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向小行星探測發起挑戰

2020-12-02 新華網客戶端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黃江川在近日於廈門舉行的第一屆中國空間科學大會上介紹小行星探測(中國空間科學學會供圖)

  新華社廈門11月4日電(記者張逸之、喻菲)中國正在開展小行星探測關鍵技術攻關,將通過一次發射探測兩個小天體:一顆名為2016HO3的近地小行星和一顆名為133P的主帶彗星。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小天體探測項目技術負責人黃江川在近日於廈門舉行的第一屆中國空間科學大會上介紹,中國小行星探測任務正在進行論證工作,擬完成近地小行星伴飛、附著、取樣返回和主帶彗星近距離繞飛。

  根據目前的計劃,任務將發射一個探測器環繞小行星2016HO3飛行,擇機附著小行星表面、採集小行星樣品,返回地球附近釋放返回艙,將樣品送回地球。隨後,探測器將繼續飛行,藉助地球和火星引力到達主小行星帶,對主帶彗星133P開展原位探測。

  據介紹,小行星2016HO3直徑大約在40至100米之間,光譜類別不詳,密度約為2.7克每立方釐米,是離地球較近、軌道相對穩定的一顆「地球準衛星」。

  133P是在主小行星帶中發現的第一顆主帶彗星,同時具備小行星的軌道特性和彗星的活動特性,其彗核的最大直徑約為5.4千米,密度約為1.4克每立方釐米。主帶彗星是近年發現的太陽系小天體家族中的新種類。

  黃江川說,小天體探測是空間探索的前沿、熱點,同時也是高門檻的深空探測任務,其難點主要來自於小天體具有微引力、不確定性以及未知的環境,它們的形狀、成分與結構等性質難以通過地面觀測獲得。

  「通過地面觀測,我們推測小行星2016HO3自轉很快,大約半小時轉一周。小天體結構通常較為鬆散,要在快速轉動的小天體上著陸,難度可想而知。」黃江川說,「完成對這個近地小行星探測後,探測器還要飛往主帶彗星,這兩個探測任務之間的銜接也是我們面臨的巨大難題。」

  黃江川說,133P雖然體積較大,但是也存在不確定性,比如它距離地球遙遠,處於小行星帶外沿,更接近木星,距離越遠測軌精度就越低。

  他介紹,小行星探測器除了將攜帶先進的儀器獲取科學探測數據外,還將採用高效電推進等先進技術,並具備高度自主導航、智能操控功能來應對未來任務過程中的不確定性。

  其實中國早已飛越探測過一顆小行星。2012年12月13日,嫦娥二號圓滿完成探月既定任務和日-地L2點試驗任務之後,在距地球約700萬千米遠的深空,以每秒10千米的相對速度飛越「圖塔蒂斯」小行星,二者最近的距離約為770米。

  據悉,中國小行星探測任務正在國家航天局的組織下穩步推進。2019年4月,國家航天局發布了小行星探測任務合作機遇公告,向全世界徵集科學載荷與搭載任務,有望為中國小行星探測任務增添亮點,也體現了中國在空間科學探索方面開放、包容的進取姿態。

相關焦點

  • 中國首個小行星採礦機器將要出徵,挑戰美日深空壟斷
    今天我們要為大家介紹的是我國在航空領域取得的又一成就,中國首個小行星採礦機器出徵,計劃在今年的是11月份升空,屆時將再次挑戰美日深空壟斷的局面。,此前也只有美國和日本這兩個發達國家具備小行星探測的技術,並且付諸於實踐。
  • 中國小行星探測:將一次實現小行星取樣返回和主帶彗星繞飛
    來自中國國家航天局的最新消息稱,中國深空探測規劃中的小行星探測任務已經確定,即通過一次發射實現一顆近地小行星取樣返回和一顆主帶彗星繞飛探測。中國國家航天局日前通過官網發布《小行星探測任務有效載荷和搭載項目機遇公告》介紹,小行星探測任務將採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探測器攜帶科學載荷,對近地小行星2016HO3開展繞飛探測,隨後擇機附著小行星表面並採集小行星樣品,之後返回地球附近釋放返回艙,將小行星樣品送回地球,這一過程大約在3年內完成。
  • 劍走偏鋒,日本繞開火星「本星」登陸探測火衛一有何挑戰?
    劍走偏鋒,日本繞開火星「本星」登陸探測火衛一有何挑戰?這兩個太陽系中的「小不點」有何探測價值?德國航天中心表示,它們的起源是個科學難題。兩顆衛星可能是被火星捕獲的小行星,也可能是由一個較大天體與火星相撞形成的。火星、火衛一、火衛二系統的形成機制將幫助我們深入了解太陽系中的行星起源。作為日本火星探測任務MMX的一部分,火星車計劃於2024年發射成空,2025年進入火星軌道。
  • 除了火星,中國未來還將探測木星、小行星
    中國焦點面對面【除了火星,中國未來還將探測木星、小行星】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劉彤傑近日在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時表示,中國行星探測計劃規劃了4次任務,首次火星探測天問一號任務是第一次,已經發射實施,目前其他任務正在論證中。第二次規劃的是小行星探測任務,預計在2024年前後實施。
  • 中國火星探測器升空 在太空領域向美國發起最新挑戰
    ,努力實現太空的商業化使用,「火星探測可能更像1960年代的太空競賽,更重要的是聲望,而不是戰略重要性」全文共919字,讀完約需4分鐘中國啟動了其迄今最雄心勃勃的太空探測之旅,7月23日向火星發射了一個探測器,從而加大了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太空統治地位的挑戰。
  • 中國首個小行星採礦機器出徵!11月升空,挑戰美日深空壟斷局面
    編者按:有著中國首個小行星採礦機器人稱號的第一個探測器計劃在11月升空,該探測器重量大約30公斤,進入500公裡高度的軌道,主要用於驗證太空飛行器的軌道操控、模擬捕獲小行星、在小行星周圍進行控制等技術。目前,美日在小行星探測方面處於壟斷地位,中國相關企業開始這方面的研究將挑戰美日深空壟斷局面。
  • 我國小行星探測計劃啟動,探測目標為2016ho3小行星,它上面有啥
    ,有助於揭開早期太陽系形成之謎,美國和日本等國家都已進行了一些小行星探測研究計劃,近兩年來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對龍宮小行星進行的探索活動尤其讓世人注目,其收穫也頗豐,如今隼鳥2號探測器正在返回地球,今年12月份將送回從龍宮小行星上取回的物質。
  • 日本劍走偏鋒宣布將在2024年探測火星的兩顆衛星 並登陸火衛一後採樣返回
    日本劍走偏鋒宣布將在2024年探測火星的兩顆衛星 並登陸火衛一後採樣返回(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澎湃新聞:2020無疑是個火星年,阿聯、中國和美國先後發射探測任務。這兩個太陽系中的「小不點」有何探測價值?德國航天中心表示,它們的起源是個科學難題。兩顆衛星可能是被火星捕獲的小行星,也可能是由一個較大天體與火星相撞形成的。火星、火衛一、火衛二系統的形成機制將幫助我們深入了解太陽系中的行星起源。
  • 美日已進行了小行星探測取樣,為啥我國小行星探測器還得再等幾年
    在這短短5秒裡面,奧西裡斯-REx探測器需要發射高壓氮氣,以吹動小行星表面碎石機粉塵,然後就趁機採集樣品。如果第一次採集樣品達到預定目標,奧西裡斯-REx探測器就將啟程返回地球,否則將會擇機再進行第二次取樣。按原計劃,一切順利的話,奧西裡斯-REx探測器將於2023年9月返回地球。
  • NASA登陸「貝努」採樣引關注,中國小行星探測任務穩步推進
    也可能不止一種機制起作用,進一步深入研究將增進人們對小行星及其類型的理解。同年4月5日,隼鳥二號向龍宮表面投下撞擊器(SCI),炸出一個直徑超過10 m、深2~3 m的人造隕石坑。3個月後的7月11日,成功完成第2次採樣,實現對小行星地下新鮮巖石樣品的採集。
  • 深空探測將有「大動作」!中國航天再啟星辰大海夢
    深空「大動作」  至於月球探測、火星探測、小行星探測等深空探測方面,中國航天同樣要有「大動作」。  在前不久舉行的2019年月球和深空探測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我國目前正在抓緊組織開展嫦娥五號、嫦娥六號和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等重大工程任務的研製。
  • 新聞| 0911韓娛-MBC音樂將向billboard發起挑戰等更多資訊
    原標題:新聞 | 0911韓娛-MBC音樂將向billboard發起挑戰等更多資訊 2 MBC音樂將向美國音樂公告牌發起挑戰 MBC音樂將向美國音樂公告牌發起挑戰,推出全新嘻哈節目《目標:音樂公告牌-殺死比爾
  • 芝諾:向「無限」發起挑戰的哲學騎士
    這些終不能實現,只能將遺憾寄托在悲涼的秋風中。蘇軾的感慨就是人的有限與無限的矛盾。誰的一生中沒有將此刻時間凝固的渴望,希冀將此時的畫面定格,讓身邊的人成為永遠的時刻呢?書齋中的浮士德也會發出「太美了,請停一下」的感嘆。
  • 小行星探測最發達的國家為何是日本?|億歐全球視角
    其中,C型小行星表面物質的化學成分與太陽大氣的平均組成很相似,富含碳質和有機質成分,很有可能含有水。 因此,了解、研究C型小行星是當前深空探測的重要目標,可為今後從太空中汲取自然資源做好準備。當然,探測小行星道阻且長,只有對航空航天技術做出更進一步的試驗和開發,才能實現這一目標。到目前為止,僅有美國、歐空局、日本以及中國在探測地外小行星上邁出了步伐,下文將做具體介紹。
  • 美探測器抵達小行星「貝努」 將挑戰著陸和巖石採集
    【觀察者網綜合報導】 據日本「共同社」12月4日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3日宣布,探測器「OSIRIS-REx」已抵達目的地小行星「貝努」的上空。將與正在探測小行星「龍宮」的日本探測器「隼鳥2號」一樣,挑戰在小行星上著陸和巖石採集,2023年將巖石帶回地球。此外還計劃與日本團隊合作,交換巖石並展開相互研究。
  • 嫦娥五號任務新聞發言人裴照宇:未來十年將實施小行星、木星系探測...
    中國還將在未來十年內實施一次小行星探測任務,一次火星採樣返回任務。 將制定一個樣品管理辦法,對樣品如何管理,如何分配使用,會做出具體規定。樣品是科學研究重要的基礎物質,一方面我們會組織國內科學家對樣品進行研究,同時管理辦法中也提出積極開展樣品研究的國際合作,我們也歡迎國外科學家來開展樣品研究。
  • 嫦娥四號成功登陸月球背面促日本挑戰新難題:著陸小行星
    ,在多方面還有不小的成就,上世紀80年代時,日本在航天領域不亞於中國,後來才被我們甩開的,如今日本在在深空探測領域依然有不低的水平。 日本非常重視發展深空探測項目,在2003年,發展了隼鳥號探測器,試圖採集小行星樣本並將採集到的樣本送回地球,可惜連續遇上故障,直到2010年才完成返回,完成首次小行星取樣。
  • 中國嫦娥七號和小行星探測正啟動實施,嫦七將赴月球南極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國家航天局等七部門今天(7月29日)發布《關於開展嫦娥七號和小行星探測科普試驗載荷創意設計徵集活動的通知》,通知顯示,探月工程四期嫦娥七號任務和行星探測重大工程小行星探測任務正在啟動實施。
  • 53歲男子向五大洋海溝發起挑戰 欲成「終極探險家」
    53歲男子向五大洋海溝發起挑戰 欲成「終極探險家」 2018-12-26 08:56:3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郭炘蔚
  • NASA小行星探測任務Psyche通過關鍵設計評審,2022年發射
    NASA的一項小行星探測任務剛剛掃清了2022年發射道路上的一大障礙,其目標是太陽系裡最有趣的天體之一。NASA官員今天(7月7日)宣布,Psyche任務剛剛通過關鍵設計評審(CDR),任務將探測直徑為225公裡的金屬小行星「16 Psyche」。在關鍵設計評審期間,NASA 對任務各個系統和分系統進行了評估,包括科學載荷、通信、動力、推進裝置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