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星附近有個通道 冰凍小行星在那兒變成彗星

2020-12-03 新華社客戶端

彗,埽竹也。故彗星有個別名——掃把星。中國民間傳說彗星主掃除,見則有戰禍或天災。

後來,隨著觀測手段逐漸增多、增強,人們發現,彗星這一天外訪客堪稱生命的使者。彗星上搭載的有機分子有可能在與星球撞擊的過程中倖存下來,並成為被撞擊天體上的生命種子。

近日,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月球與行星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發表論文稱,他們通過計算模擬發現了木星附近的一個軌道參數空間,在這一參數空間裡,半人馬小行星可加速變身為彗星,宛如彗星的搖籃。

該研究中的彗星「搖籃」是如何被發現的?為何這個奇特的空間有彗星孵化器的功效?

半人馬小行星上演彈球大作戰

通常,天體會保持固定的形態和軌道特徵,就像地球一直是個不規則的橢圓球體,孜孜不倦地在特定軌道上圍繞太陽旋轉,一年又一年。

彗星則不會如此規矩。

彗星是由彗核、彗發、彗尾三部分組成。彗星的彗核由冰物質構成,就像個髒雪球。當遠離太陽時,這個「髒雪球」是由水、氨、甲烷等凍結的冰塊和許多固體塵埃粒子構成的固態球體。當彗星接近太陽等恆星時,由於溫度升高,彗核的冰物質升華,在冰核周圍形成朦朧的彗發和一條稀薄物質流,就像條大尾巴,故稱彗尾。受太陽輻射(主要是溫度)影響,彗發和彗尾的形狀會隨著彗星與太陽距離的改變而變化。

此次研究的對象除了彗星,還涉及到半人馬小行星。半人馬小行星是指一類在木星和海王星之間繞日運行的冰凍小行星。

海王星是人們迄今為止發現的太陽系內最外層的巨行星,它就像是個強壯的「大塊頭」,守護著太陽系的門戶。海王星以內,還有3顆巨行星,分別是天王星、土星及木星。

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周禮勇告訴記者,這4個「大塊頭」對周圍小天體皆有巨大的引力作用。相對而言,小天體質量很小,稍有擾動,就會改變「航線」。因此,半人馬小行星就像是彈球機裡的球一樣,一落到巨行星附近,就會被無形的引力大手撥一下,改變方向,沒有一個固定的軌道。它們就在這張由巨型天體織成的引力網中漂泊流浪,直到被拽進木星軌道以內,奔向太陽,「蒸發」成彗星,被我們觀測到;或是被拋出海王星之外,從此與太陽系再無交集。

此次研究人員所使用的太陽系模型,包括太陽以及上述4顆巨行星,在研究彗星進入木星軌道附近之後的階段還包括了類地行星。隨後,再將上千個假想的半人馬小天體測試粒子「扔」進該模型,這些測試粒子具有不同的軌道偏心率、周期、與太陽的距離等基本參數。經過數值模擬後,研究人員總結歸納了測試粒子的運行規律。

結果顯示,六成以上的測試粒子會經過某一特定區域,迅速演變成彗星,研究人員將這一區域稱為「彗星通道」。但需要注意的是,該區域並非我們常說的空間位置範圍,而是指軌道參數的範圍,即參數空間。也就是說,半人馬小行星受引力攝動影響改變軌道,當它的軌道參數變化到某一數值區間,可能會迅速「長」出彗發和彗尾,演變成彗星。

「同化」後更易與木星親密交匯

很早之前,人們就發現,木星周圍可能存在著一群彗星。彗星雖然是繞日運行的天體,但由於木星是距離太陽最近的巨行星,因此也會對彗星產生很大影響。後來,人們將周期為3—10年、遠日點在木星軌道附近的彗星稱為木星族彗星。

半人馬小行星與太陽的距離也作為此次研究中的一個參數,其數值在5.4—7.8個天文單位(約為1.496×108千米)之間。而木星與太陽的距離約為5.2個天文單位,也就是說,這一「彗星通道」就在木星附近,半人馬小行星經此「通道」演變而成的彗星,自然也被歸類為木星族彗星。

木星軌道與海王星軌道相距約25個天文單位,是地球到太陽距離的25倍。如此廣闊的空間裡,為何單單這一「通道」具有如此獨特的魔力,讓半人馬小行星迅速蛻變?此次研究的作者並未給出原因。

「有這樣一種可能,小天體受行星攝動時,可能會有較大的機會被『同化』,其運行軌道會變成與該行星相近的軌道。當然,這種軌道並不穩定,仍是在不斷變化的,只不過是在行星附近擺動。」周禮勇表示,如此一來,行星與小天體發生緊密交匯的機率將大大增加,半人馬小行星就很有可能在與木星緊密交匯的時候被木星一下子「拽」過去,再被太陽逐漸「烘烤」成彗星,以明亮拖尾的壯觀景象出現在我們的望遠鏡裡。

「當然,在沒有確切證據之前,我們還可以作出很多假設。」周禮勇補充道,例如這一區域或與引力平衡點有關。引力平衡點,即拉格朗日點,可以簡單理解為在兩個較大天體和一個質量忽略不計的小天體組成的三體系統中,由於引力作用,空間中存在引力平衡點,若小天體處於這些點,則相對於兩大天體基本保持靜止。

人們發現小天體往往傾向於沿著與這些平衡點相關聯的軌道運動。半人馬小行星本就在太陽和四個大行星的「夾縫」中求生存,它們優先選擇與各行星的平衡點關聯的軌道也是可以預期的結果。

「通道」或已孕育更多彗星

然而,研究人員並未止步於計算結果或假想內容。

他們將人類已知的半人馬小行星的軌道參數進行了篩選,發現其中3顆正位於該「通道」中。也就是說,我們今天的天空中,有3顆半人馬小行星或將成為彗星。而且,其中一顆已然十分「躁動」,可看成是一種初期的彗星活動,它的名字為29P/Schwassmann-Wachmann 1(以下簡稱SW1)。

SW1是於1927年發現的半人馬小行星,據估算其直徑約為65千米。儘管SW1離太陽太遠,水冰無法融化,但它的高活躍性和頻繁的爆發一直吸引著天文學家的目光。

那麼,正處於「彗星通道」的SW1是否具有代表性?其軌道演化會不會與其他半人馬小行星軌道演化一致?為了找到答案,研究人員還模擬了來自海王星之外的小天體穿過海王星和木星軌道之間區域時的軌道演化過程。結果顯示,超過五分之一的測試粒子在某個時間點進入了與SW1軌道類似的軌道。

換句話說,儘管SW1似乎是目前已知的、少數通過「彗星通道」的天體中唯一的大型半人馬小行星,但它應該不是個「怪咖」,或許在半人馬小行星「圈子」裡,這樣歷經「彗星通道」演變成木星族彗星的現象很常見。就像是人們在某一時刻拍了一張公園照片,也許照片上公園裡面只有零零散散幾個人,但公園自建成以來的人流總量必然遠遠多於這個數值。

周禮勇表示,這項研究對上千顆測試粒子進行了數值模擬,突破了我們真實觀測時的有限數據,幫助我們了解彗星的演化過程。但這項研究本質上可看成一種實驗現象或最新發現。究竟是什麼導致了這一現象的發生,其動力學機制究竟是什麼?還有待更進一步的研究探索。(於紫月)

相關焦點

  • 地球被小行星「包圍」了?NASA發現木星外的「彗星搖籃」
    NASA的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發現了木星外的一個軌道區域,該區域充當了通往太陽系內部的「彗星通道」。當彗星從太陽系的外邊緣到達時,它們的冰端在接近太陽時開始丟棄氣體和塵埃。這些爆發可以導致壯觀的流星照亮地球上的夜空。但是彗星並不是這樣誕生的,它們的宇宙之旅從它們的起源一直爭論到現在。
  • 小行星與彗星究竟有什麼區別?
    雖然小行星和彗星都是在太陽系形成的早期形成的,但小行星是主要存在於火星和木星之間小行星帶的巨大巖石體,而彗星則是由氣體、冰和巖石物質組成的冰凍球體。圖解:小行星和彗星即使你認為自己不是個天文愛好者,你也沒怎麼聽說過小行星和彗星。
  • 天文學家在木星附近發現了一顆奇怪的小行星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天文學家仍有大量機會發現奇怪的新天體。據外媒報導,夏威夷大學的天文學家們日前通過夏威夷大學小行星地面撞擊最後警報系統(ATLAS)發現了2019 LD2木星特洛伊小行星。據了解,它是在木星之前圍繞太陽運行的小行星群的一部分,就像一個沿著木星軌道的先遣隊。2019 LD2第一次被發現時,它模糊的外觀讓人懷疑它可能是一顆彗星,而且它也是已知的第一顆長有彗星狀尾巴的木星特洛伊小行星。「它似乎已經持續活躍了一年,並且它同時兼具小行星與彗星的特徵,這是不尋常的。」
  • 小行星是如何產生的以及它與彗星之間有什麼區別?
    我是二年級的學生,正在一個做關於小行星的科學項目。你們能否告訴我小行星是怎麼形成的?小行星與彗星之間有什麼區別嗎?」答:小行星由小塊的巖石和金屬構成,就像太陽的內部系統其餘物質一樣。細小微粒互相撞擊,如果沒有劇烈的撞擊,它們也將會粘在一起。這是為什麼小行星不會繼續成長為像其餘行星一樣的原因,是因為它們太接近木星了。
  • 天文冷知識:小行星與彗星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雖然小行星和彗星都是在太陽系形成的早期形成的,但小行星是主要存在於火星和木星之間小行星帶的巨大巖石體,而彗星則是由氣體、冰和巖石物質組成的冰凍球體。
  • 天文學家發現首顆帶有類似彗星尾巴的木星小行星
    周三,夏威夷大學的天文學家們宣布通過小行星地表撞擊最後警報系統(ATLAS),發現了第一顆帶有類似彗星尾巴的木星木馬小行星-2019年LD2號小行星。 2019年LD2號小行星屬於木星木馬小行星的範疇。
  • 科學:小行星,流星和彗星如何消失?
    導語:最近讀到了有關於小行星,彗星和流星消失的論文。你對它們的失蹤的原因有什麼看法嗎?流火,當我們談論流星時,我們指的是被地球的引力吸收並落入其大氣層的小物體(通常直徑小於1米)。流星本身是留在下落物體(流星體)後面的發光尾巴,這是由於空氣的電離和隨後離子的重新組合。
  • 陪你去看流星雨,你真的分得清流星、彗星和小行星嗎?
    這些飛行物的體積太小不能算作行星,所以被稱為彗星、小行星和流星體,如果流星體到達地球,就稱作流星或隕石。有這麼多稱呼,很難將它們區分清楚。讓我們先來簡單了解一下它們各自的定義。小行星:這是一些由太陽系中的行星形成時產生的質地緊密的巖質殘留物。
  • 小行星「變」彗星過程首次捕獲
    科技日報北京8月19日電(記者劉霞)據美國《科學新聞》網站18日報導,天文學家首次捕捉到一顆小行星正在「變身」為一顆彗星的過程,這可能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可以在未來幾十年內實時觀察彗星的各種形態。
  • 流星,小行星和彗星在夜空中轉瞬即逝,這其中有什麼奧秘?
    提問:我在報紙上讀到了有關小行星,彗星和流星消失的信息。您對失蹤原因有任何想法嗎?回答:您的問題很有趣,我將儘可能簡短地答覆。小行星,彗星和流星消失的機制是不同的,所以我的回答分為三個部分。當我們說小行星處於共振狀態時,是指它的周期只是木星周期的一個簡單部分。因此,例如,如果一顆小行星繞太陽公轉的周期是木星的2倍,那麼我們說它與木星的共振為2:1。圖解:伽利略號於1993年拍攝到的艾女星與其衛星這很重要,因為木星在重力作用下擾動了小行星的軌道。
  • 除了木星,研究人員發現了彗星搖籃
    彗星對行星科學家非常感興趣,因為它們很可能是我們太陽系誕生後留下的最原始的物質殘留。在《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包括亞利桑那大學月球和行星實驗室在內的凱薩琳·沃爾克和沃爾特·哈裡斯在內的一組研究人員報告說,在木星附近發現了一個充當「 彗星通道」 的軌道區域。
  • 木星被小行星撞擊的次數超乎天文學家的想像
    無法想像木星發生過多少次小行星撞擊事件你在監視木星嗎?作為行星之王,喬夫在向另一個精細的對峙方向前進時,展現了一個充滿作用的旋轉高層大氣,這是一個值得望遠鏡研究的對象。木星撞擊,1994年7月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對木星的撞擊,由哈勃太空望遠鏡捕捉到。資料來源:R.Evans/J.Trauger/H.Hammel/HST彗星科學團隊/美國宇航局。
  • 在木星之外,發現了一個彗星搖籃,起源於柯伊伯帶的半人馬天體!
    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包括亞利桑那大學月球和行星實驗室凱薩琳·沃爾克和沃爾特·哈裡斯在內的一組研究人員報告顯示:在木星之外發現了一個軌道區域,它起著「彗星入口」的作用。這條路徑將被稱為半人馬天體從巨大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區域漏鬥到太陽系內,從宇宙的角度講,在那裡它們可以成為地球附近的常客。
  • 天空中划過一道閃光,我們如何判斷它是小行星、彗星還是普通流星
    它們大多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中圍繞太陽運行。彗星:彗星是骯髒的太空雪球,主要由46億年前太陽系誕生時形成的冰和塵埃組成。大多數彗星在太陽系的外圍有穩定的軌道。流星體:流星體是微小的小行星或彗星的碎片。它們的大小從一粒沙子到1米寬的巨石不等。
  • 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撞擊木星事件
    當然了在復盤之前還是得先抽個獎,今天送出年前最後一款存款,iPad Pro 10.5英寸,64G內存,黑色,原價4688元,今天抽獎還是4塊9,注意這款iPad Pro也不是最新版的,它有邊框是上一代的,不過性能也是十分不錯,用個四五年沒什麼問題,感謝老闆賞飯。好了開始說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撞擊木星事件。
  • 彗星撞地球會是什麼結果?木星已告訴我們答案!
    彗星撞地球會是什麼結果?木星已告訴我們答案!1992年7月8日,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在回歸的途中遇到了八大行星的老大哥—木星,這時該彗星距離木星4萬公裡,於是木星毫不客氣地用其強大的引力之手將這個彗星撕成了手撕魷魚片。
  • 小行星「變」彗星過程首次捕獲 有助進一步洞悉早期行星組成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8月19日電 (記者劉霞)據美國《科學新聞》網站18日報導,天文學家首次捕捉到一顆小行星正在「變身」為一顆彗星的過程,這可能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可以在未來幾十年內實時觀察彗星的各種形態。
  • 1994年彗星撞擊木星,威力高達上億顆核彈,地球真是個幸運兒
    在一個穩定的恆星系統中,對行星危害最大的便是天體的撞擊,這些天體往往是小行星和彗星,一些科學家認為恐龍的滅絕和小行星對撞擊地球具有很大的關係,這次撞擊雖然沒有對地球的地貌沒有產生非常大的影響,但是卻傷害了當時的食物鏈的頂端-恐龍。而在20世紀90年代,太陽系中發生的彗星撞擊木星的事件,卻讓人類這把達摩克裡斯之劍。
  • 撞擊木星的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為什麼會被木星撕碎成21塊?
    正因為小行星和彗星是太陽系形成後的殘留微星體,觀測了解小行星以及彗星,有助於了解太陽系早期歷史,因此天文學家都要在專門的天文臺利用高精度的天文設備觀測小行星和彗星,期望從中獲得一些有意義的觀測結論;民間也有很多愛好者購買甚至自製望遠鏡追尋
  • 木星用12年時間將彗星轉變為自己的"衛星"(圖)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天文學家於9月14日宣布:1949至1961年期間,木星把147P/Kushida-Muramatsu 號彗星變成了自己的「衛星」,並讓其在不規則的軌道上運行了12年。這種暫時性的衛星捕捉現象在天文現象中極少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