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柯伊伯帶中運行的物體是行星嗎?
這是一個目前天文學家正在討論的問題。目前,柯伊伯帶天體(也叫KBOs)被認為是獨立的一類天體,部分原因是為了避免其被稱為小行星或彗星。至今我們所知道的是,柯伊伯帶天體與大多數小行星的組成成分不同以及與傳統上被稱為彗星的物體的運行軌道也不同。
它們是彗星嗎?
一些短周期彗星來自於柯伊伯帶,因此從這方面來說,柯伊伯帶天體可被視為彗星。此外,「典型」小行星大多由巖石構成,而「典型」彗星則是冰和巖石的混合物。我們認為大多數的柯伊伯帶天體大約一半是冰,一半是巖石,所以它們可能更類似於彗星;同時,一些彗星「變成」小行星是因為它們不斷地接近太陽從而失去了冰,因此柯伊伯帶天體和彗星這兩種類之間的區別有點模糊。
它們是小行星嗎?
你的猜測是對的,有些人認為柯伊伯帶天體更像小行星而不是彗星。接近太陽的彗星(包括我們在天空中看到的所有帶著美麗尾巴的彗星)的軌道都是橢圓的。但是柯伊伯帶天體的軌道是環繞太陽運行的,而且它們中的大多數根本不靠近太陽。因此,如果一個天體有冰的成分和高橢圓軌道才能被認為是彗星,因此柯伊伯帶天體更像是一個「冰凍小行星帶」,而不是一個彗星群。
我認為,歸根到底我們對彗星和小行星的分類是基於大約60年前我們所掌握的知識,很明顯,如今太陽系要複雜得多。隨著我們對柯伊伯帶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們可能會想出一個更好的分類方法,但目前的趨勢則只是傾向於引用更小的天體分類,以避免混淆。例如:主帶小行星、柯伊伯帶天體、近地小行星、長周期彗星等,而不僅僅是稱作「小行星」或「彗星」。
如果柯伊伯帶中的一個天體比冥王星大,它是否應該被稱為行星,你對此有何看法?
嗯...我對此問題的看法不是很確定!到目前為止,我們對行星的分類取決於它們的大小:比冥王星大的則是行星。所以為了讓該定義有意義,我想它也應該被認為是一顆行星。如果我們發現了這樣一個天體,它將增加將冥王星從行星名單上被剔除的可能性,儘管我個人認為要是我們堅持把冥王星和其他更大的行星都統稱為行星也並沒有什麼不妥之處。
卡倫·馬斯特斯在《2006年更新信息》中敘述道:事實上,最近發現的厄裡斯(以前的齊娜)——一個比冥王星更大且運行在一個相似的軌道上的天體確實引發了這個問題。2006年8月,天文學家們在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會議上討論行星的正式定義並決定將冥王星排除在「經典行星」行列之外,但創建一個新的類別即「矮行星」,冥王星和厄裡斯都是其中的成員(連同「賽德娜」以及小行星帶中最大的天體——穀神星)。
如果柯伊伯帶中比冥王星大的天體被稱為行星的話,誇歐爾也應該被稱為行星嗎?
誇歐爾大約是冥王星體積的一半,因此我認為它應該被稱為柯伊伯帶天體而不是行星。我猜想我個人主張應將冥王星作為一顆行星有兩個原因:
1.歷史上,冥王星一直被認為是一顆行星,我不認為有什麼嚴謹的科學理由去改變這一事實(改變名稱不會改變我們對它的了解)。
2.冥王星目前是最大的柯伊伯帶天體且比我們所知的任何小行星都要大,所以(至少目前)它是一個特殊的天體。誇歐爾比冥王星小得多,它和穀神星等大型小行星差不多大。
卡倫·馬斯特斯在《2006年更新信息》中說道:很明顯這並沒有發生——冥王星在2006年8月被重新歸類為矮行星。對誇歐爾的體積大小仍然存在一些爭議。目前它還不是新「矮行星」分類的正式成員,儘管在更加精確的觀測確定它的大小後,它可能會加入這個類別之中。
最後,另一件要銘記的事情是,這些都只不過是術語。對天體進行分類是有用的,因為它們強調了大量天體之間的相似性和差異性,並且當你需要談論一個大的群體的一般屬性時(比如說「繞太陽運行的小天體」),將它們歸結為小行星、彗星、柯伊伯帶天體等會更容易。
但是,即使我們決定將柯伊伯帶天體稱為小行星,它們仍然與小行星帶小行星不同(不同的組成成分、不同的運行軌道和不同的歷史)。所以這不會改變我們研究柯伊伯帶的方式,只是改變了我們過去決定的分類。行星也是如此。冥王星是不是一顆行星並不那麼重要:如果它被認為是一顆行星,每個人都知道它與其他行星有很大的不同。
如果冥王星只是柯伊伯帶中的一個天體,那麼人們仍然知道它是最大的柯伊伯帶天體且很可能不同於其他柯伊伯帶中的小天體。所以我認為大多數天文學家對柯伊伯帶天體的分類不是很感興趣。他們更願意了解更多關於柯伊伯帶天體組成成分的知識,確定存在的天體數量及所有柯伊伯帶天體的來源!
參考資料
1.Wikipedia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Hansyi.- Lynn Carter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