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國家航天局等七部門今天(7月29日)發布《關於開展嫦娥七號和小行星探測科普試驗載荷創意設計徵集活動的通知》,通知顯示,探月工程四期嫦娥七號任務和行星探測重大工程小行星探測任務正在啟動實施。
通知中稱,嫦娥七號任務擬開展月球南極著陸與巡視探測,小行星探測任務擬對近地小行星2016HO3開展繞飛探測並實現取樣返回,同時對主帶彗星133P開展繞飛探測。
2019年4月,國家航天局首次公布小行星探測任務相關信息,當時發布的《小行星探測任務有效載荷和搭載項目機遇公告》顯示,小行星探測將通過一次發射實現一顆近地小行星取樣返回和一顆主帶彗星繞飛探測。
這份公告明確,探測器將對近地小行星2016HO3開展繞飛探測,隨後擇機附著小行星表面並採集小行星樣品,之後返回地球附近釋放返回艙,將小行星樣品送回地球,這一過程大約在3年內完成。上述過程完成後,探測器經地球、火星借力,經歷約7年時間飛行到達小行星帶,對主帶彗星133P開展繞飛探測。
通過對近地小行星2016HO3和主帶彗星133P的伴飛/原位探測,以及2016HO3返回樣品的實驗室精細分析,我國計劃揭示太陽系典型小天體的特徵和演化機理。同時,探討揭示太陽系的形成與演化歷史,開展小行星和彗星中可能的水、各類有機物與礦物質等綜合研究,為生命起源這一重大科學命題的研究提供重要佐證。這份公告提出,鼓勵國內單位與國外科研機構聯合提出載荷技術方案,聯合開展研製,鼓勵工程師和科學家組成團隊聯合應徵,並明確提出利用該載荷數據開展研究的具體項目。
根據今天發布的嫦娥七號和小行星探測科普試驗載荷創意設計徵集通知,這兩次任務中將留出部分資源,面向全國(含港、澳、臺)徵集科普試驗載荷創意設計,徵集內容為科普試驗載荷創意設計方案,含科普意義、基本原理、設計方案等。徵集對象為全國大、中、小學生(含港、澳、臺),可以個人或團隊形式參與,團隊人數不超過6人。主辦方將結合工程實際,從獲獎作品中確定科普試驗載荷創意方案,並協調設計方、實施方開展詳細設計和工程研製,隨工程任務飛往深空進行科普試驗。
通知對創意設計提出了要求,要求嫦娥七號、小行星探測任務科普試驗載荷創意設計需分別明確適應於月球軌道或月球表面、小行星(彗星)軌道或小行星表面,創意設計應具有新穎性、科普性、展示性,應考慮載荷工作環境約束,儘可能明確載荷使用條件等相關要求。
新京報記者 倪偉
編輯 白爽 校對 李世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