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小行星帶,能帶來生命,也能毀滅生命;有衛星,也有光環!

2021-01-15 宇宙解碼

小行星上存在水冰 或表明地球生命來自太空


    Themis是火星和木星之間小行星帶上最大的小行星之一


    天文學家藉助美國宇航局設在夏威夷的紅外線望遠鏡設施(Infrared Telescope Facility),分析「24 Themis」小行星表面巖石反射的光線,發現24 Themis小行星覆蓋著一層薄薄的霜,而且存在有機物。


    美國田納西大學研究人員約什-埃默裡說:「我們探測到的有機物似乎是複雜、長鏈條分子。隨隕石降落到地球上,這些有機物開啟了地球生命起源。」


    不過在小行星表面發現水冰也令科學家感到很奇怪,因為它們本應迅速蒸發掉。埃默裡補充說:「這意味著這顆小行星內部水冰含量很豐富,很可能其他很多小行星亦是如此。小行星上的水冰為地球上的水究竟來自哪裡的奧秘提供了答案。」




    小行星帶的形成類似於行星光環的形成,源自於太陽系形成之時太陽自轉的離心力作用。


    盤旋於火星軌道與木星軌道之間區域的小行星帶,估計由數十萬顆小行星匯集而成,並分別圍繞太陽中心做圓周軌道運動。至今人們已經發現並命名的小行星已達120437顆之多。

 

    相關信息顯示,它們的形成應源自於太陽系形成時期太陽自轉離心力的作用。


    藉助行星探測器對於小行星的拍攝,比如由伽利略號探測器拍攝的小行星Gaspra和小行星Ida的圖片等。對於小行星的相關現象與力學機制我們可以作這樣的解析。


    從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出它們的結構形狀都極不規整,整個小行星顯現出被高溫融合的痕跡。並且,天文觀測還發現,富含碳值的C—型小行星佔小行星總數的75%以上,那一定是因為受到高溫燒灼的緣故。


 

首先,由小行星的各種現象可以初步推導出如下的結論:


    1)從小行星的形狀可以判斷,它們是經過高溫融合而最終形成的,但它們的融合過程與行星及衛星的融合過程不同,在融合過程中起控制作用的絕不僅僅是其中心的萬有引力,而是某種外在的力對於其最終的形狀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2)與其他天體相比,小行星的直徑都很小,只有少數幾顆小行星能夠達到400km的量級。僅憑其自身的微小引力作用不足以導致在會聚時產生足夠的高溫將相應物質融合在一起。否則,它們應當完全會具有完整的球狀結構。


    3)小行星的結構形狀與行星光環物質,比如土星環中的物質構成截然不同。土星光環中分布著大量的微細顆粒及塵埃物質,並且未經高溫熔化而呈現出疏鬆的表面結構。這足以說明行星光環中至少存在一部分物質是未曾經歷過高溫的原始星雲物質(如圖3-46所示),而小行星帶內的小行星,至少對於之前提到的小行星Gaspra和Ida,以及大量的富含碳值的C—型小行星,卻是經歷過高溫融合的硬化顆粒結構。


    4)小行星帶的分布與行星光環的分布呈現出類似的環帶形狀。

 

    其次,由以上的第3)條結論,可以驗證太陽系是由星雲物質凝聚而成的假設是沒有太大疑問的。正是行星的光環完美地保留了太陽系形成之前的小部分星雲原始物質,使得它們最終沒有經歷過高溫的作用而一直以微粒的形狀保留到現在。


    由第1)及第2)條結論,我們可以推斷其中大部分小行星必定曾經到達過近日空間,並且是在近日空間熔化結合而成為獨立的較大顆粒結構,然後又在較大的氣流作用下冷卻下來,才最終形成了不規整的外在形狀。因為它們自身沒法產生高溫導致融合,這可以從行星光環的分散小顆粒狀態得到證明。


    最後,立足於以上推論,對於小行星帶甚至整個太陽系的形成過程可以簡單地進行這樣的描述:


    在太陽系形成階段,大量星雲物質在不斷地向恆星方向渦旋而進。由於恆星質量的不斷增加,加強的引力作用進一步加速了星雲旋進的速度,最終使得它們具備了強大的動能。強大的動能最終有一部分在碰撞過程中轉換為恆星的內能並使恆星溫度升高;另一部分則保留為太陽自轉的動能,使太陽加速並保持著較快的自轉運動。



    隨著太陽的自轉,不斷會聚而來的氣體物質也隨之具備了圍繞太陽自轉的速度,並在引力及離心力的共同作用下不斷地向赤道面會聚。當墜入恆星的氣體物質越來越多,再由於恆星溫度進一步的升高,氣體物質的體積急劇膨脹並向太陽的赤道面延伸,直至填充到遙遠的近日空間。


    這些隨著太陽一起自轉的氣體物質,當到達一定高度範圍以後,它們會因為自轉離心力過大而不斷向外逃逸,同時也將一部分墜入近日空間而被熔化的星雲物質攜帶到遠離恆星的位置,並最終平衡在某一軌道高度運行。那些被攜帶出來的,在氣旋中受到不規則的力的作用而冷卻成為不規則形狀的顆粒物最後便構成了小行星帶。


    同時,大量的氣體物質由內向外的逃逸過程或許還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正在向恆星中心墜落的行星的運動軌跡,使得它們具備了更大的切向速度,從而避免了它們沿著渦流的方向墜落到恆星中心,成為穩定地運行在太陽周圍的行星。


    非常幸運的是,這樣的作用過程我們可以從哈勃望遠鏡拍攝的螺旋星雲NGC-4622中得到完美的證實。


    從星雲仍然在不斷運動及變化的螺旋結構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兩條螺旋尾仍處於遠離恆星的外圍空間,而螺旋的頭部向內連接到處於恆星外的一個近似的圓環上,但卻沒有繼續往恆星方向延伸直至墜落到恆星上。我們還可以明顯地看見在近似圓環的內側還有一個由太陽引出的反螺旋結構。

 

    這種天文現象表明:在恆星周圍與恆星一同旋轉並不斷向外逃逸的大氣及夾雜物,正在給後面繼續靠近的旋渦星雲物質不斷地改變著運動的方向,給以離心力的作用並給以切向的加速,直至最後它們在恆星外圍的某一空間距離實現力學的平衡而永遠地圍繞恆星運轉。就如同太陽系的行星及小行星那樣,也或者如同行星的光環那樣,環繞中心的天體不停地做慣性圓周運動。


    那些以反螺旋方式逃逸出來的氣體物質最終在漫長的運行過程中大部分被行星的引力捕獲而成為行星的大氣層,同時還因為遠離恆星的炙熱區域而在行星上收縮或者凝結成液態的水或者固態的冰,而被氣體攜帶出來的部分固體顆粒則形成了前面所述的小行星帶。


    其中,由於地球在太陽系中所處的位置關係,在太陽系形成之時大量的氫、氧元素會合併發生反應所生成的水蒸氣也成為逃逸出來的氣體物質。當水蒸氣到達地球所處軌道空間時由於溫度降低而大量凝結為液態的水,於是被地球的引力捕獲而形成了地球上的海洋,並使地球成為太陽系唯一存在液態水的行星。


    此時,如今所見的太陽繫結構也基本形成。


藝術家繪製的小行星和氣態巨行星。


    關於太陽系形成的主流理論是這樣的:一片巨大分子雲中一小塊的引力坍縮。大多坍縮的質量集中在中心,形成了太陽,同時,太陽附近的塵埃和碎片開始凝聚。小砂礫變成小巖石,它們彼此碰撞形成更大的巖石。在這個混亂時期,留下來的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行星、衛星和一些小的天體。通過研究小行星,我們就可以了解太陽系在幾十億年前是什麼樣子的。



    雖然小行星遍布太陽系,但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有一個巨大的小行星帶。一些天文學家認為如果沒有木星在附近,這些小行星也許會形成一個行星。順便說一句,這個「帶」可能會給我們留下錯誤的印象,即這裡擠滿了小行星,但實際上,小行星帶非常空曠,這裡小行星之間的距離有數百或數千英裡之遙。這表明太陽系是一個巨大的地方。



    雖然小行星的種類很多,但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研究,根據隕石成分和光譜分析將大多數小行星分為三類:「矽質」小行星含有一個石質矽層包圍的鐵鎳內核,這種小行星約佔15%。「金屬質」小行星佔10%,主要由鐵和鎳組成。「碳質」小行星數量最多,佔了75%,它們含有豐富的碳。



    NASA對這類小行星也有分類。特洛伊小行星與一些行星在同一個軌道運轉,但它們「懸浮」在一個被稱為拉格朗日點的特殊的地點,在這裡太陽引力和地球引力達到平衡。在火星、木星和海王星附近都發現了特洛伊小行星的存在,而且2011年在地球附近也有發現。在地球附近有很多近地小行星,它們的軌道與地球公轉軌道重疊或接近,(從統計學角度講)這就對地球構成了威脅。可以說,目前還沒有發現任何一顆小行星將來肯定會撞擊地球。


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衛星是指在圍繞一顆行星軌道並按閉合軌道做周期性運行的天然天體,之前,我們一度認為小行星體積太小,不存在小行星衛星。第一顆確認的小行星衛星是環繞艾女星(243 Ida)運行的艾衛(Dactyl)。是在1993年由伽利略號探測船(Galileo probe)所發現。超過150顆小行星擁有衛星,今後還會有更多的小行星衛星被發現。最近的一個例子是2015年初發現的,距離地球120萬公裡的2004 BL86小行星。             


小行星2004 BL86和它的衛星圖片

 

我們可以飛越、圍繞甚至降落在小行星上

小行星飛越地球的圖片


    NASA說超過10個太空飛行器完成了對小行星的探測任務,所以我們這裡只列舉幾個例子。2007年9月27日早7時34分從佛羅裡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這是第一個探測小行星帶的人類探測器,也是第一個先後環繞穀神星與灶神星這兩個體積最大的小行星的人類探測器。日本隼鳥號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的小行星探測計劃。這項計劃的主要目的是將隼鳥號探測器送往小行星25143,採集小行星樣本並將採集到的樣本送回地球。


    正如我們所知道的,由於體積太小,小行星上沒有生命存在


    小行星的體積實在太小了,甚至沒有大氣層。它們的引力很弱不足以將它們塑成圓形,所以小行星的形狀是不規則的。為了讓我們了解它們到底有多小,美國宇航局介紹說,太陽系中所有小行星的質量加起來還沒有我們的月球大。


    儘管它們的體積很小,但小行星表面可能有水在流動。2015年發布的灶神星觀測結果表明該天體上的溝壑可能是水衝刷的結果。理論認為,當體積小的小行星撞擊體積較大的小行星時,較小的小行星會釋放出一層冰,並留下較大小行星上,撞擊的衝擊力會把並變成水,衝刷小行星表面。



    根據對恐龍化石和與它們同時代的其他生物的化石研究,恐龍在6500萬或6600萬年前迅速消失。對這一事件存在兩種假說:一個小行星或彗星撞擊了地球或大規模的火山噴發。小行星撞擊事件的證據是,在世界各地發現了「銥地層」(銥是在地球表面相當罕見的元素,但在隕石中有相對較高的含量),這個全球性災難事件的最可信證據是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一個叫希克蘇魯伯隕石坑,根據年齡測算有6500萬年的歷史。但是銥元素在地球內部也有發現,這又印證了火山爆發理論。無論哪一種情況,產生的後果就是碎片阻擋了陽光,地球上暗無天日,植物的光合作用被破壞,撞擊倖存下來的恐龍也被餓死,最終導致恐龍滅絕。



    最後要說的是,可能不止一顆小行星擁有光環。科學家們在一顆小行星周圍發現了行星環。該行星名為女凱龍星(Chariklo)。在此之前,人們已知擁有光環的太陽系天體,也僅限於土星、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相關焦點

  • 4127.關於小行星帶和光環的思考
    當我把目光轉向太陽系巨行星的時候,曾經一度陷入困惑:太陽系巨行星包括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每一顆都擁有數十顆衛星,全部擁有光環,難道它們擁有那麼多對偶層次嗎?仔細辨認,我發現太陽系巨行星每一顆都擁有四顆主行星,其餘的衛星,包括光環,都可以歸入小行星帶的範疇,類似太陽系木星和火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和太陽系邊緣的
  • 地球早期的水可能來自於彗星,帶來水的同時也有可能帶來了生命
    地球是一顆美麗的藍色生命星球,地球之所以能夠誕生生命,誕生人類,跟地球有豐富的液態水資源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地球海洋的面積佔到了全球面積的71%,根據科學家的探測研究,認為地球早期的生命可能也是誕生於海洋中。
  • 深度解碼太陽系行星、衛星、探測器、小行星帶
    木星有4個小衛星:木衛一(正在噴發當中)        土星也是「最輕」的行星,密度只有水的0.69,是唯一能「漂浮」在水面上的大行星。土星是「扁」的行星,赤道半徑與極半徑之比是 1∶0.9。        土星最顯著的特徵是它美麗的光環,用望遠鏡看過土星的人一定會留下終身難忘的印象
  • 沒有這5個產生智慧生命的條件,行星是無法出現生命的!
    科學家一直在宇宙中尋找人類起源的秘密,雖然科學家認為生命在宇宙中應該是普遍存在的,但從上世紀通過發射衛星開始探測其它行星以來,並沒有發現第二顆存在生命的行星,而且其它星球的環境與地球相比較都顯得非常極端,那麼至少有2000億顆恆星的銀河系裡就只有人類存在嗎?
  • 對地球生命極具威脅的小行星帶
    所以現在發現小行星的數量,一直在不斷地上漲,關於小行星帶的形成上次簡單提到過,早期的假說是這塊兒本來有一顆類地行星,叫「法厄同星」,然後由於某些原因被摧毀了,完了剩下的碎片形成了現在的小行星帶,不過這套假說解釋不了很多問題。
  • 小行星帶是怎麼形成的?
    ,並且由於萬有引力的作用,造成了這些小行星帶無法形成行星,小行星帶有十幾萬顆小行星,其中最大的有三顆,分別是智神星、婚神星、灶神星,直徑超過四百公裡,其餘的小行星比較小。      三:小行星帶中的物質和行星光環的物質完全不同,比如和土星環中的物質,土星光環中的物質是由大量非常細微的顆粒組成,並且這種物質顯得非常的疏鬆,沒有經過高溫的融合過程,但是對於小行星帶來說,由於其形成經過外力的作用,會使得部分行星會經過高溫融合形成硬化的顆粒結構。      四:由於火星及木星的萬有引力作用,造成了小行星帶的分布呈帶狀。
  • 小行星有光環,還不止一條
    女凱龍星周邊的兩條光環。這是天文學家第一次在小行星周圍發現光環。圖為藝術想像畫。圖片來源:ESO/L. Calçada/M. Kornmesser/Nick Risinger (skysurvey.org)光環,是一種很難發現的現象。
  • 新發現,妊神星也有一個光環
    新發現,位於遙遠柯伊伯帶的矮行星妊神星(Haumea)也有一個光環,這是海王星軌道外首個發現帶有星環的天體。
  • 人類對小行星撞擊「又愛又恨」,南極隕石發現火星「生命」證據?
    不過想想也有道理,隕石的下落速度是每秒18公裡。視頻中擊穿小行星的物體是從後方追過來的,要知道現階段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飛得這麼快的。轉眼一想,1908年發生的通古斯大爆炸也是在空中發生了爆炸事件,是否會是一顆隕石在落地前同樣被什麼東西擊穿爆炸的呢?那時候,地球國家就有這麼高速高級的武器了嗎?
  • 太陽系內除了土星,還有哪些行星有光環?原來地球也有自己的光環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都認為只有土星才有光環圍繞。1979年3月,木星那個暗淡但仍然可以觀測到的光環也被發現,它是由一個比較明亮的窄環和一個扁環形的暈環組成的。1989年,當「旅行者2號」宇宙探測器飛近海王星時,發現海王星居然也有5條圍繞著它的環,有的環是完整的,有的則是環的一部分,既環孤。
  • 為什麼地球不大可能會有兩個天然衛星?原來會帶來巨大的麻煩
    太陽系有八大行星,的球是處於宜居帶的一顆行星,同時也是目前發現的唯一生命和智慧文明星球。地球有一顆天然衛星月亮,相信大家都知道。那麼太陽系的其它行星是否也有衛星呢?根據科學家的觀測發現,太陽系八大行星,有六顆行星都有衛星存在,而且衛星數量都要比地球多。比如火星有兩顆衛星,木星有79顆衛星,土星有60多顆,天王星有30多顆,海王星有10多顆。
  • 解碼生命:從多視角看生命
    作為我國第一本系統介紹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書籍,第一版《解碼生命》出版至今,已有20年之久。在過去的年歲裡,後續進展令人眼花繚亂,人類正在認識自我的徵程上大步前進,因此又到了對「解碼生命」進行總結和展望的時候。
  • 星球物語|自帶光環的土星:比水還輕盈的星球
    在晴朗的夜晚,我們能看到天空中的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其中土星離我們最遠。視力較好的人還能看見天王星及小行星帶裡的灶神星和穀神星,但輪廓會很模糊。天文學家當初知道土星的時候,還以為它是太陽系最後一顆行星。
  • 陰謀論者稱:流氓星球「尼比魯」毀滅了火星上的生命
    根據一個令人震驚的理論,一個神秘的星球導致了火星上生命的毀滅。   傳奇塞爾維亞天文學家米羅b Proti?說地球可能在最近出土的作品中也面臨同樣的命運。   陰謀論者認為,一個名為Nibiru或行星X的巨大外星世界正在向地球進發,並將在今年晚些時候出現。
  • 衛星就像護甲光環,不僅大多行星有,其實星系也有
    假如地球時刻都在被隕石撞擊,那麼智慧生命是很難形成的,幸好有月球,非常奇特的現象,大部分行星、恆星、甚至星系都有衛星環繞,這些衛星保護著內部不受外部的衝擊,眾所周知,太陽系內八大行星除水星和金星外其餘6個全都有衛星,這些衛星就像護甲光環一樣,默默無聞地保護著他們的主體,比如我們的月亮,滿目瘡痍
  • 地球上的生命是由小行星帶過來的?讓我們一起走進其中的奧秘
    見過形似鑽石的小行星麼?它們是怎麼形成的呢?本努和龍宮將會告訴你  在距地球約6億公裡的地方,環太陽軌道上散布著碎石,大致在木星和火星的軌道之間。小行星帶包含著百萬個形狀奇怪的巖體,其中有一部分以自己的方式接近地球。
  • 地球生命起源被找到了?小行星進入太陽系,在地球上留下了生命?
    地球生命的起源被找到了?小行星進入太陽系後,在地球上留下了生命?在地球生命進化的過程中,有一個問題一直難以解決,那就是地球生命的起源是從哪裡開始的?針對於這一問題,科學家的觀點各不相同,部分學者認為地球上生命的出現是40億年前,在海底熱泉口所誕生的,因為這裡的溫度適宜,還擁有充足的水資源,生命在這裡誕生是理所當然的,而地球上所有的生命起源,都是由海洋生物所進化而來的。除了這一觀點之外,也有一部分學者認為,太陽系中生命的產生很有可能會和40億年前,太陽系的一場意外有很大的關係。
  • 美國科學家宣布:火星曾經擁有一個巨大的光環!
    我們驚喜的發現,火星至少擁有過一個明顯的光環,並且在它的漫長的生命裡,可能還有更多。這意味著,一些更小的巖石的星球也可以擁有光環,儘管我們現有的太陽系中還沒有這樣的例子。這是第一次在所有太陽系中能找到的,比氣態巨行星和冰凍星球體積更小的卻擁有光環的天體。凱莉克羅星是半人馬小行星群中的一顆,這個小行星群在木星和海王星之間圍繞。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尼爾斯玻爾研究所的Uffe Gr e J rgensen說到: 對我來說,我們不僅能探測到光環系統,並且能準確地找到它由兩個清楚的分離的光環組成,是一件很驚奇的事情。
  • 木星是地球的保護神,月球更是「生命之盾」,這說法到底對不對?
    一直有種理論,說的就是木星是太陽系的清道夫,地球的保護神,而月亮則更是地球的生命之盾,當然不可否認太陽系內的天體都有存在的必要,但要給他強加上一個清道夫、保護神又或者生命之盾是否有些誇大其詞的嫌疑?準備觀測的卡洛琳·蘇梅克這顆彗星可能起源於木星和火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原本是一顆繞日短周期彗星,在數十年前被木星引力捕獲(可能在1970年前後),成為木星的一顆衛星,公轉周期為2年,遠木點為0.33
  • 會議紀實 | 「解碼生命」的背後,是人類與疾病「較量」的強大武器
    12月30日,在2020年尾聲將近之際,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Bio-X研究院院長賀林教授主編的《解碼生命》(第二版)新書發布會在上海交通大學Bio-X研究院舉行。會上,賀林院士簡要分享了《解碼生命》(第二版)的幾個核心要點以及書籍創作背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