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探索太陽系,近一點,再近一點

2020-05-24 天文在線

深入了解我們的太陽系

太陽系是一顆恆星,它是所有繞其運行的物體,行星、衛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體。大多數恆星都擁有自己的行星,因此僅銀河系就有數百億個其他太陽系。太陽系也可以有不只一顆恆星。如果有兩顆恆星,就稱為雙星系統;如果有三顆或更多恆星,則稱為多星系統。

深入探索太陽系,近一點,再近一點

圖解:雙星系統

我們稱之為家的太陽系位於浩瀚銀河系的外旋臂上。它由太陽(我們的恆星)和圍繞它運行的一切組成。這包括八大行星及其自然衛星(如我們的月球)、矮行星及其衛星,以及小行星、彗星和無數較小碎片的粒子。

大小和距離

我們的太陽系較圍繞太陽運行的八大行星延伸得更遠。太陽系還包括位於海王星軌道上方的柯伊伯帶。這是一個稀疏的冰體環,它幾乎要比最流行的柯伊伯帶天體--矮行星冥王星還要小。

深入探索太陽系,近一點,再近一點

2015年7月13日,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新視野號飛船上的遠程偵察成像儀,在距離冥王星表面47.6萬英裡(76.8萬公裡)的地方拍攝了這張照片,冥王星幾乎佔據了整個畫面。

圖片來源:美國宇航局/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美國西南研究院

奧爾特雲在柯伊伯帶邊緣上。這個巨大球形外殼環繞著我們的太陽系。我們從未直接觀測到它,我們是根據數學模型和觀測到的可能源於那裡的彗星,從而來預測它的存在。

深入探索太陽系,近一點,再近一點

圖解:柯伊伯帶

奧爾特雲由冰質空間碎片組成,大小如山,有時更大,它圍繞太陽運行的距離為1.6光年。這種物質外殼很厚,長度5,000天文單位到100,000天文單位不等。一個天文單位(簡稱AU)是從太陽到地球的距離,大約9300萬英裡(1.5億公裡)。奧爾特雲是太陽引力影響的邊界,軌道上的物體可以在這裡轉向,返回到離太陽更近的地方。

太陽的日光層沒有延伸那麼遠。日光層是由太陽風產生的氣泡,太陽風是太陽向四面八方吹出的帶電氣體流。星際氣體壓力使太陽風突然減速的邊界,稱為終止衝擊。該邊界出現在80-100天文單位之間。

深入探索太陽系,近一點,再近一點

圖片來源:美國宇航局

1977年,美國宇航局發射的兩艘太空飛行器:2004年的旅行者1號和2007年的旅行者2號,已經越過了終止衝擊。但在這兩艘太空飛行器離開奧爾特雲層之前,還需要數千年的時間。

形成

大約45億年前,我們的太陽系由一團稠密的星際氣體和塵埃組成。雲層崩塌,這可能是由附近一顆爆炸恆星(稱作超新星)的衝擊波造成的。塵埃雲崩塌時,它形成了一個太陽星云:旋轉的物質盤。

深入探索太陽系,近一點,再近一點

圖解:超新星

在中心,引力把越來越多的物質吸進來。最終,核心壓力過大,氫原子開始結合併形成氦,釋放出巨大能量。就這樣,我們的太陽誕生了,它最終積累了99%以上的可用物質。

盤外更遠地方的物質也聚集在一起。這些團塊相互碰撞、粉碎,形成越來越大的物體。它們中一些長得足夠大以使其引力將它們塑造成球體,成為行星、矮行星和大衛星。在其他情況下,行星並沒有形成:小行星帶是由早期太陽系的碎片組成的,這些碎片永遠不會完全聚集在一起形成行星。其他較小的殘片變成小行星、彗星、流星體和不規則的小衛星。

結構

太陽系的形成方式決定它其中行星和其他天體的排列順序。離太陽最近的地方,只有巖石材料能承受住太陽系年輕時產生的熱量。這決定了前四個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是類地行星。它們是有堅硬巖石表面的小行星。

同時,我們習慣於將物質視為冰、液體或氣體沉積在年輕太陽系的外部區域。引力把這些物質聚集在一起,所以我們發現了氣態巨行星木星、土星以及冰態巨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深入探索太陽系,近一點,再近一點

圖解:海王星

生命潛能

太陽系是我們所知的唯一一個孕育生命的地方,但我們探索得越遠,就越能在其他地方發現生命潛力。木星的衛星歐羅巴和土星的衛星土衛二,厚厚的冰層下都有全球鹹水海洋。

深入探索太陽系,近一點,再近一點

圖解:土衛二

衛星

深入探索太陽系,近一點,再近一點

圖解:冥衛一

我們太陽系中有150多顆已知的衛星,還有幾顆正在等待發現確認。八大行星中,水星和金星是沒有衛星的行星。巨大行星擁有最多的衛星。木星和土星長期以來一直引領著我們太陽系的衛星數量。在某些方面,這些星球周圍的衛星群類似於我們太陽系的迷你版本。冥王星比我們自己的衛星小,它的軌道上有五個衛星,其中包括冥衛一,冥衛一大到可以搖晃冥王星。再小的小行星也可以擁有衛星。2017年,科學家發現3122號小行星佛羅倫斯有兩顆小衛星。

深入探索太陽系,近一點,再近一點

圖解:3122號佛羅倫斯兩顆小衛星

這六幅窄角彩色圖像,由旅行者1號拍攝的太陽系有史以來的第一幅「肖像」拍攝,旅行者1號距離地球40多億英裡,離黃道約32度。

作者: nasa

FY: 小蜜蜂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位於宜居帶的地球距離太陽遠一點和近一點會怎樣
    太陽系宜居帶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可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了解一下。記得以前上學的時候條件沒有現在這麼好。每到寒冷的冬天帶來的時候,教室裡面就會支起一個燒爐來取暖的。這時候的我最羨慕的就是座位靠近火爐的同學了。
  • 太陽系宜居帶有上億千米寬,地球遠一點或者近一點有關係嗎?
    如果地球離太陽近了一千公裡會怎麼樣?地球在太陽系中位置是獨一無二的嗎?很多人可能覺得是!其實太陽系的宜居帶挺寬的,內側到金星附近,外側到火星外側,超過1億千米的寬度!一、假如地球遠一點或者近一點,對地球有什麼影響?上文說了,宜居帶那麼寬,近一點遠一點有啥關係啊?其實這關係還挺大的,並不是說地球在宜居帶的哪個位置都能過得很好!
  • 太陽系在銀河系的什麼位置,你們知道嗎?大概4環多一點
    這其實跟太陽系在銀河系所處的位置也有很大關係,那太陽系在銀河系的位置在哪裡?我們知道,太陽系是銀河系眾多恆星系當中的一個,算是很小的一個不起眼的小星系,但就是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小行星卻誕生了智慧生命人類。相信看過銀河系全曩圖的朋友都知道,我們太陽系在銀河系的位置其實非常偏,按現代城市規劃來說,屬於郊區,再細一點從北京的城市布局來說,太陽系在銀河系的位置大概相當於4環左右。
  • 如果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縮短了一點,我們人類會如何?
    大家好,我是論科學的時代,很高興與大家一起探索宇宙的奧秘。今天小編要帶大家了解的是:如果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縮短了一點,我們人類會如何?我們人類賴以生存在地球上,地球是處於太陽系之中的,太陽系的中心太陽為我們提供光跟熱,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如果沒有太陽的存在,地球上就不會有我們人類誕生了。
  • 北大最新研究探索太陽系外行星宜居性
    原標題:北大最新研究探索太陽系外行星宜居性   地球生命在宇宙中是否唯一,太陽系外是否存在適宜生命存在的星球,一直是人類思考和探索的問題。記者14日從北京大學獲悉,該校物理學院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教授胡永雲與其目前在芝加哥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的學生楊軍的一項最新研究,為回答這些問題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
  • 金星因為離太陽近,「水」早已經被烤乾,為何水星卻還存在大量冰
    在太陽系內,有些行星衛星距離太陽非常近,也有一些行星距離太陽非常遙遠。比如地球因為處在太陽系內的宜居帶上,氣候舒適,才變成了宇宙中的綠色生態星球,若地球距離太陽再近一點或再遠一點,或都不可能孕育生命。由於人類對生命的形成依舊充滿疑問,故而初步認知,只能將地球生態環境當作生命的條件。
  • 空間只有三維,太陽系和引力波的存在證明了這一點
    但是,自古以來有些哲學家就不安於現狀,他們樂於探索自然界中未知的世界。一維或二維的低維空間並不會引起他們的興趣,他們主要考慮更高維度存在的可能性。如果從我們生活的世界能跨進四維空間,那麼將會發生許多有趣的事情。
  • 空間只有三維,太陽系和引力波的存在證明了這一點
    但是,自古以來有些哲學家就不安於現狀,他們樂於探索自然界中未知的世界。一維或二維的低維空間並不會引起他們的興趣,他們主要考慮更高維度存在的可能性。如果從我們生活的世界能跨進四維空間,那麼將會發生許多有趣的事情。首先從物理學的角度給出三維空間的合理性的是哲學家康德。
  • 地球真相之門——給探索靈性的你一點啟發
    地球真相之門——給探索靈性的你一點啟發>隨著我學習靈性知識的不斷深入,一個許久縈繞在我心底的想法漸漸萌生出來,那就是把所有的真相細節拼成一個完整的版圖,讓每個渴望提升靈性的人有一個完整的概念,對地球真相、宇宙真相和人類真相有清醒的認識
  • 其實比你想像的要簡單一點,再簡單一點
    推薦語:不管多簡單,送東西包括送人過去,都是超級難的事情,沒辦法,距離還真的是問題下文轉載自作者:趣說科學美國有一家非常著名的民營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這家公司的投資人名為埃隆馬斯克。起初,埃隆馬斯克的行為舉動並沒有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原因也是因為當時的太空探索技術相對來說還比較落後,同時火星是一顆和地球生態環境差距極大的行星,即便人類登陸了火星,也不代表人類具備殖民火星的能力。就像美國半個世紀前就已經登陸了月球,卻也無濟於事!然而,隨著人類太空航天科技的不斷提升。
  • 被踢出行星行列,一點也不冤
    我們當時對海王星之外的世界一點都不了解,並且把海王星軌道的異常全算在的冥王星的頭上,因此最初估算出來它的質量和地球一樣大。這簡直錯得離譜了,其實冥王星的直徑比月球還小。所以說人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其實對它一點都不了解。
  • 為什麼金星更近,但是人類卻更愛探索火星呢?
    2020年,是人類探索太空非常不平凡的一年,對中國來說,今年也是極有意義的一年,因為我們終於開啟了對火星的探索,它不再是一個遙遠的代名詞,我們終於向它靠近了。似乎在太陽系中,除了地球,在其他的七大行星中,人們對火星有著獨特的偏愛。金星距日有10820萬千米,地球距日有14960萬千米,火星距日有22794萬千米。從地球飛往金星需要100天左右,而從地球飛往火星則需要180天左右的時間。實際上從距離上來看金星遠比火星更接近地球,但是火星確實人類探索最深入的行星,這是為什麼呢?
  • 如果乘坐一艘宇宙飛船離開太陽系,回望太陽,會看到什麼變化?
    太陽系太陽是我們太陽系的中心天體,也是太陽系內唯一的一顆恆星(為什麼這樣說?按照天文學上的視星等劃分,太陽的視星等為-26.8等(星等分為視星等和絕對星等,視星等負數越大亮度越大,但不代表距離越近),它之所以這麼明亮,是因為離我們的距離太近了。地球離太陽的平均距離為1.496*10^5千米,天文學上稱為1天文單位。從太陽發出的光到達地球,需耗時8分鐘。
  • 對人體內能量探索的一點思考
    我們知道,世間所有的存在和變化,都是因為其中蘊含著各種不同的能量形式在轉化,迄今為止,隨著科技水平的進步,這些不同表現的能量方式有的搞清楚了,但更多的恐怕還有待於探索。我們不能說意識僅是一種大腦中的神經傳導,它也是一種能量波動,內修需要意識的高度集中,即所謂的凝聚精神力,你要說它是一種心力也罷,說來源於潛意識的能量也罷,說心物一元也罷,總之,當意識高度集中於一點時,它能引發一種能量活性;我們有理由推測,在人體內修中,因為意識的參與,它引導了能量聚而生變;剛才第一條說的是「湮滅」,現在說的是「聚變」;所以,自古以來記載的意守方式
  • 離矮行星再近一點,曙光號發回穀神星最清晰照片
    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曙光號總工程師兼任務主管馬克·雷曼(Marc Rayman)說,「曙光號還在繼續它雄心勃勃的探索,在這條(環繞穀神星的)新軌道上表現完美。探測器現在拍回的照片,要比之前的測繪軌道清晰3倍,揭示出了這顆有趣矮行星上令人興奮的新細節。」
  • 探索金星先驅!蘇聯人成功拍到金星表面的照片,還差那麼一點堅持
    人類一直對金星充滿好奇心金星是太陽系的第二顆行星。即便在地球上,在天氣晴空的時候,人們抬頭遠眺,也能通過肉眼清晰可見它的光芒與朦朧的樣子。而在中國古代,太白、啟明、長庚都是金星的代稱。金星發現磷化氫的事實,再度讓它重新浮現於人類外太空生命探索的重點研究名單對象之一。但最早開始對於金星極度關注的,可並非是美國人,作為昔日的航天大國之一——蘇聯,曾在金星的探索上,立下許多豐碑與偉績。只可惜,時代的滾輪,並沒有給他更多的機會,或者真就差那麼一點堅持,他錯過了生命最美好的篇章故事。
  • 人類因一點敗落
    宇宙如此浩瀚無邊,人類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並沒有因此而止步。這麼長久以來,從地球到太陽系再到銀河系,因為受到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限制,人類對於宇宙的了解並沒有取得非常巨大的進展。在人類探索的過程中還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仿佛知道得越多想得越多,甚至懷疑自己是否存在。有人認為,人類就像是井底之蛙,青蛙永遠不可能跳出深井,人類也無法了解整個宇宙。誠然,藉助目前的技術,再加上相關理論體系的成功建構,儘管可以對宇宙普遍規律進行測度,但仍然無法解釋宇宙中某些特殊天體的存在。
  • 除火星外,太陽系中5個最佳探索地點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行星科學家Suniti 認為,這是太陽系中唯一另一個巖石行星,它為我們今天在地球上發現的大多數關鍵地質過程提供了證據,例如火山,沉積巖層和極地。冰蓋由水製成。 但是也許是時候重新評估我們的痴迷是否導致我們忽略了太陽系的其餘部分。
  • 學一點天體物理學(二)宇宙通用法則
    萬有引力定律的普適性驅動著人類對世界、宇宙的科學探索之路越走越遠。更重要的一點是,在太陽上形成這些光譜特徵的物理學定律,和1.5億千米之外的地球上其作用的物理定律是一樣的。這種普適性被成功的推廣應用,通過對太陽光譜I的進一步分析,尋找到了一種新的元素——氦,氦成為元素周期表中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在地球以外被發現的元素。
  • 關於基礎科學研究的一點遐想
    關於基礎科學研究的一點遐想宇宙的運行,是在無序的不確定性的運行的,任何事物都是在可能與不可能之間徘徊,轉化。我們人類曾經以」口說無憑,眼見為實「,來證明自己的判斷事物準確性和真理性。隨著人類掌握的科學知識的深入,科學研究和探索打破了」眼見為實「的說法,人們感覺到和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所以,對理論物理學家來說他們的理論總是以大多數人看不明白的數字來描述,他們猜想的宇宙,說實在話,是不是真的,連他們自己也只是一種猜想,曾經的天圓地方,地球、太陽中心論的科學猜想,都被後來的天文學所否定,當時的科學,成為了假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