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體是太陽系內,小至沙塵,大至巨礫,成為顆粒狀的碎片。流星體進入地球(或其他行星)的大氣層之後,在路徑上發光並被看見的階段則被稱為流星。許多流星來自相同的方向,並在一段時間內相繼出現,則稱為流星雨。
流星體、流星、隕石,都是宇宙中的碎屑,只是在不同狀態下有不同的名稱。而在流星的階段,還會產生離子尾、流星塵或發出聲音並留下煙塵的痕跡。
流星體是太陽系內顆粒狀的碎片,其尺度可以小至沙塵,大至巨礫;更大的則被稱為小行星,更小的則是星際塵埃。
由國際天文聯會制定的官方的定義是:運行在行星際空間的固體顆粒,體積比小行星小但比原子或分子還大。英國的皇家天文學會則提出較明確的新定義:流星體是直徑介於100微米至10米之間的固態天體。 近地天體( near-earth object)的分類上,則在定義中納入更大的,直徑達到50m的天體。
流星是進入地球的大氣層內發出可見的光亮,並且被看見的流星體或小行星。對一個大於大氣層內自由路徑(由10公分至數米)的物體而言,它的發光是來自於進入大氣層的撞擊壓力產生的熱(不是摩擦,這與一般人的認知不同)。因為絕大多數的流星都只是沙子到穀粒大小的流星體造成的,所以多數可以看見的光都來自於流星體被蒸發的原子和大氣層內的成分碰撞時,由電子所釋放的能量。流星單純的只是看見的現象而不是流星體本身。
火球是比平常看見的更亮的流星。國際天文聯會對火球的定義是:比任何一顆行星都要亮的流星。國際流星組織是一個由研究流星的業餘人士組成的團體,則有更具體的定義:火球是在天頂被看見時,亮度超過-3等的流星。 這樣的定義修改正了在地平線附近出現的流星和觀測者之間因距離所造成的差異。例如,一顆亮度為-1等的流星出現在距離地平5度之處時,就可以被稱為火球,因為換算成出現在天頂時,這顆流星的亮度將會達到-6等。
隕石是穿越過地球大氣層並與地面撞擊之後未被毀壞的小行星或流星體的殘餘部分。流星體有時,但不是都如此,可以在與高速撞擊有關係的撞擊火山口附近發現;在高能量的撞擊下,撞擊體如果沒有被完全汽化,就會留下隕石。
球被熔解的地函物質從火山口飛濺而出後,冷卻和變硬的礦物稱為玻璃隕石(雷公墨),經常會被誤認為隕石。
多數的流星體在進入大氣層時都會被毀壞掉,這些殘骸稱為流星塵。流星塵可以在大氣層內逗留數個月之久,經由大氣上層的化學反應催化和對電磁輻射的散色,可能會影響地球的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