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天體採樣返回任務的科學目標:太陽系誕生的最初1000萬年

2020-05-01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林楊挺等-SSR:小天體採樣返回任務的科學目標:太陽系誕生的最初1000萬年

小天體採樣返回任務的科學目標:太陽系誕生的最初1000萬年

小行星和彗星等小天體的軌道易於改變,常撞擊地球。小的(直徑小於10-20m)小行星進入地球大氣,即為常見的火流星,其殘留的石塊被發現後即是隕石;如果小行星的直徑超過百米,其撞擊將會造成區域性破壞,乃至全球性的大災難。恐龍滅絕很可能就是源於一次大的小行星撞擊事件。小天體撞擊地球是一種低概率但可導致災難性後果的事件,因此小行星的監測、預警和防禦關係到人類的共同命運。另一方面,進入21世紀,太空資源逐漸成為一個重要議題,關係到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所有這些重大需求的滿足,都將建立在長期的小天體探測和研究基礎之上。

小天體是太陽系形成過程殘留下的「化石」,是構建地球等行星的「磚瓦」。小天體探測是揭示太陽系形成過程的主要途徑。但是,小天體的特點是數量巨大(登記在案近一百萬顆,並且總數還在不斷增長)、空間分布廣(從靠近太陽,到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到海王星以遠的柯伊伯帶)、組成多樣(除彗星主要成分為冰外,小行星可由金屬和各種巖石組成),因此選擇重要目標和規劃探測路線對於小天體的探測至關重要。

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設立「小天體採樣返回背景型號」課題,擬通過對太陽系形成和演化的關鍵科學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凝鍊小天體探測的科學目標,確定系統探測小天體的路線和重要目標,並研發低成本小天體探測的關鍵技術。該課題由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林楊挺研究員任負責人,參與單位包括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國家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地球化學所、上海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瀋陽自動化所、上海技物所、西安光機所等單位。2020年4月國際權威學術期刊Space Science Reviews發表了林楊挺等人撰寫的題為「小天體採樣返回任務概念:太陽系的第一個1000萬年演化」的研究成果。

太陽系的形成按時間順序劃分為星雲凝聚、星子生長、行星胚胎形成、原始行星形成等不同階段,其中最初的1000萬年(包括星雲凝聚和星子生長階段)至關重要,奠定了太陽系物質在空間上的分布。林楊挺等提出這一過程最重要的7大科學問題:

(1)太陽星雲的初始狀態;

(2)不同氧化-還原條件下的星雲凝聚;

(3)星雲中的加熱事件;

(4)星雲盤的物質遷移和分異;

(5)星子吸積及後期變質;

(6)內-外太陽系的分離;

(7)星雲盤中有機質的分布與演化。

小天體的探測任務要圍繞這些重大問題進行設計,其中目標小天體的選擇要求滿足2個重要原則:

(1)選擇最原始的小行星,以避免小行星形成之後的加熱和水蝕變等事件抹除了星雲過程的記錄。碳質小行星富含水和有機質,通常是小行星探測的首選目標。但是,這類小行星往往經歷了強烈的巖石與水的反應,將大部分星雲階段的產物破壞殆盡;

(2)選擇不同光譜類型的小行星,代表太陽星雲盤不同位置的樣本,這樣才能構建太陽星雲盤的三維模型,得到一幅由均勻的星雲逐漸演變成為高度分異的太陽系的圖像。

但是,國際上傾向於選擇碳質小行星,而它們全部形成於木星以遠的外太陽系區域。地球和類地行星均屬於內太陽系,它們與外太陽系天體具有完全不同的同位素組成。為了描繪太陽系第一個1000萬年的形成過程,林楊挺等提出選擇4大類型原始的小天體作為探測目標,分別代表太陽星雲盤的關鍵位置(圖1):

(1)可能最靠近太陽的E-型小行星(也被劃分為Xe-型)

(2)可能靠近木星內側的L-型小行星

(3)木星外側的C-型\P-型\D-型小行星

(4)最遠的彗星

其中,L-型小行星的光譜特徵與太陽系最古老的集合體(代表了太陽系形成的起點)相似,很可能是一種非常富集這些最古老樣本的特殊小行星。在設計小天體採樣任務路線圖的基礎上,提出先期任務將E-型小行星作為首選目標,將L-型小行星作為備選目標的策略,不僅技術上可行,任務周期短,並且在科學目標上與日本和美國正在進行的碳質小行星採樣任務有最大的互補性。在探測技術上,提出多點觸碰採樣方案,降低任務的風險,並且採集小行星不同區域的樣品,藉助高精度的同位素分析技術,示蹤小行星的生長過程和物質來源。同時,對小天體採樣任務的主要風險、小行星樣品的保存和處理、超低溫彗星採樣和保存的技術挑戰等進行了分析,並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小天體採樣返回任務的科學目標:太陽系誕生的最初1000萬年

圖1 小天體採樣返回任務概念

小天體採樣返回任務的科學目標:太陽系誕生的最初1000萬年

相關焦點

  • 去貝努小行星挖土 一次意義重大的「太陽系考古」
    不過這些魯莽的傢伙並非一無是處,它們身上也藏有科學家們夢寐以求的東西,比如太陽系最古老的遺蹟。  鄭永春介紹說,太陽系形成之後,塵埃碰撞凝聚形成了行星、矮行星等天體,還有些粉末碎屑,成為了小行星。相比之下,行星中含有很多放射性元素,會產生熱量,從而導致演化、熔融,慢慢將太陽系初期的歷史湮沒。而能量小、熱量少的小行星,基本上沒有發生過演化,仍保留著太陽系形成之初的狀態。
  • 飛行20億公裡 美小行星取樣返回探測器抵達目標
    這裡展示的是從2018年8月17日~11月27日之間,由OSIRIS-Rex探測器拍攝的一系列畫面,可以看到「貝努」越來越近,越來越清晰示意圖:正準備使用取樣機械臂在小行星表面進行取樣的OSIRIS-Rex探測器此後,OSIRIS-Rex探測器將花費大約1年時間,使用其5臺科學設備對這顆小天體進行考察,並選擇一個安全且科學上最有價值的地點進行採樣
  • 歐陽自遠院士:中國還要到火星和小行星上採樣返回
    其計劃在探月工程三期中完成月面取樣返回任務,是該工程中最關鍵的探測器,也是中國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戰。中國預計11月底擇機發射「嫦娥五號」。值此航天發射之際,網易科技推出《月球,我們又來了》大型策劃報導IP,將對嫦娥五號探月進行全程報導和科普傳播。歐陽自遠院士是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參與並指導了中國月球探測的近期目標與長遠規劃的制訂。
  • NASA登陸「貝努」採樣引關注,中國小行星探測任務穩步推進
    根據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IAU)修訂後的行星定義,太陽系天體被分為行星、矮行星以及太陽系小天體。除了行星、彗星、天然衛星,以及被IAU認定為矮行星的天體之外,太陽系中其它繞太陽公轉的天體都被稱為小行星。
  • 北理工掠影:小天體探測之夢何時實現?
    小天體是指圍繞太陽運轉但不符合行星和矮行星條件的天體,主要包括小行星、彗星等,探測小天體可對研究太陽系形成、行星演化、地球和生命起源等提供重要線索;同時對掌握小天體運動規律、避免小天體碰撞地球具有重要意義。  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約10公裡、質量為100億噸的小行星撞擊到地球表面,造成當時全球氣候、環境、生態的災變,使恐龍及其他生物種類滅絕。
  • 貝努150年後或撞地球,NASA主動拜訪,已採樣成功正在返回
    這個技術其實是相當的困難,你想想500米的小行星可以說引力非常的微弱,探測器想伴飛這樣的小天體這顆小行星被認為是一顆B型小行星,是那種自誕生以後就沒有再與其他物質、天體發生相互作用的小行星,是太陽系中最為原始的物質,保留著古老太陽系的特徵。
  • 安貝斯 | 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完成!一圖回顧嫦娥五號...
    安貝斯控制臺 舉報   12月17日,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著陸地球,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
  • 專家:這是意義重大的「太陽系考古」
    如果要登陸採樣,那麼小行星的自轉速度就不能太快,以免增加任務難度和風險。  同時還要從探測價值方面考慮。太陽系裡有近地小行星、主帶小行星等多種類型,其軌道分布、成份等都有差異。在能力有限的情況下,一定是儘量選擇此前沒有探測過,本身具有一定特點,在科學上或對未來開發有足夠高價值的小行星,作為探測目標。
  • 專家:這是意義重大的「太陽系考古」
    不過這些魯莽的傢伙並非一無是處,它們身上也藏有科學家們夢寐以求的東西,比如太陽系最古老的遺蹟。  鄭永春介紹說,太陽系形成之後,塵埃碰撞凝聚形成了行星、矮行星等天體,還有些粉末碎屑,成為了小行星。相比之下,行星中含有很多放射性元素,會產生熱量,從而導致演化、熔融,慢慢將太陽系初期的歷史湮沒。而能量小、熱量少的小行星,基本上沒有發生過演化,仍保留著太陽系形成之初的狀態。
  • 從小行星「貝努」取樣,「太陽系考古」助力人類走向遙遠星空
    它是碳型小行星,含有大量碳類礦物,從太陽系誕生以來沒有經歷過劇烈變化,物質保持比較完整,是太陽系早期的殘留物。45億年前,比太陽系晚1000萬年。」將在2023年發射探測器,目標是實現人類首次火星衛星採樣返回。
  • 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發射 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新華社海南文昌11月24日電(記者胡喆、陳凱姿)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 專家:這是意義重大的「太陽系考古」
    不過這些魯莽的傢伙並非一無是處,它們身上也藏有科學家們夢寐以求的東西,比如太陽系最古老的遺蹟。鄭永春介紹說,太陽系形成之後,塵埃碰撞凝聚形成了行星、矮行星等天體,還有些粉末碎屑,成為了小行星。相比之下,行星中含有很多放射性元素,會產生熱量,從而導致演化、熔融,慢慢將太陽系初期的歷史湮沒。而能量小、熱量少的小行星,基本上沒有發生過演化,仍保留著太陽系形成之初的狀態。
  • 專家:這是意義重大的「太陽系考古」
    相比之下,行星中含有很多放射性元素,會產生熱量,從而導致演化、熔融,慢慢將太陽系初期的歷史湮沒。而能量小、熱量少的小行星,基本上沒有發生過演化,仍保留著太陽系形成之初的狀態。對它們開展研究,有助於探尋太陽系最早期的面貌。
  • 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成功 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新民晚報訊(特派記者 郜陽 記者 葉薇)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後,先後實施了助推器分離、整流罩分離、一二級分離以及器箭分離等四次分離。
  • 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 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成功 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中新網文昌11月24日電(郭超凱 葉雨恬)北京時間11月24日4時30分,中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發射瞬間。
  • 追尋太陽系最初的樣子:紫臺研究小天體「瘦身」機制引發國際關注
    這項關於太陽系小天體阿羅科斯(Arrokoth,中文名「天涯海角」)形狀形成機制的研究,解釋了這一目前人類近距離探測到的最遙遠和最原始的太陽系小天體,是如何用一百萬到一億年的時間「瘦身」成現在的扁平形狀的,而該「瘦身」機制可能廣泛存在於太陽系柯伊伯帶小天體形成初期的形狀演化過程中。
  • 追尋太陽系最初的樣子:紫臺研究小天體「瘦身」機制引發國際關注
    這項關於太陽系小天體阿羅科斯(Arrokoth,中文名「天涯海角」)形狀形成機制的研究,解釋了這一目前人類近距離探測到的最遙遠和最原始的太陽系小天體,是如何用一百萬到一億年的時間「瘦身」成現在的扁平形狀的,而該「瘦身」機制可能廣泛存在於太陽系柯伊伯帶小天體形成初期的形狀演化過程中。
  • 嫦娥五號發射圓滿成功 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圖片:國家航天局)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魏宇晨、李琳 通訊員 葉雨恬):11月24日4時30分,中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後,先後實施了助推器分離、整流罩分離、一二級分離以及器箭分離等四次分離。
  • 「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圓滿成功 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國家航天局獲悉,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