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柯伊伯帶中運行的天體算什麼?彗星還是行星?科學家給出了答案

2020-12-05 天文在線

在柯伊伯帶中運行的物體是行星嗎?

這是一個目前天文學家正在討論的問題。目前,柯伊伯帶天體(也叫KBOs)被認為是獨立的一類天體,部分原因是為了避免其被稱為小行星或彗星。至今我們所知道的是,柯伊伯帶天體與大多數小行星的組成成分不同以及與傳統上被稱為彗星的物體的運行軌道也不同。

它們是彗星嗎?

一些短周期彗星來自於柯伊伯帶,因此從這方面來說,柯伊伯帶天體可被視為彗星。此外,「典型」小行星大多由巖石構成,而「典型」彗星則是冰和巖石的混合物。我們認為大多數的柯伊伯帶天體大約一半是冰,一半是巖石,所以它們可能更類似於彗星;同時,一些彗星「變成」小行星是因為它們不斷地接近太陽從而失去了冰,因此柯伊伯帶天體和彗星這兩種類之間的區別有點模糊。

它們是小行星嗎?

你的猜測是對的,有些人認為柯伊伯帶天體更像小行星而不是彗星。接近太陽的彗星(包括我們在天空中看到的所有帶著美麗尾巴的彗星)的軌道都是橢圓的。但是柯伊伯帶天體的軌道是環繞太陽運行的,而且它們中的大多數根本不靠近太陽。因此,如果一個天體有冰的成分和高橢圓軌道才能被認為是彗星,因此柯伊伯帶天體更像是一個「冰凍小行星帶」,而不是一個彗星群。

我認為,歸根到底我們對彗星和小行星的分類是基於大約60年前我們所掌握的知識,很明顯,如今太陽系要複雜得多。隨著我們對柯伊伯帶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們可能會想出一個更好的分類方法,但目前的趨勢則只是傾向於引用更小的天體分類,以避免混淆。例如:主帶小行星、柯伊伯帶天體、近地小行星、長周期彗星等,而不僅僅是稱作「小行星」或「彗星」。

如果柯伊伯帶中的一個天體比冥王星大,它是否應該被稱為行星,你對此有何看法?

嗯...我對此問題的看法不是很確定!到目前為止,我們對行星的分類取決於它們的大小:比冥王星大的則是行星。所以為了讓該定義有意義,我想它也應該被認為是一顆行星。如果我們發現了這樣一個天體,它將增加將冥王星從行星名單上被剔除的可能性,儘管我個人認為要是我們堅持把冥王星和其他更大的行星都統稱為行星也並沒有什麼不妥之處。

卡倫·馬斯特斯在《2006年更新信息》中敘述道:事實上,最近發現的厄裡斯(以前的齊娜)——一個比冥王星更大且運行在一個相似的軌道上的天體確實引發了這個問題。2006年8月,天文學家們在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會議上討論行星的正式定義並決定將冥王星排除在「經典行星」行列之外,但創建一個新的類別即「矮行星」,冥王星和厄裡斯都是其中的成員(連同「賽德娜」以及小行星帶中最大的天體——穀神星)。

如果柯伊伯帶中比冥王星大的天體被稱為行星的話,誇歐爾也應該被稱為行星嗎?

誇歐爾大約是冥王星體積的一半,因此我認為它應該被稱為柯伊伯帶天體而不是行星。我猜想我個人主張應將冥王星作為一顆行星有兩個原因:

1.歷史上,冥王星一直被認為是一顆行星,我不認為有什麼嚴謹的科學理由去改變這一事實(改變名稱不會改變我們對它的了解)。

2.冥王星目前是最大的柯伊伯帶天體且比我們所知的任何小行星都要大,所以(至少目前)它是一個特殊的天體。誇歐爾比冥王星小得多,它和穀神星等大型小行星差不多大。

卡倫·馬斯特斯在《2006年更新信息》中說道:很明顯這並沒有發生——冥王星在2006年8月被重新歸類為矮行星。對誇歐爾的體積大小仍然存在一些爭議。目前它還不是新「矮行星」分類的正式成員,儘管在更加精確的觀測確定它的大小後,它可能會加入這個類別之中。

最後,另一件要銘記的事情是,這些都只不過是術語。對天體進行分類是有用的,因為它們強調了大量天體之間的相似性和差異性,並且當你需要談論一個大的群體的一般屬性時(比如說「繞太陽運行的小天體」),將它們歸結為小行星、彗星、柯伊伯帶天體等會更容易。

但是,即使我們決定將柯伊伯帶天體稱為小行星,它們仍然與小行星帶小行星不同(不同的組成成分、不同的運行軌道和不同的歷史)。所以這不會改變我們研究柯伊伯帶的方式,只是改變了我們過去決定的分類。行星也是如此。冥王星是不是一顆行星並不那麼重要:如果它被認為是一顆行星,每個人都知道它與其他行星有很大的不同。

如果冥王星只是柯伊伯帶中的一個天體,那麼人們仍然知道它是最大的柯伊伯帶天體且很可能不同於其他柯伊伯帶中的小天體。所以我認為大多數天文學家對柯伊伯帶天體的分類不是很感興趣。他們更願意了解更多關於柯伊伯帶天體組成成分的知識,確定存在的天體數量及所有柯伊伯帶天體的來源!

參考資料

1.Wikipedia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Hansyi.- Lynn Carter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柯伊伯帶天體是小行星嗎?大的柯伊伯帶天體就是行星嗎?
    今時今日,柯伊伯帶天體被劃分成一個獨立的類別,而非納入小行星或彗星。我們只知道它們的成分與大部分小行星不同,運行軌跡又與傳統的彗星不同。圖源:Solar Story 它們是彗星嗎?的確,有些短周期彗星來自柯伊伯帶。在這方面,柯伊伯帶天體可以被視為彗星。除此之外,大多數小行星都是由巖石組成,而彗星則是由冰和巖石混合而成。據我們所知,大部分柯伊伯帶天體亦是由冰和巖石組成,由此可見,在這方面,它們還是與彗星更為相似。
  • 短周期彗星的發源地——柯伊伯帶
    柯伊伯帶在太陽系圓盤外圍,海王星軌道以外,距太陽30~500天文單位(AU)的環帶天區內,分布以億計的固態小天體,是短周期彗星(繞太陽運行不到200年)的發源地。柯伊伯帶內可能有成千上萬個大於100公裡的冰體,估計有一萬億顆或更多的彗星。
  • 柯伊伯帶: 留住太陽系曾經的樣子
    那些長周期彗星的軌道周期長達200多年,它們會從各個方向掉入內太陽系。  不過,這套理論無法解釋那些短周期彗星。短周期彗星大多是沿著大行星公轉軌道平面飛來。對此,奧爾特給出的解釋是,有些長周期彗星與巨行星交會時變成了短周期彗星。幾乎沒有人能給出更好的解釋。
  • 柯伊伯帶天體(KBOs)和跨海王星天體(TNOs)
    柯伊伯帶天體(KBOs)和跨海王星天體(TNOs)在海王星軌道外的巨大圓盤中發現的冰冷物體,尺寸不一; 最大的包括冥王星和厄裡斯,可能比20英裡(32公裡)寬大幾十萬。在海王星的軌道之外是一個巨大的物體盤,以天文學家Gerard Kuiper的名字命名。柯伊伯帶的內緣始於海王星的軌道,距太陽約30澳大利亞。
  • 在木星之外,發現了一個彗星搖籃,起源於柯伊伯帶的半人馬天體!
    彗星的發光爆發可以產生壯觀景象,使夜空在幾天、幾周甚至幾個月的時間裡變得光彩照人。但是彗星並不是這樣誕生的,彗星從最初的形成位置到太陽系內部路徑已經爭論了很長時間。行星科學家對彗星非常感興趣,因為彗星可能是太陽系誕生以來遺留下來的最原始物質殘留物。
  • 太陽邊緣最神秘的「柯伊伯帶」,它是如何被發現的?藏著什麼秘密
    這些物體的軌道面與行星相似,但偶爾有些物體受到外行星或者恆星引力的擾動,脫離原來軌道而飛向太陽,並在越過內層海王星的軌道時,進一步受海王星重力的影響,成功進入太陽系內層的彗星。30到100天文單位之間的地帶,就是這些公轉周期較短的彗星的故鄉。它源源不斷地送出了它的遊子,從此,這一區域就被稱為柯伊伯帶。
  • 太陽系的「柯伊伯帶」是什麼,為何如此神秘?來看看科學家的解釋
    雖然人類的天文觀測技術算得上發達了,但是對於那麼,&34;是什麼呢?它為何如此神秘?來看看科學家的解釋。柯伊伯帶事實上,自從冥王星被發現後,天文學家艾吉沃斯提出提出了&34;這一概念。該觀點認為,在海王星外有著一片類似於小行星帶的區域,這裡聚集著大量的天體,比如小行星,彗星等等。
  • 太陽系邊緣最神秘的「柯伊伯帶」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荷蘭天文學家柯伊伯在研究彗星的起源時,提出在距離太陽40~50個天文單位的位置,低傾角的軌道上,分布著大大小小的石塊和冰封物體,它們非常緩慢地繞著太陽運行,只有偶爾發生碰撞或受到引力的擾動,改變軌道,才進入到太陽系的內部來,成為彗星,這裡就是柯伊伯帶。
  • 神秘的柯伊伯帶!它是如何形成的呢?第九大行星或許就藏在裡面!
    相信許多朋友對於柯伊伯帶是非常陌生的。但是,大家一定都知道冥王星。其實,冥王星就在柯伊伯帶當中。柯伊伯帶簡單點說,其實就是我們太陽系邊緣天體密集的中空圓盤狀區域。柯伊伯帶的結構和起源至今仍不清楚的。柯伊伯帶被認為包含許多微星,它們因為未能成功地結合成行星,因而形成較小的天體,最大的直徑都小於3000公裡。
  • 神秘的柯伊伯帶!它是如何形成的呢?第九大行星或許藏在其中
    早在20世紀50年代,柯伊伯和埃吉沃斯就說過:在海王星軌道以外的太陽系邊緣地帶,充滿了微小冰封的物體,它們是原始太陽星雲的殘留物,也是短周期彗星的來源地。柯伊伯帶被認為包含許多微星,它們因為未能成功地結合成行星,因而形成較小的天體,最大的直徑都小於3000公裡。
  • 柯伊伯帶為何會阻礙旅行者一號前進?
    引言:在冥王星的外圍存在著這樣的區域,這裡遍布了形態各異、大小不一的天體,但它們一般只有彗星般大小,它就是柯伊伯帶。一直以來科學家們都在研究柯伊伯帶是如何形成的?它會是阻礙旅行者一號前進的屏障嗎?
  • 柯伊伯帶的藍色入侵者
    已知的最長的柯伊伯帶天體(縮寫:KBO,Kuiper belt object)是1930年被發現的矮行星冥王星。柯伊伯帶中有無數不同類型的天體,其中直徑超過100km的天體大約有7萬多個,更小的更是不計其數。面對這種混亂的狀況我們不禁會問:究竟發生了什麼? 除了冥王星,第一個柯伊伯帶天體在1992年被發現之後,天文學家們就試圖尋找答案。
  • 正在緩慢消亡的柯伊伯帶裡面到底有什麼?
    除了含有巖石和水冰,在柯伊伯帶的天體還含有許多冰凍複合物,比如氨氣和甲烷。這一地帶的命名來源於天文學家傑拉德.柯伊伯。他於1951年發表了一篇關於冥王星以外的天體預測的科學論文。天文學家肯尼斯.艾吉沃斯在其1940年發表的論文中也提到了冥王星以外的天體。因此,有時這一地帶也被稱為艾吉沃斯-柯伊伯帶。
  • 柯伊伯帶是怎樣一個天體區域呢?
    許多小行星主要由巖石和金屬組成,但大多數柯伊伯帶天體主要由冷凍的揮發物(稱為「冰」)組成,如甲烷、氨和水。柯伊伯帶是官方認可的3顆矮行星的「家園」:冥王星、妊神星和鳥神星。太陽系的一些衛星,如海王星的海衛一和土星的土衛九,可能起源於此地區。柯伊伯帶的名字是以荷蘭裔美國天文學家傑拉德·柯伊伯(Gerard Kuiper)命名的,但他沒有預測到它的存在。
  • 彗星軌道和行星的一樣嗎?
    注意到行星的不同軌道(快速和圓形),柯伊伯帶天體(橢圓和大致共面)以及這顆星際小行星。圖片版權:Tony873004 of Wikimedia Commons當你研究行星在我們太陽系中的軌道時,正確的答案是幾百年前給出的:首先由克卜勒運動定律描述,然後由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導出。
  • 太陽系中發現多顆軌道異常天體,太陽系的第九行星真的存在?
    1988年鄧肯(M.Duncan)證明,柯伊伯帶是短周期彗星的主要源,而奧爾特雲則是長周期彗星的主要源,冥王星就是人類發現的第一顆柯伊伯帶天體。為什麼說科學家幾乎確定太陽系存在第九行星呢?這就和科學家發現的塞德娜以及2015 TG387兩顆天體有關了。
  • 柯伊伯帶:像冥王星的這樣的行星可能還有哦
    ,那裡遠離太陽,所受光照十分微弱,即便是大型天文望遠鏡,想觀察到那裡的天體也非常不容易,但是即便如此,科學家們也發現了很多像冥王星這樣的柯伊伯帶矮行星之前在菜葉網上看過相關的資料,傳統意義上認為柯伊伯帶天體是來自環繞著太陽的原行星盤碎片,因為未能成功地結合成行星,因而只能形成較小的天體,所以最大的直徑都小於3000公裡。
  • 神秘的柯伊伯帶,到底是太陽系的保護圈,還是隔絕人類的界限?
    神秘的柯伊伯帶,到底是太陽系的保護圈,還是隔絕人類的界限?引言你知道嗎?太陽系的邊界是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要知道地球所在的太陽系在宇宙環境中不過是一個極小的區域,人類所在的宇宙中,有著太多未知的奧秘等待著人們一探究竟。
  • 神秘的柯伊伯帶,到底是太陽系的保護圈,還是隔絕人類的界限?
    神秘的柯伊伯帶,到底是太陽系的保護圈,還是隔絕人類的界限?引言你知道嗎?太陽系的邊界是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要知道地球所在的太陽系在宇宙環境中不過是一個極小的區域,人類所在的宇宙中,有著太多未知的奧秘等待著人們一探究竟。
  • 柯伊伯帶的空間區域如何劃分,為何總有人將其和奧爾特雲混淆?
    而圍繞柯伊伯帶的話題,往往都與彗星和矮行星有關,比如,為什麼總有人會將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混淆,以及在這個區域中有哪些與眾不同的矮行星?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不是一回事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都被認為是彗星的來源,總有人會將它們混淆,但實際上奧爾特雲是一個更加遙遠的球形區域,它包圍著太陽系,包括了柯伊伯帶,是冰冷的彗星狀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