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周期性撞擊地球是地質變化的動力

2020-10-18 鍾希瑞

      太陽系以及地月系的形成過程是聚合反應——爆炸。

       中生代的地球是淺海環境,地球的引力比現在小,大型恐龍可以在淺海裡自由馳騁。

       白堊紀末期,小行星環撞擊地球導致地臺活化,地軸傾斜,隕石坑連接形成環太平洋斷裂帶和特提斯構造域;隕石坑巖漿衝擊波層流逆掩形成大陸,順推形成島弧(包括內陸島弧)和洋殼。由於地球質量增大,大型古生物進入海洋生活!

       中生代淺海環境裡的大部分古生物實體隨隕石坑巖漿衝擊波層流形成化石,廣泛分布於陸地和海洋,無法證明大陸的「漂移」;隕石坑巖漿衝擊波層流裡高速流動的物質轉化的金屬態氫離子在聚合形成巖石和礦物的同時,巖石和礦物也記錄了金屬態氫離子流產生的磁場,可見,古地磁無法證明大陸的「漂移」。

        小行星周期性撞擊地球是地質變化的動力;隕石坑巖漿衝擊波層流裡高速流動的物質轉化的金屬態氫離子聚合形成了地殼裡的巖石、礦物、烴、水、胺基酸等等。

        海洋與大陸是一體的,太平洋兩岸的地質「差異」是小行星環撞擊的方向發生了改變;大西洋與太平洋都是「淹沒」了順推的隕石坑巖漿衝擊波層流(玄武巖)的海水。

       (下圖:小行星俯衝帶金屬態氫離子聚合形成的地壘——王氏組含礫砂巖。)

相關焦點

  • 小行星撞擊地球是完全可能的!
    小行星環周期性撞擊地球是地質變化的動力。從古生物化石的層序來看,地球經過了至少5次小行星環的撞擊(化石是隕石坑巖漿衝擊波層流的納米物質擊穿古生物實體形成的)。地球有生物以來的第6次小行星環撞擊,是完全可能發生的。
  • 隕落地質學給中國五大地質學派指出了地質變化的動力
    自1996年在北京召開的第30屆全球地質大會上,張海亭先生提出了「鐵鎂質橄欖巖和菱鎂礦」的隕落成因(註:隕落成因的矽酸鹽、碳酸鹽種類較多,不是隕石);指出了「板塊運動」的片面性與局限性。這樣,隕落地質學也就給「中國五大地質學派」指出了地質變化的動力。
  • 6500萬年過去了,科學家是怎麼找到小行星撞擊地球的隕石坑的
    原因主要的有以下幾種:有酸雨學說;地磁變化學說;大陸漂移學說;物種競爭學說;被子植物中毒學說;氣候變遷說;以及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學說。在這眾多的學說裡,最著名的還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假設。這顆直徑10公裡的小行星(小行星最長距離10公裡)以40KM/秒 的速度撞擊地球,產生的威力相當於100萬億對TNT的當量,是廣島原子彈的10億倍。當時把地球撞出直徑180公裡的大隕石坑。
  • 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造成恐龍滅絕,你知道撞擊點在哪裡嗎?
    恐龍生活在中生代的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恐龍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後,大約在6500萬年以前,恐龍突然滅絕了,關於恐龍滅絕的原因,有多種猜測,包括小行星撞擊說、火山爆發說、造山運動說等學說。    地質年代表  其中,小行星撞擊說是最為流行的科學觀點,科學家在許多地方的中生代末期的地層內,發現了銥元素含量的異常,高出相鄰巖層平均值大約30
  • (原創)不能把地質變化的動力與巖石、礦物的形成割裂開來!
    「地質力學」試圖在經典物理的範疇內解釋地殼的演化過程,但是巖石與礦物(包括碳、烴等)是小行星撞擊產生的高速流動的物質轉化的金屬氫聚合形成的,屬於量子物理的範疇;這樣,李四光先生就把地質變化的動力與巖石、礦物的形成割裂開了。
  • 小行星如果再次撞擊地球,人類可以利用核彈撞擊嗎?
    目前對於恐龍滅絕的假說非常多,只是隕石撞擊的這一說法公認度最高而已。關於6500萬年前那顆撞擊地球的小行星最早在1978年,美國科學家在地質勘測時發現了高濃度的銥,這種濃度超過正常含量幾百倍,所以這只可能是隕石撞擊所留下的結果。
  • (原創)「小行星環」撞擊地球時方向是不斷改變的!
    小行星撞擊地球前會破裂形成「小行星環」,「小行星環」撞擊地球時方向不斷改變;這樣,白堊紀隕石坑「渤海灣」與「墨西哥灣」的撞擊方向就完全相反,形成的地質構造也就有所不同。由於地球的自轉方向是不變的,所以隕石坑衝擊波層流裡高速流動的物質轉化的金屬氫聚合的巖石與礦物逆掩和順推形成的陸地與洋殼還是大同小異的
  • 科學家警告,2036年小行星會撞擊地球?
    科學家對2036年小行星撞擊地球的警告,這個小明星叫阿波菲斯也叫「毀神星」,那為什麼科學家會警告呢?那是因為這個小行星可能會撞向地球,美國航空航天局曾在2004年首次發現這個小行星,並把這個小行星的名字稱為阿波非斯。
  • 如果6600萬年前小行星沒有撞擊地球,是不就沒人類什麼事了?
    人類能以如今的模樣生息繁衍於這顆星球實屬不易,在若干個關鍵時刻中,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無疑給了早期哺乳動物生存的機會。對於當時的陸地霸主恐龍來說,那是終結,而對於人類來說,那是開始。試想,如果6600萬年前小行星沒有撞擊地球,是不是就沒有人類什麼事兒了呢?
  • 80萬年前,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其撞擊點現已基本確定
    正所謂「坐地日行八萬裡,巡天遙看一千河」,地球就像是一艘巨大的宇宙飛船,每時每刻,它都載著我們以大約每秒鐘30公裡的速度圍繞著太陽公轉。然而地球公轉的路途並不是想像中的那樣安全,因為在地球附近的區域裡,有著很多居心叵測的小行星。
  • 宇宙中發生撞擊是常事,那麼地球會被小行星撞擊嗎?答案刷新認知
    有一個有趣的問題,地球被小行星撞擊過多少次?觀察月亮和其他行星,比如水星,你能立即看到,它們被撞擊過太多次。因為你可以肉眼數出許許多多的隕石坑在星球表面上,但這不是地球的狀況。地球上保存完好的隕石坑很少,要不然就是被自然環境融合得很好,亦或者是因為地球能夠通過發生地質構造活動進行侵蝕等等。而月球和水星並不具備這種活動。
  • 宇宙中發生撞擊是常事,那麼地球會被小行星撞擊嗎?答案刷新認知
    有一個有趣的問題,地球被小行星撞擊過多少次?觀察月亮和其他行星,比如水星,你能立即看到,它們被撞擊過太多次。因為你可以肉眼數出許許多多的隕石坑在星球表面上,但這不是地球的狀況。地球上保存完好的隕石坑很少,要不然就是被自然環境融合得很好,亦或者是因為地球能夠通過發生地質構造活動進行侵蝕等等。而月球和水星並不具備這種活動。
  • 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地球造成恐龍滅絕,你知道撞擊點在哪裡嗎?
    恐龍生活在中生代的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恐龍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後,大約在6500萬年以前,恐龍突然滅絕了,關於恐龍滅絕的原因,有多種猜測,包括小行星撞擊說、火山爆發說、造山運動說等學說。    地質年代表   其中,小行星撞擊說是最為流行的科學觀點,科學家在許多地方的中生代末期的地層內,發現了銥元素含量的異常,高出相鄰巖層平均值大約30
  • 人類第一次主動迎戰小行星!後年開始撞擊,改變地球命運
    在探測器撞擊迪迪莫恩小行星時,地球上的望遠鏡會將這一過程記錄下來,而DART則會收集更近距離的觀測數據,並給研究人員提供幫助,並找出撞擊對迪迪莫恩小行星和運行軌道產生的影響,從而判斷小行星被撞擊後發生偏轉的可能性。而歐洲航天局表示,赫拉任務的發射時間預計在2023至2024年之間,然後經過兩年的航行,才能抵達迪迪莫斯雙星系統。
  • (原創)太陽系裡的小行星環撞擊
    於是,這位傑出的天文學家和地質學家認為:地質變化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的。1994年,尤金.舒梅克等人發現了將要撞擊木星的「彗星」,讓人類在數月後目睹了「彗星撞擊木星」的萬古奇觀!
  • 我們能在下一次重大的小行星撞擊中倖存嗎?
    當前一個理論是地球上每3000萬年,就易受到小行星或慧星的猛烈撞擊。有地質證據表明,地下深處有一層薄物質,可看出它6500萬年的年齡,而這似乎是一次巨大的小行星撞擊形成的。它撞擊的位置被認定在墨西哥灣,此次撞擊造成了恐龍和其他60%的物種滅絕。這個隕石坑的直徑超過了100英裡。
  • 2029毀滅地球的小行星回歸,2068年撞擊地球,能避免嗎?
    阿波菲斯小行星在前十幾年前曾經引爆全球恐慌,當初由於觀測數據不足,得出它將於2029年撞擊並不準確,但最近的觀測表明,阿波菲斯的軌道正在靜悄悄的發生改變,新的軌道建模表明,它可能與2068年撞擊地球!經過軌道模擬後發現,它大約會在發現它會在28次公轉軌道後,於2029年4月14日4點29分將一頭撞上地球,撞擊點位於東半球+3~+10區範圍內的位置,撞擊能量超過15億噸TNT!依據光變曲線建構出的小行星99942可能的形狀一旦發生,人類文明可能要倒退百年!
  • 天體和小行星撞擊地球改變地殼外貌,並推動板塊漂移
    再者,我們從板塊漂移所需要動力上分析,也發現魏格納的全盤板塊漂移學說有很多矛盾的地方,不能自圓其說,很不完善。儘管板塊漂移確實發生過,但也不是集中在一個時期。魏格納也沒有明白原地球超級大陸形成的內在力量來自何處。當然,關於地球陸地板塊和海盆地形的創生動力問題,現在地球物理學家和地理學者也仍然是堅持舊有的錯誤認識。
  • 小行星撞擊地球,是外星人在「投石問路」嗎
    科學家推論,在不久的將來人類或將目睹並經歷小行星撞擊地球,小行星撞擊地球事件並不是只會發生在科幻電影當中,人類或許會有一次滅頂之災。到那時人類真的會遇到流浪地球裡的場景嗎?人類面臨小行星撞擊的威脅,目前為止對於這樣的威脅人類是束手無策的。
  • 如果小行星撞擊地球,人類應該怎麼辦?科學家給出了猜想
    ,這也是為什麼科學家一直研究小行星的原因,如果有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那麼對地球的威脅也是非常大的,雖然小行星的體積不是很大,但是小行星的速度很快,速度快威力就大,如果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那麼人類應該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