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行星探測:將一次實現小行星取樣返回和主帶彗星繞飛

2020-11-22 經濟日報

來自中國國家航天局的最新消息稱,中國深空探測規劃中的小行星探測任務已經確定,即通過一次發射實現一顆近地小行星取樣返回和一顆主帶彗星繞飛探測。

中國國家航天局日前通過官網發布《小行星探測任務有效載荷和搭載項目機遇公告》介紹,小行星探測任務將採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探測器攜帶科學載荷,對近地小行星2016HO3開展繞飛探測,隨後擇機附著小行星表面並採集小行星樣品,之後返回地球附近釋放返回艙,將小行星樣品送回地球,這一過程大約在3年內完成。上述過程完成後,探測器經地球、火星借力,經歷約7年時間飛行到達小行星帶,對主帶彗星133P開展繞飛探測。探測器配置相關科學載荷,以飛越、伴飛、附著、採樣返回等方式,對目標小行星進行遙感探測、就位探測和採樣返回。

中國小行星探測任務具體包括以下科學活動:近地小行星探測方面,一是測定2016HO3軌道、自轉、形狀大小和熱輻射等物理參數。二是探測2016HO3形貌、表面物質組分、內部結構,獲取小行星樣品的背景信息。三是對2016HO3返回樣品開展實驗室分析研究,測定小行星樣品的物理性質、化學與礦物成分、同位素組成和結構構造;測定和研究小行星樣品的年齡;與隕石進行比較研究,建立返回樣品與隕石、地面觀測與遙感就位分析數據之間的聯繫。

主帶彗星探測方面,一是測定主帶彗星133P的軌道、自轉、形狀大小和熱輻射等物理參數。二是探測主帶彗星133P形貌、表面物質組份、內部結構、臨近空間環境,以及可能的水和有機物等信息。

通過獲取的數據信息,中國小行星探測任務科學研究目標主要包括揭示太陽系典型小天體的特徵和演化機理、探索太陽系形成早期的物質和生命信息、認知太陽風與小天體的相互作用過程。

中國國家航天局表示,為推動和平探索和利用深空探測事業,促進科學和技術創新,推進社會參與和國際合作,該局向國內外公開徵集科學載荷和搭載項目方案。科學載荷方面,鼓勵中外科研機構聯合提出載荷技術方案,聯合開展研製;鼓勵工程師和科學家組成團隊聯合應徵,並明確提出利用該載荷數據開展研究的具體項目;歡迎國外科研機構參加載荷方案徵集,將按照「免費搭載,數據共享,經費自擔」的原則搭載國外載荷。搭載項目方面,中國小行星探測任務預留200公斤運載能力用於向社會開放搭載,按照「自籌經費,免費搭載,數據共享」的原則,面向高等院校、民營企業、中外科研機構公開徵集搭載項目方案。

相關焦點

  • 中國將向小行星探測發起挑戰
    (中國空間科學學會供圖)  新華社廈門11月4日電(記者張逸之、喻菲)中國正在開展小行星探測關鍵技術攻關,將通過一次發射探測兩個小天體:一顆名為2016HO3的近地小行星和一顆名為133P的主帶彗星。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小天體探測項目技術負責人黃江川在近日於廈門舉行的第一屆中國空間科學大會上介紹,中國小行星探測任務正在進行論證工作,擬完成近地小行星伴飛、附著、取樣返回和主帶彗星近距離繞飛。
  • 我國最新深空探測任務—嫦娥七號和小行星探測任務
    近地小行星2016HO3開展繞飛探測並實現取樣返回,同時對主帶彗星133P開展繞飛探測。小行星探測任務將對近地小行星2016HO3開展繞飛探測並實現取樣返回,同時對主帶彗星133P開展繞飛探測。2016HO3小行星發現於2016年4月26日,其環繞太陽的軌道使得它持久地陪伴在地球附近,至少未來100年都將對地球不離不棄,被視為地球的準衛星。2016HO3小行星距離地球最遠不會超過地球與月球距離100倍,最近和地球的距離不低於38倍地球與月球距離。
  • 中國嫦娥七號和小行星探測正啟動實施,嫦七將赴月球南極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國家航天局等七部門今天(7月29日)發布《關於開展嫦娥七號和小行星探測科普試驗載荷創意設計徵集活動的通知》,通知顯示,探月工程四期嫦娥七號任務和行星探測重大工程小行星探測任務正在啟動實施。
  • 我國小行星探測計劃啟動,探測目標為2016ho3小行星,它上面有啥
    小行星是太陽系中數量最多的小天體,僅在小行星帶就至少有50萬顆,而在地球軌道還有一些近地小行星,如果有地球遭遇的話,體積較小的會形成大氣層中的流星現象,而質量較大的則可能會造成災難,如6500萬年前的恐龍滅絕,科學家認為就是一個直徑8公裡左右的小行星撞到地球上造成的。
  • 國家航天局徵集嫦娥七號和小行星探測任務科普試驗載荷創意設計
    中國國家航天局徵集嫦娥七號和小行星探測任務科普試驗載荷創意設計中新社北京7月29日電 (郭超凱)中國國家航天局7月29日發布通知,該局正開展嫦娥七號和小行星探測科普試驗載荷創意設計徵集活動。中國探月工程自2004年啟動以來,取得了一系列有重大國際影響的創新成果。
  • 國家航天局徵集嫦娥七號和小行星探測任務科普試驗載荷創意設計
    中國國家航天局徵集嫦娥七號和小行星探測任務科普試驗載荷創意設計中新社北京7月29日電 (郭超凱)中國國家航天局7月29日發布通知,該局正開展嫦娥七號和小行星探測科普試驗載荷創意設計徵集活動。中國探月工程自2004年啟動以來,取得了一系列有重大國際影響的創新成果。當前,中國國家航天局正在啟動實施探月工程四期嫦娥七號任務和行星探測重大工程小行星探測任務。嫦娥七號任務擬開展月球南極著陸與巡視探測;小行星探測任務擬對近地小行星2016HO3開展繞飛探測並實現取樣返回,同時對主帶彗星133P開展繞飛探測。
  • 日本和美國接連在小行星挖土,我們何時去?天問二號上演技術奇襲
    今年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的天問一號探測器生動詮釋了什麼叫做技術奇襲,在缺席火星探測長達半個世紀後中國航天沒有選擇小打小鬧的火星環繞探測,而是要一步實現繞、落、巡火星探測。對微弱引力天體的環繞運行實際上並非基於環繞目標的引力進行,比如環繞天宮神舟組合體運行的伴飛小衛星是基於地球引力並輔以特殊的軌道設計,進而實現繞飛。同理,2016HO3小行星在環繞太陽公轉的同時也環繞地球運轉,這就為繞飛探測創造了軌道條件,當然這條軌道的設計與控制難度要遠高於此前實施的兩次小衛星伴飛任務。
  • 日本和美國接連在小行星挖土,我們啥時去?天問二號上演技術奇襲
    今年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的天問一號探測器生動詮釋了什麼叫做技術奇襲,在缺席火星探測長達半個世紀後中國航天沒有選擇小打小鬧的火星環繞探測,而是要一步實現繞、落、巡火星探測。對微弱引力天體的環繞運行實際上並非基於環繞目標的引力進行,比如環繞天宮神舟組合體運行的伴飛小衛星是基於地球引力並輔以特殊的軌道設計,進而實現繞飛。
  • 美日已進行了小行星探測取樣,為啥我國小行星探測器還得再等幾年
    今年3月份,日本的隼鳥2號成功地從「龍宮」小行星取樣並返航地球的信息吸引了全球的目光,這是日本第二次從小行星取樣行動,第一次是2003年發射的隼鳥號,於2010年成功取樣返回地球。日本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地從數億公裡的小行星取樣返回地球的國家,目前也是唯一一個。
  • NASA登陸「貝努」採樣引關注,中國小行星探測任務穩步推進
    ,90年代以來,小行星探測活動日益增多,美、歐、日等國和機構先後完成了各自獨特的標誌性任務,實現了飛越、伴飛、採樣返回等多種方式的探測。近地小行星的時間,暗示貝努可能起源於主小行星帶。2016HO3(綠色圈)據有關方面宣布,我國小行星探測任務正在進行論證工作,擬採用一次發射實現一顆近地小行星取樣返回和一顆主帶彗星繞飛探測
  • 小行星探測最發達的國家為何是日本?|億歐全球視角
    其中,C型小行星表面物質的化學成分與太陽大氣的平均組成很相似,富含碳質和有機質成分,很有可能含有水。 因此,了解、研究C型小行星是當前深空探測的重要目標,可為今後從太空中汲取自然資源做好準備。當然,探測小行星道阻且長,只有對航空航天技術做出更進一步的試驗和開發,才能實現這一目標。到目前為止,僅有美國、歐空局、日本以及中國在探測地外小行星上邁出了步伐,下文將做具體介紹。
  • 除天問一號外,嫦娥七號、小行星探測都安排了,嫦娥十五載人登月
    而在10月底,「嫦娥五號」探測器也將從海南文昌出發,前往月球「挖土」,並攜帶樣品返回。「嫦娥六號」的發射大約在2023年到2024年之間,同樣會在月球上鑽探取樣並返回地球。與此同時,7月29日,中國探月工程官方宣布,當前正在啟動實施探月工程四期「嫦娥七號」任務,計劃開展月球南極著陸和巡視探測。
  • 除天問一號外,嫦娥七號、小行星探測都安排了,嫦娥十五載人登月
    而在10月底,「嫦娥五號」探測器也將從海南文昌出發,前往月球「挖土」,並攜帶樣品返回。「嫦娥六號」的發射大約在2023年到2024年之間,同樣會在月球上鑽探取樣並返回地球。與此同時,7月29日,中國探月工程官方宣布,當前正在啟動實施探月工程四期「嫦娥七號」任務,計劃開展月球南極著陸和巡視探測。
  • 日本「隼鳥2號」成功將小行星樣品帶回地球
    火星成為下一個探測目標。至今,人類對火星的探測只實現了「繞、著、巡」,還沒有實現採樣返回,主要原因是火星距離遙遠、環境特殊和引力較大等。美國、日本、俄羅斯等一些國家已計劃在2030年左右對火星進行採樣返回探測,我國也擬於2028年實施火星採樣返回任務。分析研判日本在小行星探測取樣返回領域領跑全世界。
  • 美國飛船即將著陸小行星,日本已成功,中國何時能做到?
    塔薩姆會噴出一股氮氣將小行星上的塵埃「吹起來」,這樣小行星表面的塵土便可以進入到塔薩姆的取樣頭中。我國計劃:雙星探測根據2019年10月26日在廈門舉辦的第一屆中國空間科學大會上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黃江川的介紹,我國正在開展技術攻關,預計將一次對兩枚小行星展開探測,分別為:2016HO3和133P主帶彗星
  • 歐陽自遠院士:中國還要到火星和小行星上採樣返回
    嫦娥五號探測器是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的中國首個實施無人月面取樣返回的太空飛行器。其計劃在探月工程三期中完成月面取樣返回任務,是該工程中最關鍵的探測器,也是中國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戰。中國預計11月底擇機發射「嫦娥五號」。值此航天發射之際,網易科技推出《月球,我們又來了》大型策劃報導IP,將對嫦娥五號探月進行全程報導和科普傳播。歐陽自遠院士是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參與並指導了中國月球探測的近期目標與長遠規劃的制訂。
  • 僅距離75米,美國深空飛船即將著陸小行星,中國何時能做到?
    塔薩姆會噴出一股氮氣將小行星上的塵埃「吹起來」,這樣小行星表面的塵土便可以進入到塔薩姆的取樣頭中。我國計劃:雙星探測根據2019年10月26日在廈門舉辦的第一屆中國空間科學大會上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黃江川的介紹,我國正在開展技術攻關,預計將一次對兩枚小行星展開探測,分別為:2016HO3和133P主帶彗星
  • 嫦娥七號、小行星探測官宣!月球南極著陸與巡視
    今天,中國探月工程今天官方宣布,當前正在啟動實施探月工程四期「嫦娥七號」任務,計劃開展月球南極著陸與巡視探測。同時,行星探測重大工程小行星探測任務也已啟動實施,計劃對近地小行星「2016HO3」開展繞飛探測,並實現取樣返回,同時對主帶彗星「133P」開展繞飛探測。
  • 美國首個小行星取樣返回器到底是啥樣的?
    O- Origins:起源實現一顆富碳原始小行星的取樣和返回,對其本質、歷史乃至礦物和有機質的分布情況進行分析;SI – Spectral Interpretation:光譜解譯對一顆原始富碳小行星的全球特徵進行確認,從而為地面望遠鏡開展的小行星觀測提供直接對比數據參照;
  • 未來我國還將實施火星取樣返回、木星系探測
    目前,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正在奔火的徵程;嫦娥六號、七號、八號,小行星探測、火星取樣返回、木星系探測等工程任務也將按計劃陸續實施。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在發布會上介紹,嫦娥五號是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首次實現了我國地外天體採樣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