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中有無數的流星體,它們各自以自己的固有軌道在繞太陽運行

2020-12-03 百家號

太陽系中有無數的流星體,它們各自以自己的固有軌道在繞太陽運行。流星體與地球相遇時,以每秒十幾公裡到七十多公裡的速度衝向地球,與地球大氣中的氣體分子激烈碰撞而灼熱,它們在地球大氣中燃燒而形成一道亮線,即流星現象。

流星體是一些大大小小的碎塊,大小差別極懸殊,我們肉眼看到的流星,一般要亮於5等星。晴朗無月的夜晚,用肉眼平均每小時能看到10顆流星。下半夜看到的流星往往又比上半夜要多。如果用望遠鏡或雷達,就能看到許許多多更暗的流星。目前,通過特定技術,已可探測到一億億分之一克的微流星體,它比灰塵還要小。所謂微流星體,是指小於百萬分之一克的碎塊。據統計,全世界每天用肉眼總共可看到約1億個流星,其中絕大多數亮度在1等星至4等星之間,而又以2.5等星為最多。至於用望遠鏡或雷達,那就能看到更多更多的流星。那些暗於10等的流星及微流星體的降落則更是數不勝數。此外,流星在飛行中由於碰擊地球大氣分子使其電離,從而形成一條直徑約1米、長几十公裡的電離氣體柱,該柱稱為流星餘跡。流星餘跡可以反射無線電波,今後,隨著科學技術發展,利用它可實現地面上不同兩地的無線電通訊。流星體可分成流星群和偶發流星兩類。當地球與流星群相遇的時候,就會看到流星雨。當看到流星雨出現時,在同一天區每小時能看到十幾個到幾十個流星,它們往往由天空中同一點向外輻射。有時我們還會看到流星暴,每小時中可看到幾十個乃至幾萬個流星。

1861年,扣克伍德首先把流星雨與彗星緊密聯繫在一起。1866年證實,每年8月看到的英仙座流星雨,與它相對應的英仙座流星群與彗星1862亞有相同的軌道。這表明,流星群與彗核衰變有關。彗星走到近日點附近,由於陽光加熱,彗核中要釋放出大量的氣體和塵粒,這些塵粒就構成了流星群。如果彗核碎裂瓦解的話,則將構成更大的流星群。著名的比拉彗星,它繞太陽公轉一周要6. 6年。也就是說,每隔6.6年它出現一次。1846年1月出現時,它忽然一分為二(彗核分裂)。1852年它再次出現時,已是相隔較遠的兩個彗星,以後它再也沒有出現了。而在1872年11月27日天空出現壯麗的仙女座流星雨,成千上萬流星出現。看來,仙女座流星雨是比拉彗星彗核碎裂之產物。至今,有些流星群尚未找到相關的彗星,例如,雙子座流星群、象限儀座流星群就是這種流星群。它們是由早已碎裂而不為人所知的彗星形成的還是另有原因尚不清楚。

隕 星從天外穿過地球大氣層而落到地面上的天然固體塊就是隕屋,又叫作隕石。隕石的研究是當今世界的熱門課題。它不但是太陽系中小塊物體的珍貴樣品,而且能為研究太陽系早期的情況和太陽活動提供重要信息。難怪天文學家和地球科學家總是與它結下不解之緣。100多年來,人們運用近代科學所提供的各種新方法,對它進行綜合研究。目前,全世界已發現有2千多顆隕屋。根據其化學成份可把它分為三種類型:石隕星、鐵隕星和石鐵隕星。其中以石隕星最多,佔總數的90%以上。最大的鐵隕星是非洲的戈巴隕鐵,重約60噸,我國的新疆大隕鐵重30噸,名列第三。1976年3月,降落在我國吉林地區的吉林隕石雨是石隕石雨,現共收集到這次隕石雨降落的100多塊隕石,其中最大的1號隕石重1,770公斤,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石隕石。在南極洲找到4塊隕石,經研究,確證它們是月球的巖石,其中一塊是月球火山巖,其餘三塊是月球高地的巖石。這4塊隕石來自月球表面何方,是一齊來還是一個個來到地球,至今尚是不解之謎。關於來自火星的隕石的報導,更引起科學家的強烈興趣。全世界收集有8塊隕石可能來自火星。這8塊隕石可分成三種不同類型。據認為,它們可能是火 星表面受小天體的碰擊而飛到太空的巖石,它們保留著火展表面的許多特徵。進一步研究尚在進行。

吉林隕石研究表明,它在47億年前從太陽系原始星雲中分離出來,這個年齡大體與地球形成的年齡差不多。這團雲逐漸冷卻與凝聚,形成一些液滴及結晶體,它們通過相互,碰撞、破裂與聚合形成許多小團塊,逐漸相互吸積而構成一個半徑2百公裡左右的小行星,這顆小行星受到其它小天體碰撞,大約在8百萬年前碰出一塊流星體,它就是吉林隕石雨的前身。在吉林隕石雨中找到11種氮基酸和20多種有機化合物(這項研究尚有爭議)。本世紀70年代初,美國科學家首先從2塊隕石中發現有有機物存在。至今,在隕石中已找到60多種有機物。這些為研究生命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線索。

相關焦點

  • 太陽系中有無數的流星體,你對他們了解嗎?
    太陽系中有無數的流星體,它們各自以自己的固有軌道在繞太陽運行。流星體與地球相遇時,以每秒十幾公裡到七十多公裡的速度衝向地球,與地球大氣中的氣體分子激烈碰撞而灼熱,它們在地球大氣中燃燒而形成一道亮線,即流星現象。流星體是一些大大小小的碎塊,大小差別極懸殊,我們肉眼看到的流星,一般要亮於5等星。
  • 太陽系當中騷動的小體量星體:小行星、彗星、流星體
    根據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宇宙中的各種星體,都是在中心天體的引力下繞著中心天體在各自的軌道上運行,小體量的星體也一樣。但是由於自身質量較小,容易受到周圍大體量星體的吸引,於是就變得騷動起來了,我們來看看它們都幹了什麼吧!
  • 宇宙概況,太陽系是什麼,有什麼、太陽是由什麼形成
    太陽系太陽系是由受太陽引力約束的天體組成的系統,它的最大範圍約可延伸到1光年以外。太陽系是銀河系一個極微小的部分,離銀河系中心近3萬光年,太陽帶著整個太陽系繞銀河系中心轉動。可見,太陽系不在宇宙中心,也不在銀河系中心。
  • 為什麼太陽系的8大行星都在圍繞太陽很有規律地運行?
    如今太陽系的8大行星都在圍繞太陽很有規律地運行,然而如果我們知道太陽系形成至今發生過的一些事的話,或許能讓我們從中悟出做人的道理。太陽系剛形成的時候,星球的數量遠比現在要多,天文學家們預估在今海王星以內的軌道中,行星和矮行星級別的天體就有數百個,它們的軌道雜亂無章,很多天體運行的時候都會受到其他天體的引力影響
  • 為什麼水星過境事件並不常見,它與行星繞太陽運行的軌道有關?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作者:文/虞子期毋庸置疑,人類的確是已知世界中最有智慧的生物,不僅可以充分適應地球環境提升生活質量,更能飛入太空探索宇宙天體的奧秘。我們不再偏執的推崇地球是太陽系的中心,認識到行星、恆星、乃至整個銀河系都有其生命演化周期。
  • 太陽系在宇宙中的地位(組圖)
    太陽系(solarsystem)就是我們現在所在的恆星系統。由太陽、8顆大行星(原先有九大行星,因為冥王星被剔除為矮行星)、66顆衛星(原有67顆,冥王星的衛星被剔除)以及無數的小行星、彗星及隕星組成的。
  • 關於流星體、流星和隕石,它們的關係和形成過程其實十分有趣
    在我們整個太陽系內,遍布著無數大小不等的碎石顆粒,雜質殘片,這就是所謂的「流星體」,當它們運行到地球附近時,由於受到地球強大引力的影響,就會改變軌道,以高速衝向大氣層,當與空氣分子摩擦生熱,迅速燃燒而產生一條光跡並馬上消失,這就是通常所見的流星了。
  • 如果地球和別的行星在一條軌道上繞太陽轉會怎麼樣
    地球是在近乎圓形的軌道內圍繞太陽運行的唯一一顆行星。但如果地球和另一顆行星在一條軌道上繞太陽轉會發生什麼?兩顆行星可能會以一種不尋... 地球是在近乎圓形的軌道內圍繞太陽運行的唯一一顆行星。但如果地球和另一顆行星在一條軌道上繞太陽轉會發生什麼?
  • 地球繞太陽運行的速度會逐年變慢嗎?
    每年,地球繞軸旋轉一圈時,繞太陽旋轉一圈。在逐年的基礎上,我們的軌道變化微乎其微,以至於幾乎無法察覺,因為與行星繞太陽公轉的總時間(約45億年)相比,一次公轉(1年)的持續時間很小十億年)。然而,我們對宇宙的了解足夠廣泛,而我們的現代儀器也足夠敏感,我們不僅知道地球的軌道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略有變化,而且我們可以量化並確切地說出這些變化將是什麼。
  • 八大行星之所以能夠穩定運行,其實是因為它們太小了
    所以,並不是任何幾個天體都可以組合成一個穩定運行的系統,這需要系統內部的所有天體之間擁有合適的距離與微妙的質量關係。就說我們的太陽系吧,在太陽系之中擁有包括地球在內的八大行星,而圍繞八大行星運轉的衛星加在一起有多大200多顆,除此之外,太陽系中還有大量的矮行星、小行星以及彗星。可見太陽系是一個十分龐雜而有序的系統。
  • 深入探索太陽系,近一點,再近一點
    深入了解我們的太陽系太陽系是一顆恆星,它是所有繞其運行的物體,行星、衛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體。大多數恆星都擁有自己的行星,因此僅銀河系就有數百億個其他太陽系。太陽系也可以有不只一顆恆星。如果有兩顆恆星,就稱為雙星系統;如果有三顆或更多恆星,則稱為多星系統。
  • 太陽系八大行星排列順序與行星之間的距離
    所謂大行星是太陽系裡除太陽之外最大的行星,它們總共有8顆,它們各自有著運行的軌道,按照一定的規律排列。    哥白尼時期,人類奠定了對太陽系的認識基礎,依據與太陽之間距離的排列,這8顆大行星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距離太陽最近的是水星,距太陽5800萬千米;最遠的是海王星,距太陽45億千米。
  • 太陽系中的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之間有什麼區別?別再傻傻分不清楚
    太陽系中,有數十億甚至數萬億個天體繞著太陽運行,除了八大行星外,還有許多因太小而不能被稱為行星,包括小行星、彗星、流星體等等,如果它們墜落地球,就又有了新的稱呼如流星、隕石。有時我們會覺得難以區分,事實上,只要搞懂最基本的定義,就不會搞混它們了。
  • 太陽系的前世今生,體現人類的渺小。
    國際天文聯會中通過的第5號決議中,冥王星被劃為矮行星,並命名為小行星134340號,從太陽系九大行星中被除名。所以現在太陽系只有八大行星。文中所有涉及「九大行星」的都已改為「八大行星」。)太陽系(solar system)是由太陽、8顆大行星、66顆衛星以 太陽系 及無數的小行星、彗星及隕星組成的。 行星由太陽起往外的順序是:水星(Mercury)、金星(Venus)、地球(Earth)、火星(Mars)、木星(Jupiter)、土星(Saturn)、天王星(Uranus)和海王星(Neptune)。
  • 地球繞太陽轉一圈需要1年,那太陽系繞銀河系轉一圈需要幾年?
    ,而在眾多運行規律中,對地球來說最重要的規律就是完成繞太陽一周。地球繞太陽一周需要1年已經成為常識,就連小學生都知道這樣的知識,不過地球在圍繞太陽旋轉的時候,太陽攜帶著八大行星在也圍繞它的上一級天體銀河系旋轉,地球繞太陽轉一圈需要1年,那太陽系繞銀河系轉一圈需要幾年呢?
  • 地球繞太陽一周就有四季的變化,那太陽系繞銀河系是否也有變化?
    而太陽系繞銀河系一圈2.5億年,同樣也是代表太陽系一年,這年也是結束也是開始,三疊紀物種滅絕就年的結束,因為銀河系中有大量宇宙塵埃,太陽系繞的過程中會經過這片塵埃帶,到時地球會接收不到陽光,全球嚴寒,全劇終。地球繞太陽一周分四季,太陽系繞銀河系一周當然也分幾。六千五萬年為一季,因為太陽系會按順序通過四個區域,分別是混沌、光明、神通、滅世。對應會出現不同的文明或現象。
  • 行星為何繞太陽公轉?來看看天文學家是如何回答的
    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樣,被放在了圍繞太陽運動的位置上,對當時的天文學家來說,已知的行星有6個。圖解:現在的太陽系模型,包括地球在內的所有行星在以太陽為中心的軌道上運動,大大簡化了需要本輪的地心說模型。圖片來源:Wikipedia為何繞太陽運行當人們能夠精確地描述太陽系中行星運動的本質時,他們發現了一個更基本的問題:為何行星都繞著太陽轉?是什麼樣的事件導致了這個結果?
  • 這顆小行星的軌道非常接近太陽,它的一年只有151天
    這是一個地球內部的物體(IEO),或稱Atira小行星,它的軌道完全適合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換句話說,2019 LF6的遠日點(離太陽最遠的距離)仍然比地球的近日點(離太陽最近的距離)短。具體來說,2019 LF6的遠日點為0.794 AU,其中1個AU是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地球的近日點是0.983天文單位。
  • 地球繞太陽一周出現四季的變化,太陽系繞銀河系一周有何變化呢?
    在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過程中,產生了以一年為周期的四季變化,那麼有人不禁要問了,太陽系在圍繞銀河系公轉的過程中,是否也會形成這種周期性的變化呢?而太陽系在銀河系的運行過程中,由於所在的獵戶臂基本上作為一個整體在統一運行,而且太陽系周圍空間的星系密度比較「稀疏」,和附近的其它恆星、恆星系之間的距離,實質上並沒有什麼變化,太陽系可以說在圍繞銀心的運轉過程中是「溫和」地公轉著。
  • 太陽繞銀河系中心的軌道的距離和速度
    作為在本世紀末之前興起的少數下一代天文臺之一,該任務在過去幾年中已對超過十億個天文物體進行了編目。天文學家希望利用這些數據創建迄今為止銀河系最大,最精確的3D地圖。儘管它的任務快要結束了,但它的許多最早的信息仍在碩果纍纍。 例如,利用任務的初始數據發布,多倫多大學的一組天體物理學家設法計算了太陽繞銀河系運行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