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有視力,卻不願和你對視;他們有聽力,卻對你的呼喚置若罔聞;他們不愛說話,並且常常做出一些莫名的舉動。他們猶如天上的星星,一人一個世界,獨自閃爍。他們是自閉症患兒。2007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從2008年起,將每年的4月2日定為「世界自閉症關注日」,以提高人們對自閉症的關注。今天是第12個世界自閉症關注日,本報特推出專題報導,聚焦學校、教師、大學生社團等對「來自星星的孩子」的幫助。讓我們張開雙臂,擁抱這個特殊的群體。——編者
小星同學「回家」記
前不久,在中國科學院附屬玉泉小學的一間教室裡,舉行了一場特別的歡迎儀式。孩子們在班主任李志潔的帶領下,用歡快的語氣大聲喊道:「歡迎小星(化名)回家!」這一幕,讓一旁的小星媽媽難掩激動的心情,也讓所有關心小星的教師們鬆了一口氣。
4歲時,小星被確診為自閉症,但這沒有影響她到普通小學就讀。6歲時,小星順利進入玉泉小學,但隨著年級升高,小星在課堂上越來越難控制自己,時常做出擾亂課堂秩序的行為。不滿情緒在其他家長中擴散開來,家長代表要求校方將小星「剝離」出班級,他們表示,可以集資把小星送到特教學校就讀。
面對這一幕,小星家長堅決不退讓,學校也堅持保護小星依法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那段充滿「火藥味」的日子,校方召集雙方家長開了一次又一次懇談會,從白天到黑夜、從法律到人情誠懇勸說,卻溝通無果。部分家長代表甚至在學校門口抵制小星入學。
學校選擇向上級部門求助。行業協會、北京市海澱區教委、海澱區特教中心、永定路學區等部門積極介入。大家的目標很一致,既要保護好小星的受教育權,也要維護好其他學生的受教育權。
根據小星的心理特徵和行為表現,海澱區特教中心和玉泉小學為她制定了《個別化教育計劃》和《個體差異生援助方案》,並為她配備了專門的語數外教師和特教教師。
每天,小星穿梭於特教中心、資源教室和普通教室之間。為小星「私人定製」的課程包括:動作訓練、沙盤遊戲、手工製作、生活能力訓練、社交訓練等。此外,小星還接受語數外課程的個別輔導,學校還會為小星設計個性化考試。
同時,學校也鼓勵教師用小星的案例教育其他學生,引導孩子們接納與自己有差異的同學。努力沒有白費,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訓練,小星又重新被班集體接受。
如今,小星成了班上的「明星」。資源教室邀請她當講解員,為前來參觀的同學作講解。她的聲調雖缺少起伏、略顯單一,但由內而外散發的自信,常常為她贏得尊重與掌聲。
「現在,我們慢慢理解了,讓孩子去理解一個不一樣的人,包容和接受,對孩子也是一種特別的教育。」一位曾抵制小星上學的家長說,「感謝學校和老師,讓所有孩子幸福地生活。」(記者 施劍松 通訊員 劉惠宇)
「愛星」幫他們圓就業夢
3月28日上午10點,在山東省青島市同沐陽光殘疾人輔助性就業中心,綽號叫「小班長」的星星(化名)面帶微笑,手指輕盈地製作一朵朵手工花,這是她在這裡工作的第二個年頭。星星是個患有自閉症的成年「孩子」,從兩年前需要家人辭職照顧,到現在能像正常人一樣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價值,巨大的轉變背後,離不開一群名叫「愛星」的大學生志願者。
今年24歲的星星很小就被診斷為自閉症。固執、行為刻板、情緒狂躁,嚴重時,她甚至會把自己啃咬得鮮血淋漓。媽媽為了照看她,辭掉了工作,一家人一度活得膽戰心驚。
2017年8月,一個名叫「愛星」的大學生志願者服務隊通過青島市殘聯聯繫上星星的家人,提出要為星星找一份工作。這讓星星一家不敢相信。
「愛星」大齡自閉症患者幫扶志願服務隊由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大學生發起,共有39名成員,他們從調研自閉症患者開始,逐漸轉向幫助大齡自閉症患者就業。
星星是「愛星」服務隊幫助的第一個大齡「孩子」。志願服務隊了解了青島市相關就業政策,走訪能夠接收大齡自閉症患者就業的單位,最終選擇了同沐陽光殘疾人輔助性就業中心。
得知有機構能接收星星就業,她的家人高興極了,但當他們又聽說這個機構有一條「有暴力傾向的人不予接受」的硬性規定後,頓時又洩了氣。
「當看到星星爸媽充滿希望的眼睛一下子黯淡下來,我們心裡也很難受。」服務隊成員、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勘查技術與工程2016級學生高旻說。成員們當即商量,無論如何也要克服困難,減輕星星身上的暴力傾向,讓她能夠被就業中心接受。
為此,志願服務隊為星星量身定做了一張康復表,通過教授一些互動性強的歌曲、陪伴她一起看書、和她一起玩遊戲、鼓勵她說話並對她的進步給予表揚等方式,逐漸和星星建立起信任。
不會繫鞋帶就一次次地教,害怕上公交車就牽著她的手帶她慢慢克服……服務隊利用課外時間,一次次奔走於青島市北區、黃島區兩地,用耐心和愛讓星星慢慢敞開心扉。久而久之,星星身上的暴力傾向減輕了,服務隊便與就業中心負責人協商,讓星星先工作一段時間,視情況決定她能否留下。
「星星適應得很快。她很喜歡別人誇獎她,也有一點『爭強好勝』。我們為了鼓勵她,讓她擔任就業中心的小班長。做了小班長後,她的手工活做得更快更好了。」就業中心負責老師鄒紅說。(記者 孫軍 通訊員 王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