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特殊小天體或有光環:兼具小行星彗星特徵

2020-12-02 cnBeta

據美國行星學會網站報導,上周行星光環的話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原因是媒體報導稱科學家們在太陽系之外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光環系統,該光環系統可能存在於一顆系外行星或是一顆褐矮星的周圍。然而在太陽系內部,同樣也有一個有關光環的故事,相比系外行星,這個光環系統要小的多,但距離地球也近得多。


示意圖:擁有光環的半人馬型小天體Chariklo。Chariklo是最大的半人馬型小天體,其特點介於小行星與彗星之間。2013年,天文學家們發現它擁有兩條光環。Chariklo直徑約250公裡,其內側的光環距離星球表面約391公裡,光環寬度約7公裡;外側光環距離星球表面約405公裡,寬度約3公裡,;兩環之間的間隙寬度約8公裡。

特殊小天體的光環

近日,西班牙安達盧西亞天文研究所天文學家荷塞·奧蒂茲(Jose Ortiz )等人在康奈爾大學的論文預印網站arxiv.org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在這篇論文中他們提出喀戎星(Chiron)可能擁有光環。喀戎非常特殊,它既是一顆半人馬型小天體,同時也被歸入彗星行列。

「半人馬型小天體」是太陽系小天體中的一類,其軌道半長軸位於太陽系外行星的軌道之間。它們的軌道不穩定,偶爾會穿越那些巨行星的軌道,並受到這些巨行星強大引力的嚴重幹擾,這導致這些小天體的壽命都不會很長,一般只能存在數百萬年的時間。典型的半人馬型小天體都會同時表現出小行星和彗星的特徵,也正因為如此,它們被用希臘神話中半人半獸的「半人馬」來命名。根據目前的認識,太陽系中大約存在4.4萬顆直徑超過1公裡的半人馬型小天體——喀戎便是其中較大的一顆,也是最早被發現的一顆,時間是在1977年,它的軌道介於土星和天王星之間,直徑約233公裡。

如果他們的研究結果是正確的,那麼喀戎將成為半人馬型小天體中第二顆被確認擁有光環的成員,此前的Chariklo則是第一顆。在2014年4月份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認為半人馬型小天體Chariklo可能擁有光環。半人馬型小天體的來源可能是柯伊伯帶,由於受到大行星的引力攝動而向內運動。

不過不管是喀戎還是Chariklo,這兩顆小天體有一個特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它們都太過遙遠,太過暗淡,因而要想直接對它們可能存在的光環進行觀測是做不到的。天文學家們所採用的方法是觀察當它們遮掩背景恆星時造成的恆星亮度減弱,如果其周圍存在光環,那麼這種光度變化會有所不同。實際上,喀戎和Chariklo 是半人馬型小天體中最大的兩個成員,也是唯一兩顆能夠使用這種掩星方法進行觀測研究的半人馬型小天體。

奧蒂茲和研究項目團隊注意到,在發生掩星時,喀戎在遮掩背景恆星之前和之後,背景恆星的亮度都出現了極輕微的下降震蕩,他們起初將其歸結為類似彗星的噴流引發的現象。但考慮到此前Chariklo可能存在光環的情況,於是研究組便對喀戎遮掩恆星的情況再次進行了梳理,試圖判斷這種亮度變化模式是否可能與可能存在的光環系統有關。儘管目前這兩種可能性都還不能被排除,但至少喀戎擁有光環是其中可能的兩種解釋之一。

行星光環的性質決定了它們一般呈現為原型,並且是扁平狀的。它們在空間中的朝向是固定的,而如果這種朝向相對太陽系黃道平面之間存在傾角,那麼我們從地球上觀察時,有時候就會發現行星光環比較明亮,而有時候比較暗淡,這與角度以及光照等因素有關。

然而時至今日我們仍然無法獲得喀戎和Chariklo的清晰圖像,因為它們太遠太小了。但即便如此,它們已經是所有半人馬型小天體中最大的兩個。當我們對它們進行觀測時,我們所能看到的僅僅就是一個微小的亮點而已,而如果它們擁有光環,那麼光環的存在也會讓它們的亮度發生周期性的輕微變化。事實上科學家們已經在對喀戎進行觀測時發現了這樣的變化,只是此前天文學家們將其歸結為是彗尾結構產生的影響。而假如光環的成分與星球主體成分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那麼在不同的時間進行光譜學觀測時就應該可以看到不同光譜信號的出現。

相關焦點

  • 小行星,彗星和流星——小天體蘊藏的大奧秘
    我們太陽系最小的天體——小行星,彗星和流星——蘊藏著大驚喜。小行星,彗星以及一些從它們發出的彗星是我們的太陽系在46億年前形成的遺留產物。當行星和衛星在數千萬年間經歷了變化,但許多這些「小個子」的冰、巖石和金屬並沒有。它們很像記錄著行星演化的化石記錄。目前有 791,384顆已知小行星和3,559顆已知彗星。
  • 一顆彗星和小行星的混合體正在展示它的彗星特徵
    半人馬是稀有的天體,可以結合小行星和彗星的一些不同特徵。和小行星一樣,它們本質上是巖石構成的,但也會像彗星一樣,在外殼蒸發時拋出塵埃和氣體雲。在上個世紀左右,我們只發現了18隻具有化學活性的半人馬,但現在又發現了一種新的半人馬,它可能會告訴我們這些神秘的飛石是如何形成它們獨特的特徵的。
  • 宇宙科學家發現了一種罕見的彗星和小行星的混合天體
    半人馬小行星是罕見的天體,可以結合小行星和彗星的一些不同特徵。它們基本上是巖石性質的,就像小行星一樣,但是當它們的外部蒸發時,它們也會像彗星一樣拋出塵埃和氣體雲。在上個世紀左右,我們只發現了18種化學活性的半人馬小行星,但現在又有一種新的半人馬小行星加入了我們的名單中,它或許能告訴我們更多關於這些神秘的飛石是如何形成其獨特特徵的。
  • 彗星的公轉與太陽系其他天體的公轉有什麼不同?
    盧達晨 中學地理問答有問必答 提個醒彗星的公轉與太陽系其他天體的公轉有什麼不同?答:在太陽引力作用下,八大行星、矮行星,以及眾多的小行星、彗星等天體,都環繞太陽公轉。話是這麼說,但注意到了嗎?彗星有周期彗星與非周期彗星之分。周期彗星公轉的軌道是橢圓,非周期彗星公轉的軌道是拋物線或雙曲線。也就是說,周期彗星能定期回到太陽身邊,像太陽系其他天體公轉那樣。非周期彗星終生只能接近太陽一次,而一旦離去,就會永不復返,永遠拜拜。這類彗星或許原本就不是太陽系成員,只是無意中闖入太陽系的過客。
  • 太陽系第二顆存在環狀結構的小行星——喀戎(Chiron)
    小行星喀戎(Chiron)    眾所周知,土星、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擁有氣體灰塵環狀結構,2014年科學家發現太陽系內第五顆存在環狀結構的天體——女凱龍(Chariklo)小行星,它是一顆半人馬小行星。
  • 太陽系當中騷動的小體量星體:小行星、彗星、流星體
    根據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宇宙中的各種星體,都是在中心天體的引力下繞著中心天體在各自的軌道上運行,小體量的星體也一樣。但是由於自身質量較小,容易受到周圍大體量星體的吸引,於是就變得騷動起來了,我們來看看它們都幹了什麼吧!
  • 科學家發現太陽系內第二個星際天體:C/2019 Q4彗星
    天文學家稱,這顆天體目前的位置很難觀測到,因為它與太陽的距離越來越近,觀察起來很模糊。不過,考慮到它的「雙曲線」軌道,未來幾個月可能仍將有大量的觀測機會。紅圈處模糊的天體便是星際彗星C/2019 Q4,它具有怪異的雙曲線軌道特徵近日,小行星中心(Minor Planet Center)表示,C/2019 Q4很可能是已知的第二個在太陽系停留的星際天體。
  • 小行星與彗星究竟有什麼區別?
    彗星是一個相對更小的天體,由冰和塵埃組成,它具有高度偏心的橢圓軌道。它的軌道周期可以從幾年到一百萬年或者更長。圖解:彗星在接近太陽時,有時會形成閃亮的尾巴。彗星由冰和氣體與塵埃混合而成,它有一個冰核,周圍環繞著一個巨大的可見的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大氣層(稱為彗發)。來自附近恆星的重力踢或奧爾特雲中的某種擾動會將長周期的彗星送入太陽系,並衝向太陽。小行星與彗星的區別彗星與小行星的主要區別在於它們各自的組成。
  • 小天體採樣返回任務的科學目標:太陽系誕生的最初1000萬年
    林楊挺等-SSR:小天體採樣返回任務的科學目標:太陽系誕生的最初1000萬年小行星和彗星等小天體的軌道易於改變但是,小天體的特點是數量巨大(登記在案近一百萬顆,並且總數還在不斷增長)、空間分布廣(從靠近太陽,到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到海王星以遠的柯伊伯帶)、組成多樣(除彗星主要成分為冰外,小行星可由金屬和各種巖石組成),因此選擇重要目標和規劃探測路線對於小天體的探測至關重要。
  • 星際來客奧陌陌·彗星還是小行星?
    來源:NASA01無比「正常」的光譜特徵『Oumuamua的光譜特徵(體現了天體的表面成分)正常到不行:表面反射率和太陽系中富含有機物的D型小行星以及彗星的符合度很高,幾何反照率(0.04)更是和彗星非常相似,也就是光譜特徵不僅沒有體現出什麼與眾不同之處,而且還和很多彗星很像!
  • 編號為2014 OG392的小行星變身為彗星
    半人馬小行星(Centaurs)是種稀有的天體,兼具小行星和彗星的特徵。它們本質像小行星一樣是巖石,但表面也會蒸發像彗星一樣拋出塵埃和氣體,天文學家認為它起源於太陽系外部的柯伊伯帶。   自1927年以來,僅發現18個半人馬小行星,但天文學家最近又找到2014 OG392,或許能讓我們更了解這種天體。  發現半人馬小行星是種挑戰,它距離很遠,且不一定出現在哪裡,搜尋這類天體會佔用大量望遠鏡的時間。因此研究人員搜尋託洛洛山美洲際天文臺暗能量相機的影像資料庫,並開發新技術將天體的顏色和塵埃質量等資料建立模型,以估算天體的揮發性和軌道動力等特徵。
  • 小行星有光環,還不止一條
    在1977年以前,天文學家還認為,太陽系裡只有一個天體擁有光環,那就是土星。而在不久以前,人們已知擁有光環的太陽系天體,也僅限於土星、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這4顆比地球還大的行星。現在,天文學家又發現了一顆新的帶環天體,不是一顆行星,而是一顆小行星——直徑250千米的10199號小行星女凱龍星(Chariklo)。
  • 科學家在太陽系內發現19顆特殊小行星,懷疑都來自於星際空間
    ​法國研究人員在太陽系內發現19顆特殊小行星,懷疑它們來自於星際空間,最後全被留在太陽系內。或許你聽說過奧陌陌這個名字,一個來自星際空間的小天體,2017年,當奧陌陌開始轉身離去時,天文學家才首次發現了它,並對其進行了一系列研究。
  • 2019LF6的特殊小行星年,小行星有怎樣的軌道特徵?
    作者:文/虞子期在太陽的周圍,除了八大行星以外,還有圍繞其旋轉的巖石世界,它們形成於大約46億年前,是太陽系形成後的剩餘物。雖然它們的數量很龐大,但這數百萬顆小行星都太小,尺寸從幾英尺到幾百英裡不等,所以,科學家們稱之為小行星。如果通過對比的方式來具象地感知其大小,那麼,這裡的小行星都比地球月亮的質量更小。
  • 木星附近有個通道 冰凍小行星在那兒變成彗星
    故彗星有個別名——掃把星。中國民間傳說彗星主掃除,見則有戰禍或天災。後來,隨著觀測手段逐漸增多、增強,人們發現,彗星這一天外訪客堪稱生命的使者。彗星上搭載的有機分子有可能在與星球撞擊的過程中倖存下來,並成為被撞擊天體上的生命種子。
  • 解碼小行星帶,能帶來生命,也能毀滅生命;有衛星,也有光環!
    4)小行星帶的分布與行星光環的分布呈現出類似的環帶形狀。     其次,由以上的第3)條結論,可以驗證太陽系是由星雲物質凝聚而成的假設是沒有太大疑問的。正是行星的光環完美地保留了太陽系形成之前的小部分星雲原始物質,使得它們最終沒有經歷過高溫的作用而一直以微粒的形狀保留到現在。
  • 小行星是如何產生的以及它與彗星之間有什麼區別?
    我是二年級的學生,正在一個做關於小行星的科學項目。你們能否告訴我小行星是怎麼形成的?小行星與彗星之間有什麼區別嗎?」答:小行星由小塊的巖石和金屬構成,就像太陽的內部系統其餘物質一樣。細小微粒互相撞擊,如果沒有劇烈的撞擊,它們也將會粘在一起。這是為什麼小行星不會繼續成長為像其餘行星一樣的原因,是因為它們太接近木星了。
  • 太陽系「化石」揭秘天體與生命起源 貝努和龍宮小行星都發現水的痕跡
    近年來,隨著深空探測技術的發展,國際國內對太陽系小天體的探測和研究越來越多,生命之源的奧秘,永遠吸引著我們去探奇、去想像、去實踐。一顆多瘤的花生,我國對圖塔蒂斯小行星飛越探測早在2012年12月,我國就進行過小行星探測任務。當時,「嫦娥二號」月球探測器成功飛抵距地球約700萬公裡遠的深空,以10.73公裡/秒的相對速度,與國際圖塔蒂斯小行星由遠及近擦身而過。
  • 小行星「變」彗星過程首次捕獲
    科技日報北京8月19日電(記者劉霞)據美國《科學新聞》網站18日報導,天文學家首次捕捉到一顆小行星正在「變身」為一顆彗星的過程,這可能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可以在未來幾十年內實時觀察彗星的各種形態。
  • 來自彗星?還是太陽系中的小行星?
    各類隕石統稱為隕石為了便於區分科學界,命名為實驗室,在多數這樣的運勢中,人們可以觀測到非常小的球狀顆粒。其直徑甚至還不到一毫米,他們形成的條件很特殊,結構也很獨特,在地球上的巖石中,人們並沒有發現類似的球形的小顆粒。在石隕石中還有這種球狀顆粒的材料佔絕大多數,1976年3月8日我國的東北部降落了世界上最大的石隕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