡的小行星並不為人所知,但並非完全沒人懷疑。天文學家們對火星和木星之間的這片寬闊而空白的區域感到疑惑,因為它破壞了其他行星從太陽向外依次排列的規律些天文學家強烈地感覺一定有東西佔據了這片區域,為此花了數年時間來尋找這顆「失蹤」的行星(注意不要與祝融星搞混)。
  • 天文學家探測到一顆會變色的小行星
    天文學家從來沒有發現過會實時變色的小行星。 「我們推測整個觀察過程包含了小行星失去紅色塵埃到太空中然後露出行星下面新鮮的藍色層。>的內部區域運行,約3.7公裡(2.3英裡寬),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約為3.456億公裡(2.148億英裡)。
  • 穀神星——被揭開的「神秘小行星」
    要了解穀神星,皮亞齊需要記錄它在空中移動的位置,然後計算出其環繞太陽的軌道。所以,在每個月朗星稀的夜晚,皮亞齊都會用望遠鏡觀察星空。每一晚,他都會仔細測量,直到有一天他再也無法計算。因為太陽阻撓了他的觀察。皮亞齊首次發現穀神星時,它就在這裡,地球在這邊。隨著每晚的記錄,地球和穀神星會移動,直到穀神星移到了這裡。這表示,穀神星只有在白天才會出現。但明亮的陽光讓人很難看見這顆小行星。
  • 我們如何得知太陽有多遠?科學家給出了專業答案,看完恍然大悟
    太陽有多遠?似乎沒人會問得這麼直。然而,正是如此直白的問題困擾了天文學家兩千多年。
  • 離太陽最近小行星
    2020 AV2  圖片來源:《科學》   今年早些時候,天文學家在金星軌道內發現了一顆奇怪的小行星——它是預測存在的靠近太陽的小行星群中的第一個成員。一些天文學家認為,這是太陽系初期形成的一些小行星的線索,這些小行星從未得到正確的解釋。 已知的近100萬顆小行星大部分位於火星外的一個小行星帶,並受到木星引力的控制。科學家僅在地球軌道內發現了23顆阿提拉小行星,因為與內行星的相互作用打亂了軌道,這些小行星最終撞向其他行星或太陽。
  • 神秘的柯伊伯帶,到底是太陽系的保護圈,還是隔絕人類的界限?
    1、 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第一個柯伊伯帶天體位於火星和木星的軌道之間,通常來說,我們所謂的小行星帶,它與人類相隔的距離十分遙遠,然而位於宇宙中一個區域內的柯伊伯帶,更是真切的令人們感受到了宇宙之大。· 最後是引力的作用效果有限由於柯伊伯帶距離太陽和其它恆星系來說是十分遙遠的,因此它受到的萬有引力作用非常有限。再加上小行星之間的平均距離很遠,從而使得引力波動可引發的小行星之間的碰撞機率遠遠低於小行星帶,相互之間發生聚合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其中更多的是通過碰撞改變運行軌跡,或是分解為質量更小的小行星。
  • 神秘的柯伊伯帶,到底是太陽系的保護圈,還是隔絕人類的界限?
    神秘的柯伊伯帶,到底是太陽系的保護圈,還是隔絕人類的界限?引言你知道嗎?太陽系的邊界是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要知道地球所在的太陽系在宇宙環境中不過是一個極小的區域,人類所在的宇宙中,有著太多未知的奧秘等待著人們一探究竟。
  • 小行星帶內的重要發現——「高爾夫球小行星」
    1802年,德國天文學家海因裡希·奧爾伯斯發現了一顆他認為是主小行星帶內的行星。隨著時間的推移,天文學家們把這具行星命名為雅典娜,這是希臘戰士女神雅典娜的名字。隨後,科學家在主帶中發現了更多的小行星。而雅典娜也被重新歸類為大型小行星,成為該主帶中僅次於穀神星和灶神星的第三大小行星。
  • 天文學家最新確認十九顆星際小行星
    在太陽系45.7億年的漫長時光中,2017年發現的奧陌陌(Oumuamua),並不是唯一從星際空間拜訪地球的小行星,這一點毋庸置疑。後來星際彗星 2I/Borisov去年也到訪過地球,也代表著以後還會有「神秘來客」。那麼,其餘星際來客都在何處呢?在未來,還會有更多星際來客。並且,據最新研究表明,有一大批星際小行星會在太陽系漂浮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