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最新研究探索太陽系外行星宜居性

2021-01-07 人民網

原標題:北大最新研究探索太陽系外行星宜居性

  地球生命在宇宙中是否唯一,太陽系外是否存在適宜生命存在的星球,一直是人類思考和探索的問題。記者14日從北京大學獲悉,該校物理學院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教授胡永雲與其目前在芝加哥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的學生楊軍的一項最新研究,為回答這些問題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

  這篇題為《海洋在決定紅矮星附近宜居行星氣候狀態中的作用》的論文,發表在2013年12月30日美國科學院院刊上,證明海洋熱量輸送能有效改變圍繞紅矮星運行的宜居行星的氣候環境和宜居性,並能夠極大地改變太陽系外行星適宜生命存在的空間模態。這些結果對認識系外行星適宜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以及未來探測適宜生命存在的行星有著重要理論意義。

  自1995年第一顆太陽系外行星被發現,目前已有1056顆系外行星被確認,其中12顆被認為有可能適宜生命存在。這12顆行星都是質量略大於地球質量的固態星球,通常被稱為「超級地球」。目前,公認的適宜類似地球生命存在的關鍵條件是液態水。

  胡永雲和楊軍將研究目標選為紅矮星附近的宜居行星。這是因為紅矮星是宇宙中數量最多的恆星,佔宇宙恆星總數約80%;輻射溫度較低,為3500K左右,遠低於太陽的輻射溫度6000K;且宜居行星距離其母星較近,易於被探測到,人類很可能首先在紅矮星附近發現宜居行星。

  研究結果顯示,在這些表面完全被海洋覆蓋的行星上,大氣和海洋自朝陽面向背陽面輸送熱量,不僅大氣層不會在背陽面坍塌,水分也不會凍結在背陽面。相反,海洋熱量輸送還能夠有效地擴大開放海域的面積,並極大地改變宜居行星的氣候空間模態,但背陽面因無法進行光合作用仍不適宜生命長期存在。

  他們還進一步指出,如果紅矮星附近的超級地球確實是一個海洋世界,那麼只有位於紅矮星附近相對狹窄的範圍內才是宜居的。如果距離其母星太近,海洋熱量輸送將使其易於進入溫室逃逸狀態;如果太遠,將很容易進入全冰封狀態。換句話說,海洋的存在將使得傳統上認為的紅矮星周圍的宜居帶變窄。

  他們的研究不僅僅集中在海洋熱量輸送,還考慮了洋流、海冰運動以及海冰-反照率與恆星輻射之間的反饋作用對宜居行星氣候的影響。雖然目前的天文觀測技術還無法做到這一點,但計劃中的太空望遠鏡將很有希望達到這一目標。這些結果為未來識別系外行星的宜居性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

    (記者 馬海燕)

相關焦點

  • 胡永雲教授等關於太陽系外行星宜居性的研究取得新進展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與海洋科學系胡永雲教授與其芝加哥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的合作者在太陽系外行星氣候和宜居性方面的研究取得新進展。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水幾乎不可能被完全凍結在潮汐鎖相行星的背陽面,該結果對確認系潮汐鎖相行星的氣候、宜居性和探測適宜生命存在的行星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胡永雲教授等的研究目標是紅矮星附近的宜居行星。這是因為紅矮星是宇宙中數量最多的恆星(佔宇宙恆星總數量的大約80%),而且紅矮星的宜居行星距離其母星較近,易於被探測到。因此,宜居行星很可能首先在紅矮星附近被發現。
  • 中國科學家發現太陽系外宜居行星新線索
    記者今天從北京大學了解到,北大物理學院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教授胡永雲研究團隊日前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研究成果,證明了海洋熱量的輸送能有效改變圍繞「紅矮星」運行的宜居行星的氣候環境和宜居性,並能極大改變太陽系外行星適宜生命存在的空間模態。
  • 太陽系外行星發出射電信號?難道是地外文明?
    該信號可能是第一次從太陽系以外的行星上收集到的射電脈衝。研究成果16日發表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雜誌上。利用荷蘭的射電望遠鏡低頻陣列,研究人員發現,大約距太陽系51光年遠的系外行星系統——牧夫座τ系統
  • 系外行星不宜居了,誰幹的?
    藝術家筆下的系外行星HD209458 b。行星宜居性是系外行星(圍繞太陽系以外恆星運行的行星)科學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與行星表面維持液態水的能力強弱有關。研究人員發現,系外行星的宜居性會被恆星耀斑及恆星輻射等影響——這些太空輻射由極紫外光(XUV)、光子和帶電粒子組成,它們能夠改變系外行星的高層大氣。然而,當前對系外行星宜居性的評估中尚未將恆星的這些活動考慮在內。紐約大學阿布達比分校(NYUAD)太空科學中心的科學家Dimitra Atri通過計算行星大氣的逸散率來判斷哪些恆星最可能具有宜居的系外行星。
  • 太陽系外行星
    太陽系外行星(簡稱系外行星;英語:extrasolar planet或exoplanet)泛指在太陽系以外的行星。歷史上天文學家一般相信在太陽系以外存在著其它行星,然而它們的普遍程度和性質則是一個謎。直至1990年代人類才首次確認系外行星的存在,而自2002年起每年都有超過20個新發現的系外行星。現時估計不少於10%類似太陽的恆星都有其行星。隨著系外行星的發現便令人引伸到它們當中是否存在外星生命的問題。
  • 最新研究:系外行星大氣中 水常見但數量低於預期
    最新研究:系外行星大氣中 水常見但數量低於預期 2019-12-13 15:22:18 來源:科技日報  |  作者:劉霞 | 字號:A+ | A- 最新研究挑戰現有行星形成理論
  • 系外行星發出射電信號?科學家:脈衝來源仍存在不確定性
    該信號可能是第一次從太陽系以外的行星上收集到的射電脈衝。研究成果16日發表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雜誌上。利用荷蘭的射電望遠鏡低頻陣列,研究人員發現,大約距太陽系51光年遠的系外行星系統——牧夫座τ系統(包含一顆雙星和一顆系外行星)顯示出一個重要的射電信號。
  • 系外行星發出射電信號?
    該信號可能是第一次從太陽系以外的行星上收集到的射電脈衝。研究成果16日發表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雜誌上。利用荷蘭的射電望遠鏡低頻陣列,研究人員發現,大約距太陽系51光年遠的系外行星系統——牧夫座τ系統(包含一顆雙星和一顆系外行星)顯示出一個重要的射電信號。
  • 讀懂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太陽系外行星的探索-虎嗅網
    到目前為止,人類已經發現了大量系外行星,它們有類似地球的巖石行星,也有類似木星的氣態巨行星,有些有大氣,有些可能有液態水,還有很多與我們熟知的太陽系行星非常不同。對系外行星的探索改變了人類對我們在宇宙中所處位置的認知。
  • 在天文學中,系外行星指的是太陽系以外的行星
    在天文學中,系外行星指的是太陽系以外的行星。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之前,即使很多人都確信存在系外行星,但由於缺少依據,沒有誰敢對此打包票。這一點像極了我們當下對外星人的心情。一般來說,科學研討一旦獲得初度打破,很多新發現就會接二連三。
  • 系外行星發出射電信號?脈衝來源仍存在不確定性
    該信號可能是第一次從太陽系以外的行星上收集到的射電脈衝。研究成果16日發表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雜誌上。利用荷蘭的射電望遠鏡低頻陣列,研究人員發現,大約距太陽系51光年遠的系外行星系統——牧夫座τ系統(包含一顆雙星和一顆系外行星)顯示出一個重要的射電信號。這是了解該行星磁場的一個獨特的、潛在的窗口。「這是我們提出的無線電領域探測系外行星的首批線索之一。」
  • 天文學家檢測到或由系外行星發出的射電信號
    該信號可能是第一次從太陽系以外的行星上收集到的射電脈衝。研究成果發表於12月16日的《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雜誌。利用荷蘭的射電望遠鏡低頻陣列(LOFAR),研究人員發現,只有大約距太陽系51光年遠的系外行星系統——牧夫座τ(Tau Boötis)系統(包含一顆雙星和一顆
  • 來自系外行星的無線電信號!外星世界探索又打開一扇新的大門
    與此相類似的,在太陽系其他擁有磁場的行星上空,也會有類似的現象。我們有理由相信,即便是系外行星,只要有磁場,也會產生類似的效果,被我們檢測到。不同的是,這個信號要稍微遠一些。而且在檢測的時候,科學家必須找到方法消除掉來自於地球和其他天體的噪音,才能聽清我們想要的聲音。
  • 富含碳的系外行星或由鑽石構成 鮮有地質活動不適宜生命居住
    圖片來源:Shim/ASU/Vecteezy根據一項新的研究,含有比地球更多碳的系外行星,即太陽系外的行星,可能是由鑽石構成的由NASA的TESS行星搜尋任務、哈勃太空望遠鏡和已退役的克卜勒任務提供的數據顯示,我們的銀河系充滿了系外行星,這些行星與我們太陽系的行星非常不同。
  • 可維繫生命的的系外行星或數量驚人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在沒有像木星這樣的氣態巨行星的情況下,其他恆星系統可能有多達七顆類地行星。這是來自加州大學河濱分校(UC Riverside)天體生物學家Stephen Kane領導的一項研究,發表在本周的《天文期刊》(Astronomical Journal)上。
  • 數量驚人的系外行星可以維繫生命
    Trappist-1行星系統有三顆位於宜居帶的行星,而我們的太陽系中只有一顆。圖片來源:NASA/JPL-Caltech。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在沒有像木星這樣的氣態巨行星的情況下,其他恆星系統可能有多達七顆類地行星。
  • 大氣礦塵可提高類地行星宜居性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6月9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通訊》雜誌9日發表的一項天文學研究,大氣礦塵對類地行星的宜居性產生重大影響——會提高系外行星的潛在宜居性。這項發現意味著未來對系外行星解讀結果將有所改變,當研究類地系外行星時,必須要考慮礦塵的潛在影響。 所謂「宜居帶」,指的是恆星周圍存在一個表面可能有液態水的類地行星的區域,因此它是搜索地外生命的重點目標。而位於「宜居帶」的行星也意味著是適宜人類生存的行星,科學家一直在試圖尋找到這樣的星球。
  • 超級耀斑影響行星宜居性
    巨大恆星耀斑發出的萊紫外線可以破壞行星的宜居性。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一項新研究將幫助天體生物學家了解行星在超級耀斑期間會經歷多少輻射,以及太陽系以外的世界是否存在生命。超級耀斑是一種能量爆發,比最大的太陽耀斑大10到1000倍。這些耀斑可以將大量的紫外線照射到行星上,其威力之大足以毀滅行星上存在生命的機會。
  • 用中學生能聽懂的語言講2019諾貝爾物理獎(下):太陽系外行星的探索
    到目前為止,人類已經發現了大量系外行星,它們有類似地球的巖石行星,也有類似木星的氣態巨行星,有些有大氣,有些可能有液態水,還有很多與我們熟知的太陽系行星非常不同。對系外行星的探索改變了人類對我們在宇宙中所處位置的認知。
  • 太陽系外行星的借屍還魂
    縱然太陽系外行星充滿了神秘,但它們的遺存正在為它們的一生提供線索。在過去的十年裡,天文學家找到了一個辦法可以從內而外地來探測太陽系外行星的內部。這些觀測可以提供更多有關它們成分的詳細信息。在太陽系中,科學家們事實上還沒有辦法來窺視行星的內部。即便我們就站在地球上,但對於地球成分中的70~80%仍不清楚。這並不是說科學家們對地球的組成茫然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