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時間,我國航天發展進入黃金期,「天問一號」行星探測器搭乘「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升空,正在飛往火星的途中。而在10月底,「嫦娥五號」探測器也將從海南文昌出發,前往月球「挖土」,並攜帶樣品返回。「嫦娥六號」的發射大約在2023年到2024年之間,同樣會在月球上鑽探取樣並返回地球。與此同時,7月29日,中國探月工程官方宣布,當前正在啟動實施探月工程四期「嫦娥七號」任務,計劃開展月球南極著陸和巡視探測。
嫦娥七號想像圖
緊隨其後的「嫦娥八號」,除了和「嫦娥六號」和「嫦娥七號」一樣進行科學探測之外,還會進行一些關鍵技術的月面實驗,比如測試3D列印技術,用月壤建房子等等,因為我國的「嫦娥工程」最終目的,是要在月球上建立長期有人值守的基地。
影視作品中的中國月球基地
根據規劃,「嫦娥工程」共分為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建立月球基地三大階段,其中肩負載人登月重任的,是「嫦娥十五」。按照規劃,大約可以在2035年實現目標,但是以目前的進度來看,可能會提前。雖然相比「阿波羅」十一號登月晚了60多年,但它的意義已經從政治角逐上升到實用角度,重點探索如何將月球探險和採礦變成一種有利可圖的商業活動,從而將其變為一種可持續的行為,後續還會有大量的中國人登月活動。
登陸月球將變成一個有利可圖的商業活動
相比對月球、火星的探測,我國也沒有忘記對太陽系小行星的探測。就在「嫦娥七號」任務公開的同一天,7月26日,我國行星探測重大工程小行星探測任務也已啟動實施,計劃對近地小行星「2016HO3」開展繞飛探測,並實現取樣返回,同時對主帶彗星「133P」開展繞飛探測。
中國首個小行星彗星探測器
目前在小行星探測這一領域,日本已經走在我們前面,其於2014年12月發射的「隼鳥」2號探測器在兩次成功完成著陸「龍宮」表面,並採集巖石樣本的任務之後,正在返回地球的途中,目前距地球9000萬公裡,計劃在今年12月6日回歸地球。而此前的隼鳥號行星探測器,則早已於2010年6月13日返回地面。
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
日本的行星探測走在世界前列,並不代表比我國先進多少,主要是因為大家的航天探測側重點不同。我們有大火箭、有完善的太空通信網絡,因此將主要精力用於宇宙飛船、空間站、月球和火星的探測上,這一點和美國是一致的。而日本航天由於實力不濟,只能劍走偏鋒,將小行星作為自己的探測重點。
中國天和空間站核心艙樣段
不管怎樣,在探測宇宙的星辰大海中,我們已經揚帆起航,無論是「嫦娥工程」,還是「天問一號」,都是我們永遠向前的腳步,這個腳步會一直延伸下去,永遠不會有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