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體、流星、隕石這麼多名稱,怎麼區分呢?其實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來源,他們都是宇宙中的碎屑,只是不同狀態下有不同的名稱,他們都是流星體。流星體是太陽系內顆粒狀的碎片,其尺度可以小至沙塵,大至巨礫;更大的則被稱為小行星,更小的則是星際塵埃。國際天文聯會官方的定義是:運行在行星際空間的固體顆粒,體積比小行星小但比原子或分子還大。英國的皇家天文學會的新定義是:流星體是直徑介於100微米至10米之間的固態天體。近地天體的分類上,則在定義中納入更大的,直徑達到50米的天體。
這些「天外來客」在流星的階段,還會產生離子尾、流星塵或發出聲音並留下煙塵的痕跡。那麼這些神秘的流星體是從何而來的呢?許多的流星體來自小行星彼此之間撞擊後形成的碎片。雖然,彗星離開之後殘留的彗尾物質通常會形成流星雨,但也有些成員最終會因為散射而進入其他的軌道成為散亂的流星體。其它已經知道的來源還有月球和火星,有些隕石已經被證實是來自這些天體的。
流星、隕星和流星體是什麼關係呢?流星體是太陽系中最小的成員,它們在太陽系中「四處遊蕩」。當流星受到地球引力作用而進入大氣層,與大氣摩擦發光時就被稱為流星。如果流星體足夠大,能夠落到地面上,所殘餘的部分就叫隕石。我國著名的隕星有吉林一號,它是1976年落在吉林省的。現在大家能分清了嗎?火球、火流星、流星塵、離子尾光聽名字就很酷了吧。他們都是流星體啊。
火球是比平常看見的更亮的流星,比任何一顆行星都要亮的流星,視星等超過-4等或更亮。真是閃閃惹人愛。
火流星的名字意義相當於現今所說的飛彈或閃電。地質學家認為火流星通常意味著會造成一次強力的撞擊事件。例如,美國地質勘探局使用這個字眼來說明由彈頭撞擊形成一般坑洞的大小,不論它是石塊、金屬的小行星還是冰凍的彗星。 天文學家則傾向於使用於末端特別明亮,或是有爆炸現象的火球。看來觀看火流星一定會給你驚心動魄的感覺。
隕石是穿越過地球大氣層並與地面撞擊之後未被毀壞的小行星或流星體的殘餘部分。流星體有時可以在與高速撞擊有關係的撞擊火山口附近發現;在高能量的撞擊下,撞擊體如果沒有被完全汽化,就會留下隕石。
流星塵是少數流星體在進入大氣層時沒有被毀壞掉,流星塵可以在大氣層內逗留數個月之久。
離子尾是當流星體或小行星進入上層大氣層時,遭遇到的上層大氣層分子便會被游離而創造出一條離子尾。這些電離的尾跡可以存留達45分鐘之久。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 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作者:科普中國責任編輯:天極科普君)
IT新聞微信公眾平臺
第一時間獲取新鮮資訊
使用手機掃描左方二維碼
評論
* 網友發言均非本站立場,本站不在評論欄推薦任何網店、經銷商,謹防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