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木星之外,發現了一個彗星搖籃,起源於柯伊伯帶的半人馬天體!

2020-12-06 博科園
博科園:本文為天文學類

眾所周知,彗星是很有「脾氣」的,因為彗星冒險靠近太陽,當彗星從太陽系的外緣俯衝進來時,這些冰冷的天體開始噴出氣體和塵埃。彗星的發光爆發可以產生壯觀景象,使夜空在幾天、幾周甚至幾個月的時間裡變得光彩照人。但是彗星並不是這樣誕生的,彗星從最初的形成位置到太陽系內部路徑已經爭論了很長時間。行星科學家對彗星非常感興趣,因為彗星可能是太陽系誕生以來遺留下來的最原始物質殘留物。

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包括亞利桑那大學月球和行星實驗室凱薩琳·沃爾克和沃爾特·哈裡斯在內的一組研究人員報告顯示:在木星之外發現了一個軌道區域,它起著「彗星入口」的作用。這條路徑將被稱為半人馬天體從巨大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區域漏鬥到太陽系內,從宇宙的角度講,在那裡它們可以成為地球附近的常客。這個入口的形狀大致像一個假想甜甜圈環繞著這個區域,作為半人馬天體模擬的一部分被發現,半人馬天體是在木星和海王星之間混亂軌道上移動的小冰體。

任意路徑上的冰冷盜賊

半人馬天體被認為起源於柯伊伯帶,這個區域由海王星以外的冰凍物體居住,延伸到大約50個天文單位(是太陽和地球之間平均距離的50倍),與海王星的近距離接觸會將其中一些彗星推入內部軌道,並成為半人馬天體,它們是圍繞內太陽系快速移動的大約1000顆短周期彗星的來源人口,這些彗星也被稱為木星系列彗星,或JFCs,包括太空飛行器任務如Tempel 1(深撞擊),Wild 2(Stardust)和67P/Churyumov-Gerasimenko(Rosetta)訪問的彗星。

合著者之一,也是研究柯伊伯帶天體、行星動力學和太陽系外行星的助理科學家沃爾克說:它們軌道的混亂性質模糊了這些半人馬天體成為JFC的確切路徑。這使得我們很難搞清楚它們到底來自哪裡,以及未來可能會去哪裡。在附近幾顆巨行星木星、土星和海王星的引力場的擠壓下,半人馬天體人往往不會停留在附近,從而形成了一個高周轉率的社區。它們嘎嘎作響了幾百萬年,也許是幾千萬年,但它們中沒有一個甚至接近太陽系形成的時候。

彗星去哪裡消亡?

現在知道有300個半人馬天體,可以通過望遠鏡看到,但這只是冰山一角,估計有1000萬個這樣的物體。我們所知的大多數半人馬天體是在CCD出現之前才被發現,加上需要計算機的幫助來搜索這些物體,但是在觀察中有很大的偏差,因為小物體根本就不夠明亮,無法被探測到。圍繞太陽的每一次運行都會對彗星造成更多的磨損,直到它最終解體,與將其從太陽系內部拋出的行星發生近距離接觸,或者其揮發物(主要是氣體和水)被耗盡,通常情況下,大部分塵埃留下來並覆蓋在彗星表面。

因此彗星不再加熱太多,它進入休眠狀態。根據某種機制,「小彗星」的穩定供應必須取代那些已經走完其路線的彗星,但直到現在,還不知道它們來自哪裡。為了更好地理解半人馬天體是如何變成JFC的,研究團隊專注於創建計算機模擬,可以再現29P/Schwassmann-Wachmann 1(簡稱SW1)的軌道。SW1是1927年發現的半人馬天體,據認為直徑約為65千米。儘管SW1離太陽太遠,水冰無法融化,但它的高活躍性和頻繁的爆炸爆發一直困擾著天文學家。它的軌道和活動都將SW1置於其他半人馬天體和JFC之間的演化中間地帶

而觀測的最初目標是探索SW1當前情況是否與其他半人馬天體軌道演化一致。為了實現這一點,該團隊模擬了從海王星軌道之外,穿過這顆巨大行星區域和木星軌道內的天體演化。研究模擬結果包括幾個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對彗星演化理解的發現。在模擬跟蹤的新半人馬天體中,超過五分之一的被發現在其演化過程中的某個時間點進入了與SW1的類似軌道。換句話說,儘管SW1似乎是目前已知佔據「彗星搖籃」少數物體中唯一的大型半人馬天體,但根據新研究顯示,它並不是人們認為的異常值,而對半人馬天體來說是相當普通的。

除了SW1軌道的平凡性質之外,這些模擬還導致了一個更令人驚訝的發現。經過這個區域的半人馬天體,是超過三分之二木星家族彗星的來源,這使得這成為產生這些彗星的主要通道。從歷史上看,研究假設是木星周圍的區域相當空曠,被這顆巨大行星的引力清除了,但研究結果告訴我們,有一個區域不斷地被餵養。這種持續不斷的新物體來源可能有助於解釋冰體與木星碰撞的驚人速度,例如1994年著名的蘇梅克-列維九號彗星事件。

值得崇拜的彗星

根據對進入、居住和離開門戶區域冰天體數量和大小的估計和計算,這項研究預測,它將維持大約1000個木星族天體的平均數量,距離天文學家迄今發現的500個不太遠。結果還顯示,關口區域觸發了一個快速的轉變:一旦半人馬天體進入它,它很可能在幾千年內成為JFC,而在太陽系時間框架中的一眨眼功夫。Harris和Volk認為,計算表明SW1大小的冰天體應該每5萬年進入一次該區域,因此SW1很可能是有記錄的人類歷史上最大開始這種過渡的半人馬天體。

事實上,SW1可能會在幾千年內成為一顆「超級彗星」。研究人員認為,在大小和活動上可以與20世紀最明亮的彗星之一海爾-波普彗星相媲美,SW1有70%的可能性成為人類所見過的最壯觀彗星。我們的後代可能會看到一顆比哈雷彗星活躍10到100倍的彗星,除了SW1將每6到10年而不是每75年返回一次。如果在過去的一萬年中有這麼明亮彗星,我們就會知道它,研究人員認為這是一個強有力的證據,表明至少從那時起就沒有發生過類似的事件,因為古代文明不僅記錄了彗星,他們可能還崇拜它!

博科園|研究/來自:亞利桑那大學參考期刊《天體物理學》DOI: 10.3847/2041-8213/ab3fb3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

相關焦點

  • NASA發現木星外的「彗星搖籃」
    NASA的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發現了木星外的一個軌道區域,該區域充當了通往太陽系內部的「彗星通道」。當彗星從太陽系的外邊緣到達時,它們的冰端在接近太陽時開始丟棄氣體和塵埃。這些爆發可以導致壯觀的流星照亮地球上的夜空。但是彗星並不是這樣誕生的,它們的宇宙之旅從它們的起源一直爭論到現在。
  • 除了木星,研究人員發現了彗星搖籃
    彗星對行星科學家非常感興趣,因為它們很可能是我們太陽系誕生後留下的最原始的物質殘留。在《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包括亞利桑那大學月球和行星實驗室在內的凱薩琳·沃爾克和沃爾特·哈裡斯在內的一組研究人員報告說,在木星附近發現了一個充當「 彗星通道」 的軌道區域。
  • 柯伊伯帶天體(KBOs)和跨海王星天體(TNOs)
    柯伊伯帶天體(KBOs)和跨海王星天體(TNOs)在海王星軌道外的巨大圓盤中發現的冰冷物體,尺寸不一; 最大的包括冥王星和厄裡斯,可能比20英裡(32公裡)寬大幾十萬。在海王星的軌道之外是一個巨大的物體盤,以天文學家Gerard Kuiper的名字命名。柯伊伯帶的內緣始於海王星的軌道,距太陽約30澳大利亞。
  • 你的後代可能會看到一顆,比哈雷彗星活躍100倍的超級彗星
    :在木星之外發現了一個軌道區域,它起著「彗星入口」的作用。這條路徑將被稱為半人馬天體從巨大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區域漏鬥到太陽系內,從宇宙的角度講,在那裡它們可以成為地球附近的常客。這個入口的形狀大致像一個假想甜甜圈環繞著這個區域,作為半人馬天體模擬的一部分被發現,半人馬天體是在木星和海王星之間混亂軌道上移動的小冰體。
  • 木星附近有個通道 冰凍小行星在那兒變成彗星
    近日,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月球與行星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發表論文稱,他們通過計算模擬發現了木星附近的一個軌道參數空間,在這一參數空間裡,半人馬小行星可加速變身為彗星,宛如彗星的搖籃。該研究中的彗星「搖籃」是如何被發現的?為何這個奇特的空間有彗星孵化器的功效?
  • 地球上看到的彗星來自哪裡?發現彗星通往內部太陽系的門戶
    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博科園由中佛羅裡達大學科學家領導的一項新研究,可能會從根本上改變我們對彗星如何從太陽系外圍到達並被輸送到更接近地球的內部太陽系的理解。在發表在《天體物理學快報》期刊上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Gal Sarid及其合著者報告了許多彗星在接近太陽系之前通過的軌道「門戶」發現。這個入口是模擬在木星和海王星之間混沌軌道上移動的小冰體。
  • 地球上看到的彗星來自哪裡?發現彗星通往內部太陽系的門戶!
    在發表在《天體物理學快報》期刊上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Gal Sarid及其合著者報告了許多彗星在接近太陽系之前通過的軌道「門戶」發現。這個入口是模擬在木星和海王星之間混沌軌道上移動的小冰體。研究小組模擬了來自海王星軌道之外,穿過這顆巨大行星的區域,以及木星軌道內的天體的演化。這些冰體被認為是太陽系誕生以來幾乎原始的物質殘留物。
  • 柯伊伯帶是怎樣一個天體區域呢?
    以半長軸為準的軌道分類。圖:TheKuiperBelt_classes-en.svg: Lilyu and Eurocommuter柯伊伯帶是太陽系外的一個恆星盤,其範圍是從海王星的軌道(30個天文單位)延伸到距離太陽約50個天文單位處。它與小行星帶很相似,但比小行星帶寬20倍之多,質量在20至200倍左右。像小行星帶一樣,它主要由太陽系形成時的小天體或殘留物組成。
  • 在柯伊伯帶中運行的天體算什麼?彗星還是行星?科學家給出了答案
    接近太陽的彗星(包括我們在天空中看到的所有帶著美麗尾巴的彗星)的軌道都是橢圓的。但是柯伊伯帶天體的軌道是環繞太陽運行的,而且它們中的大多數根本不靠近太陽。因此,如果一個天體有冰的成分和高橢圓軌道才能被認為是彗星,因此柯伊伯帶天體更像是一個「冰凍小行星帶」,而不是一個彗星群。
  • 柯伊伯帶?奧爾特雲?太陽系有多大還不清楚!
    廣義上的太陽系我們知道,廣義上,太陽系的領域包括太陽,4顆像地球的內行星,由許多小巖石組成的小行星帶,4顆充滿氣體的巨大外行星,充滿冰凍的小巖石,被稱為柯伊伯帶的第二個小天體區。此外,在柯伊伯帶之外還有黃道離散盤面和太陽圈,和依然屬於假設的奧爾特雲。那麼,太陽系究竟有多大?它的盡頭又在哪裡呢?
  • 短周期彗星的發源地——柯伊伯帶
    柯伊伯帶在太陽系圓盤外圍,海王星軌道以外,距太陽30~500天文單位(AU)的環帶天區內,分布以億計的固態小天體,是短周期彗星(繞太陽運行不到200年)的發源地。柯伊伯帶內可能有成千上萬個大於100公裡的冰體,估計有一萬億顆或更多的彗星。
  • 柯伊伯帶天體是小行星嗎?大的柯伊伯帶天體就是行星嗎?
    今時今日,柯伊伯帶天體被劃分成一個獨立的類別,而非納入小行星或彗星。我們只知道它們的成分與大部分小行星不同,運行軌跡又與傳統的彗星不同。圖源:Solar Story 它們是彗星嗎?的確,有些短周期彗星來自柯伊伯帶。在這方面,柯伊伯帶天體可以被視為彗星。除此之外,大多數小行星都是由巖石組成,而彗星則是由冰和巖石混合而成。據我們所知,大部分柯伊伯帶天體亦是由冰和巖石組成,由此可見,在這方面,它們還是與彗星更為相似。
  • 詭異的半人馬小天體,同時有雙重身份,科學家為此爭論不已
    在太陽系木星和海王星之間的區域,有一群非常詭異的小天體。1977年,科學家在木星和海王星軌道之間發現了一顆小天體,並將它命名為喀戎(Chiron)——希臘神話中半人半馬的人物。從此,科學家們在這裡發現了越來越多和它相似的小天體,於是將它們共同歸類為半人馬小天體。
  • 柯伊伯帶: 留住太陽系曾經的樣子
    把這些觀測結果綜合到一起,就像盲人摸象的寓言那樣,人們開始拼湊關於柯伊伯帶的結構、組成和演化的更全面的圖像。現在,通過新視野號對冥王星的近距離觀測,這幅圖像將會變得前所未有的清晰。  柯伊伯想錯了  1930年,一位名叫克萊德·湯博(Clyde Tombaugh)的年輕天文學家,在海王星之外發現了一個新星體。
  • 半人馬座不僅一個,科學家發現,宇宙中存在19個半人馬座
    根據美國《sciencealert》報刊11月1號的科學報告,科學家近段時間研究的這個半人馬座,擁有著彗星以及小行星兩種天體的特徵,可以說是這兩種天體的混合體。科學家表示半人馬座這一種天體,其本質上面擁有著小行星巖石構成的特性,但是由於其不斷地運動,使得其外層過熱因此蒸發,從而像彗星一樣會拋出塵埃以及氣體雲。而這樣的特性,也使得我們的科學家認為這樣的星體是活躍的。
  • 半人馬座不僅一個,科學家發現,宇宙中存在19個半人馬座
    根據美國《sciencealert》報刊11月1號的科學報告,科學家近段時間研究的這個半人馬座,擁有著彗星以及小行星兩種天體的特徵,可以說是這兩種天體的混合體。而關於半人馬座的相關研究則是發表在了《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
  • 木星是地球的「狙擊手」,而不是地球的防護盾
    格拉齊爾的論文提出了新的模型,這些模型展示了複雜的天體過程,這些過程需要將遙遠的天體轉化為局部的威脅,格拉齊爾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和南昆士蘭大學的合作者合作,展示了木星如何影響分散盤內的物體,包括海王星許多小行星的柯伊伯帶環,它們還展示了半人馬座——一組位於木星和海王星之外軌道上的冰狀天體——是如何被木星轉變成可能威脅地球的彗星的,尤其是一系列被稱為木星族彗星的天體。
  • 編號為2014 OG392的小行星變身為彗星
    半人馬小行星(Centaurs)是種稀有的天體,兼具小行星和彗星的特徵。它們本質像小行星一樣是巖石,但表面也會蒸發像彗星一樣拋出塵埃和氣體,天文學家認為它起源於太陽系外部的柯伊伯帶。   自1927年以來,僅發現18個半人馬小行星,但天文學家最近又找到2014 OG392,或許能讓我們更了解這種天體。  發現半人馬小行星是種挑戰,它距離很遠,且不一定出現在哪裡,搜尋這類天體會佔用大量望遠鏡的時間。因此研究人員搜尋託洛洛山美洲際天文臺暗能量相機的影像資料庫,並開發新技術將天體的顏色和塵埃質量等資料建立模型,以估算天體的揮發性和軌道動力等特徵。
  • 柯伊伯帶的空間區域如何劃分,為何總有人將其和奧爾特雲混淆?
    這裡有巖石、水冰和各種其他冷凍化合物,迄今為止已有超過2000個柯伊伯帶天體(KBO)被觀察者編目,並且,該區域可能包括了數十萬個寬度超過100公裡的物體,以及數萬億或更多的彗星數量。這個太空區域,被海王星的引力極大地激發,以至於那些冰冷的小物體無法聚集成一個大行星。柯伊伯帶和小行星帶之間具有一些相似點,皆由一顆巨行星所塑造。
  • 宇宙神秘的區域-柯伊伯帶
    柯伊伯帶是太陽系內最神秘的區域位於海王星軌道以外的廣闊區域,距離太陽大約30個天文單位,大量的小天體在這片區域中漂浮旋轉,這些小天體圍繞太陽形成一個直徑大約為200天文單位的環帶區域。什麼是柯伊伯帶?柯伊伯帶包含了眾多的微小天體,它們是來自環繞著太陽的原行星盤碎片,由於長期的演化使得他們未能成功的形成行星,而這些雜亂的物質漂浮在這遠離太陽數10億公裡內的區域,由於遙遠的距離和微小的結構,使得人類數千年來一直未曾發現這片太陽系內最神秘的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