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千多萬年前一顆直徑約10公裡的小行星撞擊到了地球上,導致地球發生了第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科學家後來確認這顆小行星是來自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在這片狹小的區域裡至少有4000顆差不多質量的小天體,這些小天體會偶然脫離小行星帶闖入地球,我國的地質學家認為12月23日青海玉樹境內的火流星就是來自小行星帶,並分析出這顆火流星的直徑在6.5米左右,但重量達到了430噸,是小行星帶很典型的鐵隕石。
但是近段時間全球發生了多起隕石墜落事件,雖然所有的隕石最終都沒有對地面造成破壞,但許多人認為地球正在進入新一輪的生態大循環,每年都會有數百顆火流星進入大氣層,幸運的是大多數隕石都在落地前就幾乎燃燒殆盡,只有極少數質量較大的隕石能在地球表面留下撞擊坑,而造成恐龍滅絕的小天體大約每十萬年才會遭遇一次,科學家一直在尋找這些隕石為什麼會脫離小行星帶闖入地球的原因。
太陽系的小行星帶被科學家認為是最值得研究的區域,通常認為小行星帶是遠古時期一顆毀滅的行星殘骸形成的,與太陽系邊緣的柯伊伯帶不同的是,這片區域是受到了旁邊木星引力的牽制,科學家曾模擬了小行星帶的運行,如果沒有木星引力影響,這些小天體會遍布太陽系的各個角落,而地球這類體型較大的巖石行星會頻繁遭遇大型天體的撞擊,可能導致生命很難在地球上繁衍進化。
目前科學家還沒有找到青海玉樹火流星的殘骸,不過根據探測到的數據這顆火流星以每秒13.5公裡的速度進入大氣層,在墜落的過程中發生了數次爆炸解體,在大氣中飛行了600多公裡才最終撞擊到地面上,不過撞擊產生的能量已經非常小了,研究員認為這顆火流星的成分主要是鎳鐵構成的,它與6500萬年前的那顆小行星具有相同的成分和源頭,我們能根據拍攝的圖像資料想像出當時恐龍看到一顆更大的小行星照亮整個天空的場景。
科學家關注這顆火流星的原因
雖然在小行星帶有無數顆這樣的小天體,都在木星引力的牽制下在木星和火星之間環繞了一圈,通常來說一顆天體想要脫離木星的束縛需要足夠強大的推力,而小行星帶所有天體運行的速度相差不大,在這種環境下能逃離木星引力以及還能闖入地球的機率更是少之又少,可能在小行星帶中還隱藏著一顆質量較大的天體,目前已知小行星帶中最大的天體是直徑950公裡的穀神星。
然而穀神星的質量僅為月球的1/50,根本不足以對小行星帶的天體產生任何影響,科學家通過模擬實驗發現隕石脫離小行星帶的機率非常低,我們能看到火流星進入地球的機會基本不會出現第二次,或許導致小天體脫離軌道還有其它未知的原因。
不過值得幸運的是,青海玉樹的這顆火流星並沒有墜落到人口密集的地方,科學家估計這顆鐵隕石會釋放出大約9500噸TNT炸藥的能量,而且我們對於隕石來襲並沒有很好的防禦手段,這也是科學家認為宇宙中很難產生高級文明的主要原因,即便行星的環境非常有利於智慧生命的發展,但隨時出現的隕石撞擊就會導致整個行星上的生命消失,而且人類的出現也是無數次隕石撞擊下出現的巧合。
只是當下一次有威脅的隕石到來時,我們能應對嗎?
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這裡將帶給您一個全新的視角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