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地球的環,小行星帶

2021-01-22 騰訊網

最外圈是木星軌道,中間是小行星帶

大約45億年前,在太陽星雲的溫暖的內部區域緩慢冷卻形成的星子快速匯聚周圍的小右 塊和金屬塊而成為類地行星。每顆行星的成長過程中,都在各自的軌道上清掃著遇到的和軌道附近的星子,直到在軌道上不再能遇到新的物質,這些巖石世界才完成了增長。

在火星軌道之外,星子的吸積和成長為更大的行星的進程持續地被附近木星的強大引力阻止和打斷。木星的影響使星子之間更為有力地碰撞,使相對和緩的碰撞降低到最少,但只 有和緩的碰撞才會讓星子粘連在一起。與木星本身的親密接觸也驅逐了很多星子。因此,火 星和木星之間的區域裡沒有形成一顆大行星,而是有了巖石和金屬質地的小行星散布的盤或帶—主小行星帶。

天文學家估計主帶中可能有超過100萬個直徑大於1公裡的小行星。到目前為止,其中超過50萬個小行星的軌道、位置及其特徵是已知的,包括兩個最大的小行星穀神星和灶神星。這兩顆小行星,再加上智神星和婚神星,佔到主帶小行星總質量的一半以上。

穀神星

小行星並不是隨機分布的。木星的引力拉扯在小行星帶上清出了很多缺口(見柯克伍德缺口),還有一些小行星群體像一個家族一樣一起運動,它們可能是曾經一個更大天體瓦解後緩慢散落的遺蹟。木星的特洛伊小行星是兩大群小天體,它們被束縛在木星和太陽引力彼此平衡的特別軌道上。

小行星撞擊後的內部小碎片時常掉落到地球上,我們稱之為隕石。它們的年齡和成分提供了大量關於太陽系形成和演化的信息細節。

相關焦點

  • 對地球生命極具威脅的小行星帶
    不然之前從這裡穿過去的探測器豈不很容易被撞到,in,實際上無論是最早進入小行星帶的「先鋒10號」,還是後來的「航海家」「卡西尼」,以及「新視野號」等等,它們都平安地穿過了小行星帶,並沒有發生什麼意外,實際上探測器在這裡發生碰撞的概率,還不到十億分之一,因為你想想,這片區域的空間這麼大,小行星的個頭還那麼小,區區百萬顆平均下來相互距離其實還是很遠的,區區百萬顆,每個小行星之間的距離,實際上都差不多相當於地球到月球之間的距離
  • (原創)「小行星環」撞擊地球時方向是不斷改變的!
    小行星撞擊地球前會破裂形成「小行星環」,「小行星環」撞擊地球時方向不斷改變;這樣,白堊紀隕石坑「渤海灣」與「墨西哥灣」的撞擊方向就完全相反,形成的地質構造也就有所不同。由於地球的自轉方向是不變的,所以隕石坑衝擊波層流裡高速流動的物質轉化的金屬氫聚合的巖石與礦物逆掩和順推形成的陸地與洋殼還是大同小異的
  • 小行星帶是怎麼形成的?
    ,並且由於萬有引力的作用,造成了這些小行星帶無法形成行星,小行星帶有十幾萬顆小行星,其中最大的有三顆,分別是智神星、婚神星、灶神星,直徑超過四百公裡,其餘的小行星比較小。通過長期的科學研究表明,對於小行星帶有以下四個方面的論述:      一:根據小行星的形狀判斷,小行星帶的形成是經過高溫融合形成的,但是這種融合和其他行星不同,比如地球,地球在形成過程中的融合過程是以萬有引力為主導作用,但是小行星帶中的行星是由外部力量起決定性作用。
  • 白堊紀末期小行星環撞擊的方向
         白堊紀末期,小行星環撞擊地球導致地臺活化。    小行星環在白令海峽形成隕石坑後,在太平洋東岸轉為由北向南俯衝。     環太平洋斷裂帶和特提斯構造域都是小行星撞擊形成的。
  • (原創)小行星環俯衝、撞擊的蹤跡
    (1)白堊紀末期,小行星環撞擊中生代的淺海環境形成陸地與海洋;小行星環的尾部在太平洋西岸由南向北俯衝形成郯廬斷裂帶,高速流動的物質轉化的金屬氫聚合的二氧化矽燒結形成地壘(王氏組含礫砂巖)。(地壘的走向由小行星俯衝狀態決定)(2)小行星在俯衝瞬間低空爆炸,會形成二氧化矽巖漿衝擊波層流。
  • 地球上的生命是由小行星帶過來的?讓我們一起走進其中的奧秘
    見過形似鑽石的小行星麼?它們是怎麼形成的呢?本努和龍宮將會告訴你  在距地球約6億公裡的地方,環太陽軌道上散布著碎石,大致在木星和火星的軌道之間。小行星帶包含著百萬個形狀奇怪的巖體,其中有一部分以自己的方式接近地球。
  • 小行星周期性撞擊地球是地質變化的動力
           中生代的地球是淺海環境,地球的引力比現在小,大型恐龍可以在淺海裡自由馳騁。       白堊紀末期,小行星環撞擊地球導致地臺活化,地軸傾斜,隕石坑連接形成環太平洋斷裂帶和特提斯構造域;隕石坑巖漿衝擊波層流逆掩形成大陸,順推形成島弧(包括內陸島弧)和洋殼。
  • 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水(水星)晶(金星)球(地球),火(火星)木(木星)土(土星),天(天王星)海(海王星)冥(冥王星-已降級為矮行星)"這是老師編的順口溜,然後還讓我們記住兩個小行星帶,一個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為的是防止火星之火燃燒木星之木,另一個小行星帶(後來改為'柯伊伯帶')在冥王星外圍。
  • 有神秘力量保護地球?本應墜落在地球的小行星,卻半空發生爆炸!
    有神秘力量保護地球?本應墜落在地球的小行星,卻半空發生爆炸!關於地球生命的起源,網絡上一直有這樣的傳聞,有人認為,地球上所有的一切都是高級文明所可以安排的,所以受到高級的限制,人類永遠都不可能走出太陽系。
  • 小行星撞擊地球是完全可能的!
    小行星環周期性撞擊地球是地質變化的動力。從古生物化石的層序來看,地球經過了至少5次小行星環的撞擊(化石是隕石坑巖漿衝擊波層流的納米物質擊穿古生物實體形成的)。地球有生物以來的第6次小行星環撞擊,是完全可能發生的。
  • 小行星帶與柯伊伯帶是怎樣形成的?與地球自然災難是否有關係?
    人類目前的氣象科技雖然已經很發達,但地球上絕大多數的自然災難並非人為緣故,也就是說還是地球演變的「自然現象」,但引起地球這些「自然現象」的根本原因卻不一定源於「自然」。接下來我們就來追溯太陽系的演變歷史,回顧太陽系行星的演變故事、分析我們地球演變為如今模樣的根本原因。
  • 小行星帶為什麼只存在火星與木星之間
    對於小行星帶有以下4個方面的論述:第一:形狀小行星帶的形成高溫融合形成的,但是這種融合和其他行星不同,例如地球,地球在形成過程中的融合過程,是以萬有引力為主導作用,但是小行星帶中的小行星是由外部力量起決定性作用。
  • 為什麼只有在火星與木星之間存在小行星帶
    對於小行星帶有以下4個方面的論述:第一:形狀小行星帶的形成高溫融合形成的,但是這種融合和其他行星不同,例如地球,地球在形成過程中的融合過程,是以萬有引力為主導作用,但是小行星帶中的小行星是由外部力量起決定性作用。
  • 解碼小行星帶,能帶來生命,也能毀滅生命;有衛星,也有光環!
    2)與其他天體相比,小行星的直徑都很小,只有少數幾顆小行星能夠達到400km的量級。僅憑其自身的微小引力作用不足以導致在會聚時產生足夠的高溫將相應物質融合在一起。否則,它們應當完全會具有完整的球狀結構。    3)小行星的結構形狀與行星光環物質,比如土星環中的物質構成截然不同。
  • 太空採礦時代已開啟,小行星帶是目標,小行星帶的相關事實
    小行星帶大致位於火星和木星這兩個行星的軌道之間,這個區域存在大多數小行星。一些小行星在近地空間中運行,有也會因為重力影響而偏離小行星帶進入外太陽系。整個小行星帶質量的大約一半由小行星穀神星,灶神星,智神星和健神星組成。灶神星,智神星和健神星的平均直徑超過400公裡,穀神星的平均直徑為950公裡。在這個地帶中的所有小行星中,穀神星是唯一被歸類為矮行星的小行星。
  • 小行星帶內的重要發現——「高爾夫球小行星」
    麻省理工學院地球、大氣和行星科學系的博士後助理麥可·馬塞特是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天文學》雜誌上的第一作者。在幾個世紀以來的探索後天文學家發現,與主小行星帶的大多數天體相比,雅典娜星的軌道高度傾斜。儘管這些天體大多數都沿著與太陽大致相同的橢圓軌道運行,軌道傾角小於30,但雅拉斯軌道相對於太陽平面的傾斜度為34.837(其原因至今仍是個謎)。
  • 小行星撞地球,可能嗎?
    2020 VT4與地球擦肩而過,距離地球最近時到達南太平洋上空370公裡處,接近國際空間站的軌道高度,此距離打破了小行星2020 QG於今年創下的3000公裡的近地小行星距離記錄。位於夏威夷的小行星對地撞擊最終預警系統(ATLAS)發現了這顆小行星,其直徑可能為5-10米。如果它撞向地球,將會在大氣層中解體。而此次與地球相遇大大改變了小行星2020 VT4的軌道,相遇前其軌道黃道傾角為13度,周期549天,相遇後變為10.2度,315天。軌道改變後,它和地球下次相遇將是2052年11月13日,屆時最近距離將在290萬千米左右。
  • 隕石的故鄉之小行星帶
    它們是有地球以外的太陽系其他天體,如小行星、行星、大的衛星或彗星等分裂後產生的碎塊形成的,包含著大量太陽系天體形成和演化的信息。從現在採集到的隕石來看,大部分隕石來源於小行星帶。通過碰撞和引力作用。有些固體顆粒會進入地球軌道。
  • 小行星帶上了口罩明早造訪地球
    巨大的「潛在危險」 小行星1998 OR2將於周三(4月29日)安全地飛過地球,因為疫情原因,它似乎已經攜帶了自己的口罩。 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天文臺一直在監視這顆小行星的進近,並最近發布了這顆巨大太空石的新圖像。
  • 小行星帶,一片神秘又充滿奇蹟的世界,能為人類帶來什麼?
    而先前那些小行星和星際塵埃,像秋風掃落葉一樣,被掃到了太陽系的邊緣。那就是我們所熟悉的柯伊伯帶。它們大都是原行星盤的碎片,一般都比較小,直徑一般小於3000公裡。但一些個體較大,但又不能形成行星的碎片,則被太陽風吹到了火星和木星之間的環帶世界,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小行星帶。在這裡,大量的小行星在圍繞著太陽公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